2022年10月4日,美国哈佛医学院的研究者于《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发文称,晚餐时间极大影响人体摄入、消耗及储存能量的生物过程,若用膳过晚,肥胖风险显著升高。该研究揭示了晚点晚餐与肥胖风险增加之间相关性的趋同生理及分子机制。
肥胖问题困扰着美国近42%的成年人,是诱发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等)的风险因素之一。
虽说诸如“为求健康别吃宵夜”之类的健康俗语早已烂大街,但目前鲜有关于“晚餐时间如何影响体重调节与肥胖风险”的全面科研。
比如:若用餐时间推后,食物卡路里的摄入与燃烧将怎样变化,因何而变?脂肪组织内的分子们发生怎样的变化?
新论文的通信作者、哈佛医学院营养学系教授弗兰克·谢尔(Frank Scheer)此前已发表多项成果,确证晚餐时间过晚,与肥胖风险增加、体脂增加以及减肥成功率下降有关,而此项研究是他们对关联背后的机制的探寻。
这是一项随机对照交叉试验。谢尔等人招募了16名体重指数(BMI)在超重或肥胖范围内的志愿者,其平均年龄为37岁,每人都完成2个实验方案。
方案1:志愿者严格遵循“早晚餐”计划,在下午5点用膳;
方案2:晚餐时刻比方案1延后近4个小时,志愿者晚上9点才吃饭。(两个方案之间间隔数周。)
在开始每个方案前的最后2~3周,所有人都保持固定睡眠和起床时间;在开始前最后3天,所有人都接受定时定量的标准化饮食方案。
实验过程中,研究团队定期记录志愿者的饥饿感受和食欲,全天、高频率地采集小样本血液,并测量其体温和能量消耗。为观察进食时间如何影响参与脂肪生成的分子途径,他们还从部分志愿者身上收集了脂肪组织用于活检,以便比较这两种进食条件之间的基因表达模式/水平。
研究结果如下:
延后晚餐相较于早晚餐,使人体感到饥饿的概率增加了一倍,晚9点用膳的志愿者们展现出更强的食欲,对于淀粉类食物和肉类有着更强渴望。
他们体内的瘦素(leptin,促进饱腹感)与胃饥饿素(ghrelin,促进饥饿感)的24小时水平分别降低6%和增加12%。
另一方面,晚食者体内负责脂肪分解的基因下调,负责合成的却上调;其燃烧卡路里的速度也更慢。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发现揭示了晚点晚餐与肥胖风险增加之间相关性的趋同生理及分子机制。
论文第一作者妮娜·武约维奇(Nina Vujovi?)解释称,上述发现不仅与此前一系列成果一致,即太晚吃晚餐会增加个体肥胖风险,还引出了此种风险背后的生物机制。通过随机交叉试验,以及对多种行为和环境因素的严格控制,科学家能检测到能量平衡所涉及的不同控制系统的变化。
资料来源:
Eating late increases hunger, decreases calories burned, and changes fat tissue
Late isocaloric eating increases hunger, decreases energy expenditure, and modifies metabolic pathways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