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改革,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兴趣。去年7月,在日本召开的国际技术交流研讨会第四次会上,特邀了两位苏联经济学家就苏联的最新经济与科技政策作了介绍。
Л. И. 阿巴尔金(Л. И. Абалкин)①苏联的经济改革、是一项有长期性和战略性目标的全新经济政策,它既包括了经济体制的改革,也还包括了管理、计划制定、价格体系等其他各方面的改革。
从70年代后半期到80年代初,苏联的经济增长率曾大幅度地下降。今后要提高经济增长率,就必须在2000年之前把各项经济指标提高2倍,亦即国民收入和工业生产总值要翻一番,劳动生产率要提高2.5倍。不妨比较一下70年代前半期和从1986年 ~ 2000年间的有关以上指标的平均增长率:
可以看出表中的1986 ~ 2000年的工业生产总值增长率较之七十年代前半期,其数据相对地降低了,这是由于把重点从重视产品数量转移到提高产品质量上来了。虽然提高劳动生产率比其他任何方面都更为受到重视,但真正要实现这一目标,还必须首先装备很先进的技术,然后把从事生产的劳动力削减一部分(被削减的劳动力将转移到文化、社会服务等领域中去)。这一新的经济政策的推行,无疑会使苏联的经济从分散性增长转向集中性增长,从而保证在不扩大生产规模的情况下使国民收入翻一番。
1987年6月底,苏联通过了形成今后苏联经济改革方针的国营企业改革法(1988年1月1日起正式生效)。该法的颁布,其目的就是要改革国家的现有企业,使经济管理体制为之更新。苏联目前的经济管理体制,是中央各部直接向下面的企业下达生产计划,同时决定产品的价格、任命企业的领导。而推出的新的经济管理体制则是由用户或消费者决定企业生产何种产品,随后企业按双方签订的合同,制定自己的生产计划,而且价格也是按双方签订的合同来确定。此外,企业还有权选举自己的领导,也就是说,领导是在多种竞争机制下民主选举的。
在以上这种体制中,政府作为管理企业的一个环节,将对企业实行经济定额基准(国家从企业的利润当中按一定比例提成)。企业的利润越高,无论是企业还是国家,所得经济效益也就越大,两者的利害始终是一致的。由于引入了这个定额基准,因此国家能够维持市场的平衡,促使企业间的竞争,而且有可能满足日益提高的消费者的消费水平。
最后须指出,尽管经济改革会使新体制过渡成为困难的历史时期,但这绝不是要脱离和背离社会主义,而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更加丰富社会主义的内容。
H. A. 克里莫夫(Н. А. Климов)②苏联在经济管理体制和中央集权化方面,与日本不同。过去,要在短时间内建设一个崭新的大型企业,中央集权化是很重要的。但近年来,随着生产、经济规模的扩大和发展,这种体制就显得陈旧了,因此改革是势在必行。
苏联进行经济改革采用的是综合的办法。这些办法可归结为三点:①建立一个国家利益和个人或劳动团体利益在最大限度内紧密相联的有机体系;②经济工作的自主权基本上由生产企业掌握;③充分顾及因幅员广大、民族众多而形成的多样性经济特征。
具体说来,就是统制各产业机构的工业部应具备怎样的职能。各工业部除了掌握一定的资金、工业原材料以外,还拥有评价企业业绩以及劳动者业绩的权力,以使未获得全郞自主权的各企业保持平衡。这当中,各部与企业之间还设置了各种各样的中间机构。现在对工业部的职能进行改革,就是要全部废除这些形形色色的中间机构,使得部和企业之间建立起更为直接的双边关系。每个部并不介入各企业的具体生产行为,而是作为一个制定政策的战略机构,负责自己管辖业备范围内的经济发展。此外,对更高一级的中央机构(如国家计划经济委员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国家供给委员会,国家价格委员会)也要进行大的改革,同时也正在考虑建立一个对企业能更密切地提供资金的专门银行。
我否定中央集权化,但并不等于主张分权化,我只是反对机械的、官僚的中央集权化,支持有机的、自然的、社会主义的中央集权化。中央集权化问题,不单是苏联,而且也是整个先进国家所共同思考的问题。
在经济改革的体系中,政府的重要作用,就是尽快地促使科学技术进步。因此,充分重视最新技术的发展,是一确定无疑的方针。在新技术领域内,尽管人们常说苏联落后,但是苏联在基础科学范围内,可以说并不落后于任何一个国家。然而,如果要论这些技术的商品化、实用化,并与日本相比,就有些相形见绌了。
鉴于这种现状,我们要使已具备的基础知识得以应用,就得改革完善许多科学研究机构。在苏联,年国民收入的5%被用于学术研究,并且拥有一支占世界科学研究人员1/4、约150万人的科研队伍。最高科学研究机构是科学院,其下属有各类科学技术研究所。但是,从分管这些研究所的中央各部来看,由于管理水平太差,因而造成研究所的在工作与科研活动上有着许多缺陷。在科技开发方面,人们也正在考虑使基础研究和企业的生产需要密切地结合起来,给科学院下属的研究所增加实验设施,把科学研究引入到生产企业中去,即实行“科研生产企业联合体”制度。像这样的联合体目前正在急速增加(1975年有80件,1986年已达336件)。另外,一些部门的综合学术研究机构以及综合科学技术组织也相继出现,而且都十分重视实用性技术的开发,从发展的观点看,不单注意技术的经济性,而且还考虑到技术的社会性。
如果要下一个断语,苏联在人的因素方面亦即在首创精神(观念的更新)上是无懈可击的,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将这种首创精神有组织地生产化,须指出,在经济领域内,甚至就是研究开发也一样要引进竞争机制。这是因为,出自经济方面的创造性,只有在竞争中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
[《工业技术》(日),1987年8月]
——————————
① 1930年5月5日生,毕业于莫斯科经济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莫斯科经济大学经济学部部长、苏联社会科学院经济学部教授。现为苏联科学院通讯院士,任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② 1932年10月20日生,毕业于莫斯科大学,经济学博士,大学教授,苏联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现任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