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01 2023年的一项双胞胎队列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空余时间的体力活动对寿命几乎没有直接影响”。

02 一项新研究表明,纳米塑料能引发多见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变化,这一发现进一步强调监测塑料废物和环境污染的必要性。

03 如果将来自社交焦虑患者肠道的微生物移植至小鼠体内,后者的社恐反应会增强。该研究进一步证实了肠道微生物对人体情绪健康的影响。

运动本身对寿命的影响非常有限

微信图片_20240109114418

研究双胞胎可以帮助科学家确定某种特征、疾病或失调更易受到基因还是环境的影响

关于生活方式和寿命的调查研究大多得出了一致结论:锻炼越勤快的人寿命越长。因此,2023年的一项双胞胎队列研究结果令人十分惊讶,因为它告诉我们“空余时间的体力活动对寿命几乎没有直接影响”。

这……靠谱吗?

人类的行为模式、生命机理很复杂,而且与社会和环境相互作用。一个人的运动量可能与他的遗传、饮食、身心缺陷、教育背景、财富状况有关,也与他是否有足够空闲时间和适合锻炼的空间有关,而这些因素中的每一个,其本身都可能以不同方式关联寿命。

多运动者的确拥有更长的平均寿命,但你知道有多少是运动本身带来的,其他因素发挥了多大作用?我们怎样将运动这个单一因素从复杂生活中抽出来单独考虑呢?

双胞胎研究在这方面体现出优势。

双胞胎一般拥有几乎相同的基因和早期生活经历,因此我们可以更直接地测试他们后期行为差异对寿命的影响。

这也是芬兰于韦斯屈莱大学科学家所采用的方法。他们分别于1975年、1981年和1990年向总计1.1万对成年同性双胞胎进行关于运动情况的问卷调查,并自1990年后持续做死亡率随访直至2020年。

通过分析运动情况和死亡记录,研究团队发现,运动最积极的人群的死亡率比最不积极的低了24%。当然,这个差距要比过往研究所呈现的更小,而且大部分超额风险仅限于那10%最不爱运动的参与者。

此外,他们还分析了通过DNA损伤(甲基化)程度来衡量的生理年龄——出人意料的是,最积极和最不积极者似乎都要比其他人更衰老。

另一方面,如果考虑吸烟、饮酒和BMI(体重指数)因素,运动与长寿之间的关联会大大减弱:

最不爱运动群体与其他群体的死亡率差异仅为9%;高度积极者与中度积极者之间并无差异。

换言之,假设一对双胞胎拥有一样的吸烟饮酒习惯和BMI,而运动习惯截然不同,他们的预期寿命几乎没区别。

值得一提的是,随访的前10年相较前20年,运动的效果在后者中更显著。鉴于此,有理由推测坚持长期锻炼,更能留住其益寿之妙。

这项尚未正式见刊但已获芬兰国家级运动医学奖项的预印本研究削弱了运动与长寿的关联,但绝不是我们疏于锻炼的依据。运动有助于预防疾病,改善情绪,提高整体生活质量——这或许比延长寿命更有意义。

资料来源:

Does exercise really do nothing for longevity, as a Finnish twins study suggests?

纳米塑料可能诱发帕金森病和痴呆

微信图片_20240109114435

塑料会随时间推移而缓慢分解,产生微塑料和纳米塑料。这些碎片可能污染水和食物资源,甚至进入人类等生物体内。科学家发现,大多数接受测试的成年人血液里都存在微小塑料颗粒

人类才刚刚开始察觉这些塑料的风险。需要指出,纳米塑料的尺寸小于1微米(普通微塑料小于5毫米),实在太小了,因此能穿过保护大脑的血脑屏障,甚至进入单个神经元。

最近的一项研究表明,纳米塑料能引发多见于帕金森病患者的大脑变化

大脑中有一种名为α-突触核蛋白的天然蛋白质,在神经细胞通讯方面发挥作用。帕金森病和部分痴呆患者的α-突触核蛋白可能发生聚集,形成α-突触核蛋白原纤维,然后积聚于神经细胞中。正常情况下,α-突触核蛋白会在细胞内循环利用,但如果异常聚集,团块是难以被分解的。

新研究利用多种实验室技术针对培养的神经细胞和活体小鼠进行实验,发现聚苯乙烯纳米颗粒会与α-突触核蛋白紧密结合,导致其形成类似帕金森病中所见的有毒团块。(聚苯乙烯通常用于生产一次性物品,例如饮水杯。)

作者团队观察到了4个关键环节:1. 纳米塑料快速、紧密地结合α-突触核蛋白;2. 塑料促进α-突触核蛋白积累和原纤维的形成;3. 纳米塑料和α-突触核蛋白能够进入培养的神经元并损害蛋白质团块(例如α-突触核蛋白原纤维)分解过程;4. 当二者被注射至健康小鼠大脑,α-突触核蛋白原纤维就会形成并遍布整个大脑的神经细胞。

此外,研究人员发现单独注射纳米塑料(不含α-突触核蛋白)也会使一部分实验动物经历α-突触核蛋白原纤维的形成和积累。

学界正积极研究微塑料对癌症和免疫疾病的促进作用。上述新发现进一步强调了监测塑料废物和环境污染的必要性,也揭示了诱发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发展的潜在环境因素。鉴于已有证据,我们未来或将监测接触大量纳米塑料的特定高危人群,关注其罹患神经系统疾病的风险。

资料来源:

Nanoplastics linked to Parkinson’s and some types of dementia – new study

社恐的罪魁祸首是肠道菌群?

微信图片_20240109114441

肠道微生物会成为社恐解药吗?

科学家此前已了解到,患有社交焦虑障碍(或者说社交恐惧症)的人相较健康人,肠道菌群有所不同,而肠道微生物是与大脑彼此影响的。

一项最新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研究指出,如果将来自社交焦虑患者肠道的微生物移植至小鼠体内,后者的社恐反应会增强。

该研究基于过往的同类工作——科学家针对一系列疾病,例如抑郁症和肠易激综合症的微生物移植实验都呈现了类似结果。

作者团队从6名健康人和6名社交焦虑患者身上采集粪便样本,并通过DNA分析证实两组人的肠道微生物组存在显著差异,然后将每个样本移植到6只实验小鼠体内。(参与实验的小鼠共72只,事先都注射了抗生素用以杀死天然存在于其肠道内的微生物。)

为探究社交焦虑情况,团队会在让某只小鼠接近另一只陌生小鼠的同时给予其轻微电击,然后观察——不再电击这只小鼠后,它又遇到陌生鼠时会作何反应。

结果显示,接受社恐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小鼠,其粪便中有3种细菌水平不同于接受健康人样本的小鼠。而在社交恐惧实验中,移植了健康人肠道菌群的小鼠在电击结束后几天里很快恢复对陌生同类的好奇心,但携带社恐患者肠道微生物的小鼠再也没完全恢复,始终害怕接近其他小鼠。

进一步分析表明,社恐组小鼠的催产素(一种参与亲密关系的关键激素)水平和免疫系统情况也发生了变化。

作者团队表示,此项新成果证明社恐患者的肠道微生物组对其社交焦虑反应加剧过程有因果性的作用,也为开发针对性疗法提供了新途径,例如旨在改变微生物组的饮食方案——增加膳食纤维和发酵食品摄入可能产生有益影响。

资料来源:

Study that involved transplanting people’s microbes into mice may show way to possible therapies, say scientist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