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_副本

陆渊

赋生元公司中国区负责人,生物医药高级工程师

近期的几次启明星活动有机会与陆渊星友见面,听她介绍基因治疗的最新进展,听她讲述她和药物研发的事,她在讲解专业知识时用语的精准、表达逻辑的缜密,回应各种问题时的大方得体让人心生好感。以她的年龄能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也因此想有机会拜访她,听听她的故事。

老西门长大的“上海小囡”

当陆渊说起她是1987年出生于上海市南市区(后并入黄浦区)老西门,并在那里一直生活到出国读研究生时,我是有点楞住的,因为她一直讲着很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完全没有想到她会是“上海小囡”。她说读大学以后很少有机会讲上海话了,我们试着说了几句上海话,她还是一口乡音。如此我们就时而上海话,时而普通话地交流起来。

陆渊是独生子女,妈妈在王开照相馆工作,自然我们的话题就更多了。陆渊说小学寒暑假妈妈会带她去上班,她说起妈妈带她兜南京路的一幕幕时陶醉而开心:“妈妈带我逛南京路时,就觉得上海好繁华,印象中南京路上的三枪棉毛衫内衣穿在身上好舒服。”说起那段快乐时光,陆渊印象最深的还是南京东路上的新华书店。今天很多人说起上海的书店就会想到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但在1990年代面积和客流量最大的书店当属南京东路上的新华书店,陆渊对这家书店也特别有好感,因为小学一两年级起,每到寒暑假,妈妈都会把她带到这家书店后去上班,陆渊就在书店里待好几个小时:“我在南京东路上的新华书店读过不少书呢,从一开始注音版的《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之类的带图片的书,到《一千零一夜》《安娜 · 卡列尼娜》《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世界名著的简版书。书店的条件也很好。这段经历其实对我日后学习专注力的养成很有帮助。”

11.2

陆渊儿时的全家福

爷爷以身垂范,自律成为人生准则

在做人、学业上对陆渊帮助最大的是爷爷。陆渊的描述中,爷爷是很学究的老派知识分子,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本科专业为化学。陆渊记事起爷爷已经60多了,但他凭着自己的数学、化学功底,退休后受聘于立信会计学校任教,她在数学、化学上的长进来自爷爷的影响。陆渊化学非常好,数学上脑子也比较灵光。那时她毕竟是孩子,小时候会玩得收不住,而在这个时候爷爷会把她叫过去读书,写字桌上有爷爷贴着的“书到用时方恨少”。爷爷认为她是家里独苗,要好好培养。“我的名字陆渊也是爷爷起的,寄予陆家后代知识渊博的殷殷之意。爷爷身上就是有这种对家族荣誉的情结,而他本人依然一直有的那股向上的劲,就是对我们后辈无声的榜样。”爷爷的严格管教、家里人的期望,老上海的富足感,这样环境下成长起来的陆渊那时就觉得自己要好好做一点厉害的事情出来。这也与小时候的教育有关,陆渊在小学、中学都是最早一批入队、入团的,大同中学高中时还是第一批学生入党培养对象,用陆渊的话来讲,她是那种从小就被关注、被培养,被老师放在要成为先进分子队列里的学生。因为爷爷的近水楼台,陆渊在化学上的自信心很强,老师让她参加化学竞赛,碰到一些难题,爷爷会启发她,到高中阶段她进一步独立了,并拿到了市里的高中化学竞赛奖项。这种靠自己独立应对难题,独立做出决策的能力很重要,也正是这种独立感让她积累起了自信心。

本科填志愿时陆渊瞄准了自己最强的化学和药学,申报了上海医科大学药学院,彼时上海医科大学已经并入复旦大学。拿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陆渊最想感谢的就是爷爷:“我一直是大家认为的乖孩子,这与爷爷管得比较严有关。中学阶段的自律让我与其他同学拉开了距离,因为拉开距离自己就想保持这种优秀,所以一直不敢松懈下来。直到自律成为习惯,自律也成为自己日后一直的人生准则。”

望道小学者,初入科研门

2005年进大学后,面对复旦大学这批全国优秀的牛人,陆渊自嘲自己成了“蜗牛”,所以她一刻也不敢放松。最让她受益的是复旦当时通识教育的教学理念,一二年级的学生就可以接触许多专业以外的科目。“一年级除了大医科的通识教育,也接触到了复旦管理、经济、金融、新闻以及数理化专业的同学,感觉自己身不由己地受到他们的影响。那段经历对我现在的成长也有很大帮助,很多校友都是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复旦鼓励本科学生做科研,所以从大二起,陆渊依托于科研小组申报“望道学者计划”,大三时获批入选,并进一步申请到了去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药学院进行为期三四个月交流的机会。

这里要插一段大三时期陆渊到辉瑞制药实习的经历,这段经历与她日后走上药物研发之路有直接关系。陆渊本以为有机会走进全球最顶尖的制药公司,或许能近距离看到这家大名鼎鼎药企的研发是怎么样的,然而,中国分公司更关注在市场开拓和营销工作上。陆渊也由此明白以后要真正进入药物研发核心,本科的学历仍不够,由此她决心去国外留学深造。在佛罗里达大学药学院这几个月的交流也对她申请佛罗里达大学的硕士有帮助,她还在两年硕士求学过程中申请了攻读博士学位。硕博加在一起,陆渊在佛罗里达大学沉下心来学习了7年半。

研究对领域是否有贡献是核心

硕士阶段陆渊的方向是腺相关病毒载体(AAV),属于基础生物学范畴,导师是基因治疗领域的开拓者,有40多年的沉淀。博士阶段主攻的是病毒载体在基因治疗上的应用,偏生物医药。与传统药物不同,在基因治疗里,载体递送的药物是基因而非常规的化合物,这种全新的理念震撼到了陆渊。对于病因和基因/靶点关系明确的疾病而言,从基因层面来治疗,有望达到一剑封喉的治疗效果。时隔十年,回溯那段令陆渊有醍醐灌顶般震撼、也由此得到真正长进的留学所得,陆渊感慨:中心法则讲了几十年,但迄今大部分药物还只在蛋白层面激活或抑制靶点,往往是缓解而不是治愈疾病。接下来医学界、药物研发界会更多从中心法则层面——DNA、RNA、蛋白——来逼近问题和解决问题。陆渊介绍说,自1970年代中心法则发表以来,很多科学家试图从中心法则层面提出与疾病相关以及药物开发的新思路,也就是从基因层面来治疗疾病。目前全球基因治疗的趋势已经从基础科研层面转向临床治疗,进一步指导未来的基础和转化研究形成正向循环,利用多组学来更深入理解、打通生物学和医学的通道,助力相关药物设计。目前全球已上市51款基因疗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基因治疗产品上市以及基因治疗技术的快速发展,基因治疗即将迎来高速发展期。

前文提到,陆渊在佛罗里达大学用7年多时间完成了硕博课程并拿到学位,得到了极为严格的培养。应我的要求,陆渊略微展开了她所受到的培养及对她以后职业发展的意义:高等教育主要是逻辑性思维培养,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基于已有的认知提出科学问题和假设,设计针对性的实验来证明或者证伪假设,根据实验结果和数据进行推导,进一步提出逻辑严谨、自洽的科学假设和辩证思维的过程。美国高校对于博士论文的要求是论文的发现或者结论能写进教科书的知识点,或者能推翻教科书上的某个论点。导师对我们也是这样要求的,评估标准是研究对领域(学科、行业)能否有所贡献,这一直是导师盯着我们的核心问题。以此为标准,陆渊当时的硕士博士论文课题是在这些方向上迈进了一步:一是对AAV病毒载体的基础生物学加深了理解,在此基础上她设计了更高效的载体系统,也因此获批了美国、欧洲两个授权专利,这两个专利将有助于从底层逻辑设计出更高效的基因治疗产品;二是通过定向进化、高通量筛选技术筛选出靶向疾病的优化AAV载体并阐述了高效靶向的机理;三是参与了全球首款AAV介导的骨关节炎基因治疗的临床前研发工作。

11.3

2016年陆渊博士毕业时照片,屏幕上显示佛罗里达大学祝贺2016届学生毕业

11.4

陆渊博士毕业时与DNA双螺旋的合影

博士期间,陆渊两次获得佛罗里达大学优秀学生称号,其博士论文“新型腺相关病毒介导的对肿瘤的靶向性”(Engineering the AAV vector for tumor targeting)成功申请到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临床与转化医学人才培养计划。博士论文成果也让她在2016年美国基因与细胞治疗协会(ASGCT)年会上做了大会发言,并获得佛罗里达大学医学院最佳博士论文奖。

在药明康德认识到工业标准、质量稳定、可重现的重要性

2017年,学成回国的陆渊加入了上海药明康德新药开发有限公司,在这家全球领先的一体化药物发现及药效服务平台学习,合作对象是辉瑞等大药企。用陆渊的话来说,她在药明康德认识到了工业标准、质量稳定、可重现的重要性:产业界更看重数据的可靠和质量的稳定,对数据的可靠性、可重现性抓得很紧;而学术界更强调创新性。另外药明康德的训练也让陆渊知道了决策的重要性:推进还是止损(go or not go)的过程是药明康德对我的重要训练,需要以终为始从临床需求、科学可行性和市场收益等多维度做综合性的决策。这段经历帮助她完成了从一个实验人员到一个以工业界为标准的药物研发者的转变。实际上以药明康德作为回国后的工作首选陆渊也是仔细斟酌过的。她在博士求学期间已经决定要走药物研发到产业化这条路:“国外高校的博士或博士后完成后大部分人到了产业界,以需求为导向,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1到10,10到100的问题);一小部分人以科研兴趣为驱动留在科研机构为前沿科学和技术的突破作出贡献(0到1的问题)。产业界解决的问题更与人类生存需求相关,比如设计、优化、改良与制造出一个产品、服务等,解决人类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也非常不易,我的大部分师兄师姐都是在产业界工作。

11.5

陆渊获得2017年度药明康德集团A+绩效杰出员工

陆渊这些话其实道出了一个事实:受需求导向,美国大学的博士毕业生大部分是流向产业界,流向企业的。这也再次印证了1930年代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完成博士学位的著名物理学家卢鹤绂教授的观点:美国在1920年代为支持产业发展,出台了工科类院校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大部分应面向产业,服务企业,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的政策,延续多年的这一政策也是很长一段时间美国工业、制造业强盛的原因之一。陆渊以上介绍佐证了这种延续,也许现在主要不是政策驱动,而是需求导向。

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

2021年,陆渊加入了一家细胞治疗公司——上海恒润达生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同年,她申报了启明星(B类)课题并获得立项。陆渊在恒润达生学习了如何将实验室级别的研发转移到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级的工厂生产和质量控制,确保产品质量和研发实验室质量一致。过程中,陆渊积累了与工程师和临床医生配合的经验,提高了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这些也为她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治疗方案奠定了基础。

近期,陆渊博士加入一家具有底层专利技术的基因细胞治疗公司,赋生元有限公司(Full Circles Therapeutics)担任中国区负责人。她相信赋生元的生物专利技术平台能够解决现有基因细胞药物存在的痛点和技术瓶颈,助力下一代更有效、更安全、更可及的基因细胞治疗药物的研发。

从以上访问内容读者是否也能和我有同感:陆渊星友是一位对自己的发展,要走什么样的路,要达成怎样的目标以及应该怎样为之努力有非常明晰思考的女孩,这样优秀的年轻人放在哪里都会发光。陆渊曾经有过不负爷爷和家庭期望,要做一点厉害的事情出来的志向,我也听到陆渊讲过她的宏愿:希望能在40岁前做出一个原创的基因药物来。我没有问陆渊这个想做一点厉害的事情出来是否就与研发药物有关,但我想其实不仅陆渊,几乎所有在药物研发领域奋斗、想做出成绩来的从业者都会有这样的夙愿和追求。让我们祝福陆渊,祝福所有此刻正在药物研发领域里攻坚克难的研发者!

江世亮采写于2023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