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在很大程度上难以量化,不过科研经费体量、论文发表数量以及论文质量,确可作为很合理的评价指标。眼下,从论文发表情况来看,中国在产出高质量科学成果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2022年5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学者比其他任何国家的同行发表了更高比例的全球被引次数前1%的论文。

论文作者、美国科技政策专家卡罗琳·瓦格纳(Caroline Wagner)近期在《对话》(The Conversation)撰写文章,述评了中国的科技政策和科学发展,并展望了未来的国际科学合作。

中国并非近年来唯一一个大幅提高其科技实力的国家,但他们的崛起尤为惊人。一些美国的政策专家和政府官员甚至担忧,这将改变当下的全(美)球(国)局(优)势。

中国多年坚持以“成为科学技术领先者”为目标的政策,并为此力行各项举措,从而取得今日成就。

科技现代化数十年

1977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提出四个现代化,即工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

回望过去几十年,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大力投入资金发展国内科研,派遣学生和研究人员出国留学,鼓励企业转向高科技产品制造。

数据显示,自1978年到2017年底,中国已派出约520万人出国留学。他们中的大多数学习科学或工程,许多学生选择留在国外,但也有越来越多人回归祖国,在资源充足的实验室或高科技公司工作。

今天,中国的科技投入仅次于美国,中国大学培养的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博士数量位居世界第一,办学水平也有显著提高。

图片1

2010年以来,美国和中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

数量很多,质量变好

大手笔的科研投入,再加上不断壮大的高水平科研队伍,中国的科学成果——以发表论文总数衡量——多年稳步增长。

2000年,美国每年产出的科学论文数量是中国的数倍。而到2017年,中国学者发表的科学论文数量首次超过美国同行。

当然,数量多不一定保证质量好。

多年来,西方学界一直指责中国科研水平低,缺乏创新,往往只是简单地模仿美国和欧洲的工作。在2000年代和2010年代,许多出自中国的成果并未得到全球学界重视。

但随着中国在科学领域持续的大力投入,我开始猜测,他们论文数量的爆炸式增长是否也伴随了质量提高。

为量化中国的科研质量,我和同事分析了论文被引情况。我们认为,一篇论文被引用频次越高,则该论文质量越高,影响越大。按此逻辑,被引频次达到前1%的论文应代表最高水平科研成果。

通过统计各学科的前1%论文,我们惊讶地发现,在2019年,中国研究者发表了最多的高水平论文——8422篇前1%来自中国,美国和欧盟方面的贡献分别为7959篇和6074篇。

2022年,中国学者发表的AI领域论文数是美国的3倍,而在前1%被引的AI论文方面,中美的数量比为2比1;在纳米科学、化学和交通运输领域,中国的高被引产出也是首屈一指。

另一方面,我们发现中国的科研工作有其高度创新性,而非简单模仿西方成果。为衡量创新性,我们分析了引用者的学科多元性:

如果一篇论文被越多学科的研究者引用,我们就认为它越具有跨学科性和创新性。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拥有与其他表现最好的国家一样的学术创新性。

综上,我们可以说,中国如今不再是低水平的模仿者或灌水者,而是一个与美国和欧洲不相上下的科学强国。

恐惧还是合作?

科学水平与军事和经济实力密切相关。鉴于此,美国有很多人——从政治家到政策专家——都就“中国的科学崛起对美国构成威胁”表达了担忧,政府方面也已采取某些措施,旨在遏制中国发展。

2022年8月签署的《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CHIPS and Science Act 2022)明确限制了与中国在某些研究和制造领域的合作;到了10月,拜登政府开始限制中国获得具备军事应用的关键技术。

图片2

2022年8月9日,拜登签署《2022年芯片与科学法案》,以支持美国科研和技术公司发展,并对抗中国的科技崛起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学者认为,美国政府的恐惧和政策反应植根于民族主义观点。

现代世界的学术研究在很大程度上由思想和信息交流驱动,研究结果发表于任何人都可阅读的公开期刊上,科学工作越发国际化、协作式,全球各地学者协作互助,合力推动自己的领域向前发展。

我和同事的一项研究发现,若中国和美国的科学家彼此合作,他们创造的科学成果将比任何一方单独产出的都更高。

中国已跻身科技大国行列。在我看来,美国对科学霸权转移的某些担忧也属常情;而美国亦能从中国的科学崛起中获益。我们正面临着许多全球性问题,例如气候变化,将中国的科学实力视作某种机遇,可能会是更明智的选择。

资料来源:

China now publishes more high-quality science than any other nation – should the US be worried?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