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期7年的“欧西里斯”任务结束了,探测器从小行星贝努上带回了风化层样本,上面可能藏有关于我们太阳系和生命起源的线索。

过去7年里,一枚棕色与白色相间的探测器一直在太阳系内穿梭,途中还在一个小行星上逗留。现在,它终于回家了,还给我们带来了宇宙纪念品:科学家期盼已久的太空岩石。

当地时间2023年9月24日上午,科学家焦急地等待着“欧西里斯”号探测器以每小时数千千米的速度穿越地球大气层。当地时间8点52分,探测器缓缓降落在盐湖城以西约130千米处犹他州测试与训练场所在的潮湿沙漠地带。

探测器顺利着陆标志着美国宇航局“欧西里斯”项目的重大胜利——这个项目的真实全名其实是“太阳系起源、光谱解析、资源识别、安全保障和小行星风化层探索者”。探测器在2016年发射升空,目标是从小行星贝努上采集样本——贝努是一颗富碳小行星,直径比帝国大厦的高度还宽大约58米。研究人员希望,“欧西里斯”从贝努上采集的这些未受污染的宇宙尘埃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关于太阳系诞生和地球生命起源的线索。

亚利桑那大学行星科学家、“欧西里斯”项目首席研究员但丁 · 劳雷塔(Dante Lauretta)在2023年9月的一场新闻发布会中称:“这些尘埃是宇宙给我们人类的礼物。”

美国宇航局局长比尔 · 尼尔森(Bill Nelson)则表示,“欧西里斯”任务证明美国宇航局能做大事。“这些事激励我们,让我们团结在一起,同时也证明真的没有什么是我们做不到的”。

“欧西里斯”任务的科学家经历了不少挫折。实际上,他们足足努力了7年才让这个项目获得美国宇航局的批准。现在,“欧西里斯”成了第一枚从小行星上带回样本的美国探测器。探测器从太空带回数量惊人的宇宙物质供全球科学家研究,科学家的坚持得到了回报。另外,对“欧西里斯”团队成员来说,这个项目取得最后胜利的一幕意义远不止此,按照劳雷塔博士的说法:“许多项目成员都是在这个任务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

美国宇航局戈达德空间飞行中心“欧西里斯”项目管理人里奇 · 伯恩斯(Rich Burns)说:“我们的心思一直在这枚探测器上,现在终于跟着它一起回家了。”

贝努是一颗近地小行星,目前距地球数百万千米。和其他小行星一样,贝努也是数十亿年前我们太阳周围原始行星盘的地质遗迹——所谓“行星盘”,就是一大团不断旋转的气体、尘埃混合物,最后合并成行星。有理论认为,像贝努这样的小星球为地球提供了生命的原始成分,也就是播撒了第一批地球生命种子。

劳雷塔博士说,很难用陨石检验这个理论。陨石其实是抵达地球表面的小行星碎片,它们在进入大气层时被高温炙烤,随后又被地面微生物污染。

“欧西里斯”带给我们的礼物并不是人类带回地球的第一批小行星碎片。2010年,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领导的“隼鸟”任务在克服技术问题后,成功从一个名叫“丝川”的近地小行星上获取了不到1毫克的物质并带回地球。10年后,接过接力棒的隼鸟2号又成功从小行星“龙宫”上获取了几克太空岩石。借助这些珍贵的样本,科学家找到证据证明,小行星确实曾给早期地球输送过水。他们还在这些样本中发现了尿嘧啶——RNA的基本组成部分之一,而RNA是一种指导蛋白质形成的分子。

“欧西里斯”探测器则为我们带来了大量新的太空岩石。项目团队预测,他们可以拿到大约225克未受污染的小行星尘土。领导隼鸟2号样本分析工作的东京大学行星科学家、现在也是“欧西里斯”项目合作研究员的橘省吾表示,他“完全不知道”贝努是否与龙宫有相似之处,但这就是他最期待查明的一点。

“欧西里斯”从一开始就是一场马拉松。早在2004年,一个美国科学家团队就提交了后来成为“欧西里斯”项目的相关申请。然而,美国宇航局驳回了这个项目,并且给出了最低的第四类评价。劳雷塔博士说:“他们的回复就是,谢谢,不过算了,谢谢。项目的第一次提案失败得很彻底。”

2007年,这个团队又试了一次,并且得到了第一类评价,只不过因为成本过高而无法拿到足够的资助。

第三次申请项目终于成功了。美国宇航局在2011年选中了这个项目。“于是,我们才真正开启了旅程。”15年前加入“欧西里斯”项目的罗文大学宇宙化学家哈罗德 · 康诺利(Harold Connolly)说。他还表示,项目团队之后又花了5年确保项目各个环节准备妥当,其中包括:设计并建造探测器、绘制前往贝努的轨道以及策划相关科学活动。

2016年,“欧西里斯”探测器发射升空,随即便进入了旨在为节省燃料而设计的一系列迂回轨道,最终在2018年12月3日到达小行星贝努。

接着就是层出不穷的意外情况。劳雷塔博士亲昵地说:“我把贝努叫作小骗子,因为它不断给我们的项目提出挑战。”

按任务专家的设想,贝努的表面由无数光滑的沙质精细颗粒构成。然而,等到这个小行星进入“欧西里斯”探测器视野后,科学家发现,它的表面粗糙不平,到处都是巨石,有些甚至有10层楼那么高。这就很难给航天器找一个可以安全地从贝努表面采集样本的地点,任务风险也变大了。

工程师为这个问题焦头烂额的时候,贝努又给他们出了一个新难题:它在朝宇宙抛射碎石块。“欧西里斯”项目在洛克希德 · 马丁公司的管理人桑迪 · 弗里恩德(Sandy Freund)说:“从科学角度上说,这真的太令人兴奋了。但是,站在工程的角度上,这个发现又提出了新问题。”

为了保证“欧西里斯”探测器不被贝努的碎石羽流击中,任务科学家疯狂地做着计算。操作小组也迅速编写了新的导航软件,以补偿贝努崎岖不平的地形。

下一个重大问题则是如何挑选合适的取样地点:一个探测器可以安全地让采样筒装满细粒风化层样本的地方。就像前面提到的那样,这项任务本就十分困难,贝努崎岖不平的地貌更是加大了任务难度。拍摄这颗小行星得到的照片显示,上面的确有一些沙质区域,但仅存在于碗状陨石坑内。

劳雷塔博士说:“我们必须让探测器进入陨石坑,根本没有别处可去。”这无疑让操作小组非常痛苦。

容错率实在很小。如果登陆过程出现问题,探测器可能会遭遇与隼鸟号相同的命运——坠毁在小行星上。情况甚至可能更糟:探测器从斜坡上滑落,坠入陨石坑。劳雷塔称之为悲惨的“香蕉皮结局”。

在研究贝努足足两年之后,任务团队挑选了小行星北极附近一处名为“夜莺”的地点。2020年10月,“欧西里斯”用一种工具敲击贝努表面。按照设想,这种工具应该会像跳跳棒一样从贝努表面反弹回来。

然而,工具并没有如预想那样反弹回来。康诺利博士回忆说,工具直接穿透了小行星表面,而且深度令他吃惊——大约45厘米。

他说:“我们原以为贝努表面会更结实一点,但事实证明,引力基本就是把这些石块聚在一起的唯一因素。”

这次撞击“挖”开了一个9米宽的陨石坑,把大量沾着尘埃的岩石碎片溅射到了太空中。

3.1

休斯敦约翰逊空间中心内的“欧西里斯”管理实验舱,这里就是处理小行星样本的地方

意外并没有到此结束。项目团队查验是否收集到了足够多样本时,发现收集装置里的风化层样本一直在往外漏。

弗里恩德说:“我们做得过头了,收集装置开了一个口子,里面的物质泄漏到太空中。”探测器每移动一次,贝努的尘土就多损失一些,就像盐从调味瓶里流出来一样。

于是,项目团队立刻停止了原本计划的所有后续操作,以免损失更多宝贵货物。相反,操作小组急匆匆地把收集装置内还剩下的样本装到返回舱里。

6个月后,“欧西里斯”最后看了一眼夜莺陨石坑,接着便开始了为期两年的返程之旅。劳雷塔博士说:“这无疑是一场冒险。”

样本进入地球大气之前的几天里,劳雷塔博士一直失眠。他努力不去想“所有那些末日般的场景”,就比如发生在美国宇航局“创世纪”探测器身上的悲剧。这枚探测器成功收集了太阳风中的等离子体,但在2004年返回地球时因为返回舱降落伞未能打开,坠毁在犹他州沙漠中。(虽然着陆过程堪称灾难,但研究人员成功发掘并分析了探测器带回地球的样本。)

“当时,那感觉就像一次重击。”劳雷塔博士一边捏着一个形似“欧西里斯”返回舱的压力球,一边说着。他补充说:“样本返回地球的日子越来越近,我产生了之前从未体验过的感觉。我感到脊柱底部仿佛有一根电线,不断刺痛我的神经。”

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工程学专业学生迈克尔 · 普齐奥(Micheal Puzio)在样品返回地球日期临近时也有点“害怕”。三年级时,当时9岁的普齐奥赢得了给101955号小行星命名的比赛,于是,贝努才有了现在这个名字。这个经历点燃了普齐奥对宇宙的热爱,让他产生了要当宇航员的梦想。

“不过,我觉得不会有问题。”普齐奥补充说。“据我所知,项目团队很擅长数学,控制航天器不成问题。”

当地时间9月24日凌晨2点,位于科罗拉多利特尔顿的“欧西里斯”探测器指挥小组评估了登陆条件,通过集体投票决定指挥“欧西里斯”在凌晨4:42释放返回舱。

4小时后,返回舱进入地球大气。美国宇航局一架飞机搭载的高纬度照相机捕捉到了一个火球划过淡紫色天空的画面,那是燃起熊熊大火的隔热罩,它能保护货舱不被接近3 000的高温焚烧。

第一个较小的降落伞应该在地面上方30千米处就打开,只是工程师无法确认它是否真的打开了。更大的主降落伞则在比计划更高的位置处打开了,使得最后的着陆过程比原定计划提前3分钟开始。

返回舱外部表面在穿越大气层时烧焦了,一头栽倒在地。登陆大约半小时后,任务团队抵达降落地点,启动恢复程序。

“我们今天先得一分。”洛克希德 · 马丁公司工程师蒂姆 · 普利泽(Tim Priser)在返回舱着陆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3.2

返回舱抵达犹他沙漠后不久,科研人员就仔细检查了其内部装着的从小行星贝努收集来的样本

劳雷塔博士得知主降落伞已经打开的确认消息时,正搭乘直升机前往着陆地点。他表示,在最终得知返回舱着陆时,自己感受到了“脉搏跳动”。

他在返回舱登陆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我真的激动得哭了。这一刻,我知道,我们终于让它回家了。”他还补充说,走近返回舱时的感受就像是“见到了许久没见的老朋友”。

在劳雷塔博士看来,返回舱的安全回归既是专业上的巨大成功,也是对个人的褒奖,尤其是“欧西里斯”项目第一位首席研究员迈克尔 · 德雷克(Michael Drake),他在项目获得资助5个月后就离世了。劳雷塔博士说:“他对我说,‘你得完成我们的梦想’,现在我终于做到了。”

返回舱以及舱内的货物先存放在犹他州着陆点附近一个临时设置的无尘室里,第二周周一转移到休斯敦约翰逊航天中心。科学家计划在周二打开返回舱,开始康诺利博士所说的“快速观察”分析。分析完毕后,样本分析团队会向全球公布第一批研究成果,包括贝努的组成以及与其他小行星样本(日本航天器带回来的)分析结果的对比。

劳雷塔博士说:“这是一段旅程的终点,也是另一段旅程的起点。我们将进入原子领域。”

谈到探测器返回地球的感受时,康诺利博士激动得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

他说:“我感觉自己又变成了一个小孩。能有机会讲述这些岩石背后的故事,我实在是太高兴了。”

未来两年,科学家会更加细致地研究小行星贝努。另外,还有一小部分样本会转交给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加拿大空间局。

康诺利博士表示,多达75%的贝努风化层样本会储存起来,以便科学家未来用“我们现在甚至都还不知道的技术”加以研究。

“这些样本就是未来几代人的惊喜宝库。”美国宇航局约翰逊空间中心首席科学家埃林 · 斯坦斯伯里(Eileen Stansbery)在“欧西里斯”登陆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说。

“欧西里斯”项目或许已经终结,但探测器主体还在太空中正常运行,科学家仍然可以向它发送各种指令。接下去,它还会造访另一颗近地小行星阿波菲斯——我们曾一度把它当作小行星撞地球的重大威胁之一。不过,最近的测量结果显示,这颗小行星会在2029年与地球擦肩而过,与我们之间的最近距离大约是地月距离的十分之一。

新项目叫作“欧西里斯-阿佩克斯”,其中阿佩克斯代表阿波菲斯探测器。这个项目会为如何降低小行星撞地球的风险给科学家提供更多信息。

领导“欧西里斯-阿佩克斯”项目的科学家将是丹妮 · 门多萨 · 德拉茱斯蒂娜(Dani Mendozai DellaGiustina)。

她之前是劳雷塔博士的本科生,现在是亚利桑那大学的行星科学家。贝努往返之旅培养了这个领域的新一代科学家,德拉茱斯蒂娜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

德拉茱斯蒂娜博士说:“我成年之后的几乎全部生活都在为这个使命而努力。我对欧西里斯的顺利回归感到非常兴奋,但对我来说,这肯定不是最后的欢呼。”

资料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

——————————

本文作者卡特里娜·米勒(Katrina Miller)是《纽约时报》作者,主要报道方向为宇宙、物理学以及科学与社会的交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