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中国的飞行家冯如完成了美国历史上的首次西海岸飞行,却被剥夺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地位,直到偶然的缘故,他的故事被一个牙医,一个音乐家,一个新闻记者,一个图书管理员和一个历史学家重新讲述。

2008年的某个下午,奥克兰唐人街边缘地带的一间私人诊所里,亲切和蔼又爱唠嗑的牙医方大夫正给罗杰•格伦(Roger Glenn)先生洗牙。对于客户来说,牙齿护理的过程总是不那么舒适的。张着嘴任人摆布牙齿的格伦自然老得做聆听者,不过在听到下面这句闲白儿后,他将开始去改变一段历史印记。

一家三代都在这片地界生活的方大夫提了个颇具历史底蕴的话题:“嘿,你知不知道第一个飞行西海岸的人是我们这儿的街坊?”

韦恩•方(Wayne Fong),也就是方牙医,如今已是一把年纪。他的祖父曾于20世纪初开了家理发店,结果成了当时奥克兰唐人街社交生活的中心门脸。而西海岸飞行员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位祖父的眼前。

老方站在人群中,与大家一起见证了眼前的年轻人驾驶自制的机器飞向奥克兰山上空的过程。飞行员是一个名叫冯如(英文名为Feng Joe Guey)的中国移民,时年26岁,在老方一群人居住的街道上租了间屋子用作研发飞机的工场。

老方把自己看到的都告诉了儿子,也就是方牙医的父亲。几十年后,在一次介绍当地历史的社区展览会上,方大夫和他父亲又听到了冯如自己设计、制造并驾驶飞机开往西岸天空的故事——那时候,全世界都找不出几个人可以操纵机器在天空盘旋。

冯如于1890年代从中国移民至加利福尼亚

受诊的格伦先生之所以能听到方大夫口中的飞行员的故事,是因为后者知道他曾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或飞行员。格伦是爵士乐传奇黑人音乐家泰瑞·格伦(Tyree Glenn)的儿子,虽已凭借出众才华成为和父亲一样的乐坛翘楚,但始终不忘飞行梦,常在业余时间为美国民航巡逻队(Civil Air Patrol)执行搜索和救援任务。

格伦在方牙医的启示下,开始搜索记忆里来自奥克兰的飞行员,但他那并不丰富的早年航空业经历中未曾出现过中国飞行员的身影。

据方大夫回忆,当时的格伦表现出一副非要搞清楚这个飞行员是谁的样子,可“如果不是某个塔斯克基飞行队成员的侄子,谁会知道冯如呢?”(塔斯克基飞行队由一群参加二战的非裔美国飞行员组成。)

格伦一直都以能够了解自己所爱领域的全部知识为努力目标,而他又是那么热爱飞行——所以一想到有个曾为行业做出如此开创性工作的先驱竟好像要被历史遗忘了,他就无比懊恼。“我坚信人们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历史。”格伦离开牙医诊所后,决定去深挖冯如的故事。

冯如坐在一架出自他自己手笔的早期飞机上

湾区第一飞的焦虑工作狂

《奥克兰论坛报》(Oakland Tribune)在1909年冯如完成首飞不久后这样报道:“除了他的3个中国助手,没有其他观众。冯在傍晚的昏暗灯光下飞行。一架巨大的双翼飞机在椭圆形的路线上缓慢地绕着山顶飞行,4个启动轮像鸟的爪子一样藏于身下。”

首飞之夜,冯如先在山顶起伏盘旋,接着又低飞了20分钟;可之后,固定螺旋桨的螺栓突然掉了,他从距地面大约3.7米处失控下坠,最后以受伤结束了第一次尝试。

在此次飞行以前,人们对冯如个人生活的了解非常有限。有人说他和叔叔一起来美国,另一些则认为他只身赴美;有些人指出他于1894年到的美国,还有的说法则是1898年;有人说他出身富裕家庭,也有人表示他家境贫困——冯如自己没有主动澄清这些问题。首次飞行后,他聘请了一名公关人员,向报纸提供有关自己在牛津和哈佛读书的虚假故事,以期打造自己的优质人设。

研究中国航空业的学者帕蒂·古利(Patti Gully)表示:“我们知道他来自广东,最后与叔叔一起定居于奥克兰,也知道尽管学业中断,他还是在唐人街的工场里度过了大多数夜晚,自学工程学和航空学,借着汉英词典浏览教材,学到凌晨三点方才罢休。他是一个充满激情、智慧、远见和毅力的人。”

《旧金山电话报》(San Francisco Call)于1909年5月发表的一篇文章将冯如描述为“一个瘦小又容易紧张,而眼睛明亮的人”,也指出了他承受很大压力的情况——“不眠之夜和高度精神集中也在他身上留下了印记。他过于神经紧张了。”

尚未成功之时,冯如花了多年时间仔细研究莱特兄弟的飞机。莱特兄弟早他6年驾驶飞机滑翔于北卡罗来纳州基蒂霍克(Kitty Hawk)的天空。1909年5月以前,他几次尝试飞行均告失败,他的工场甚至也在此期间被烧毁,这令他的工作雪上加霜。

而在首飞成功后,冯如的热度一度比肩漫游月球的尼尔·阿姆斯特朗。古利说道:“冯如不得不在他的工场里请24小时的保安,因为有人试图穿过窗户盗取他的秘密,那些秘密真的价值连城。”

因为不是美国公民,所以冯如不能为自己的设计申请专利。他急于将飞机的创新技术保密,于是把发动机各零件的生产订单交给了东海岸的多家生产商,拿到零件后自己组装。

冯如于1911年完成了第二次公开飞行。他在空中停留了40分钟,然后着陆于旧金山东湾(East Bay)的田野。《奥克兰论坛报》在不久后写道:“过去3周,湾区所有城市的居民都涌入了中国机械师的营地,以了解他的机器,但总是遭到婉拒。飞机被保护得非常好,不是行业内的人几乎不可能进入。”

冯如在奥克兰的工场里,使用他自己设计的电报系统

偏见与早逝

《旧金山电话报》曾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制造自己第一架飞机的时候,冯如戳破了一起骗局。他发现对方公司声称的无线电报技术其实就是普通电话,只不过把电话线巧妙藏起来了而已。但尽管他举报了这起诈骗,“案件负责人甚至没有付出足够注意力去关心他所说的话。一个可怜的中国人对无线电报能有多少了解?”当然,奥克兰警方还是调查了此案件,并最终逮捕了诈骗者。

美国曾于1882年签署《排华法案》,直到1943年才废除这一针对中国移民的恶意移民法。而在冯如尝试冲击旧金山天空的过程中,美国人的反华情绪非常普遍且高涨。

在关于冯如的报道中,媒体毫不遮掩地展现了带着种族主义色彩的仇恨与偏见。首飞完成后,创刊不久的《航空》(Aeronautics)杂志发表一篇短文,指出“冯是来自奥克兰的中国留学生,他的飞机融入了其他受人尊敬的飞机的设计元素”,最后又总结道:“据说这台机器在第一次试飞中绕行了3/4英里,但鉴于诸多明显的理由,该说法令人怀疑。”

古利对此这样评价,偏见的浪潮令他这个有着“错误的肤色,错误的国籍”的华人飞行家“没有得到多少荣誉”。

1911年2月,冯如应当时即将担任中华民国总统的孙中山先生的邀请回国。后者可能参加过冯在奥克兰的第二次飞行,还曾提议让他担任陆军飞机长。不幸的是,在1912年8月的一次飞行表演中,冯如的飞机发生意外,他在成千上万的观众面前,坠落草地,最终抢救无效去世,终年28岁。

中华民国政府为冯如举行了军事葬礼。应孙中山先生的要求,他的墓碑刻上了“中国航空先驱”的字样。

冯如的飞机在奥克兰,照片拍摄于1909年左右

遗忘的记忆

冯如缔造的伟大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被当地口口相传的民间传说和晦涩暧昧的历史记录所混淆;他是政治和社会力量的受害者,历史留给他的不公远比在他在飞机工场里昼夜赶工的孤独还要折磨人。不过,虽然历史真相几乎被掩埋,但只要有一个亲历者将那段传奇告诉自己的儿子,那个儿子又讲给孙子,那个孙子又把线索递给某个好奇人士,我们就有机会拨开遮盖真相的尘雾。

告别方牙医后,格伦做了一项小型的互联网研究,确信了冯前辈的故事完全真实,却被不公正地遗忘了。他回忆道:“我是一名飞行员,我认为有人应该说些什么。”然后,他前往了奥克兰历史室。

奥克兰历史室藏在奥克兰公共图书馆内,是研究东湾区历史的中心,陈列着诸如地震残骸或黑豹运动回忆录这样记述当地历史的展品。格伦说道:“我有一个想法,那就是我们应该制作一些荣誉来纪念他,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奥克兰历史室似乎是一个不错的起点。

格伦访问历史室的下午,已经不是第一次听说湾区华人飞行员故事的史蒂夫·拉沃(Steve Lavoie)这样说道:“冯如总是在城市民俗中徘徊。”拉沃在奥克兰图书馆工作了20多年,是研究这座城市历史的专家。

通过访问,格伦了解到冯如的故事除了在几本鲜为人知的书里被提及,也曾出现于美籍华裔作家劳伦斯·于(Laurence Yep)根据自身经历创作于1975年的一本儿童读物——《龙翼》(Dragonwings)。许多读者想不到这部虚构的作品竟以一个真实人物为原型。

1990年代初期,拉沃撰写了一篇讲述冯如生平的简短专栏,但没有去搜寻更多关于他的信息。

冯如的墓碑立在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园内

西海岸飞行第一人绝对真实

会见过格伦的拉沃非常乐于为来自中国的奥克兰英雄,同时也是飞行业先驱的冯如正名。而核实“西海岸第一人”是否确有其事乃当务之急。

有谁在冯如之前上过天吗?

为回答这一问题,拉沃调用了所有可用的研究资源,甚至前往洛杉矶搜索那里的图书馆档案。他说道:“他们有很多试飞失败的记录,而我找不到一个先于冯如的成功案例。”

格伦和拉沃有信心证明冯如就是湾区首飞壮举的缔造者,并打算高调地证明给世人看;而冯如首飞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是一个绝佳机会。他们请来了前面提到的中国航空业历史研究专家古利协助筹备工作。活动定在冯如的飞机工场附近举行。

大约同一时间,格伦在一场演出中遇到了曾做过记者的张晴(音译)。谈到冯如后,张晴表示自己并未听说过此人,但对于“有人非常希望为他正名”这个情况很感兴趣。

于是,音乐家、记者、图书管理员和历史学家共同策划了一场“被遗忘飞行的一百周年纪念活动”。活动当天的到场嘉宾包括奥维尔·莱特(Orville Wright,莱特兄弟里的哥哥)的孙女和二战期间的首位美籍亚裔飞行员玛姬·吉(Maggie Gee)等人。他们还请来了当地剧团和游行乐队表演舞狮,演唱庆歌。

活动的最高光时刻来自冯如半身铜像的揭幕。铜像由张晴的朋友委托他人在中国完成,重近半吨,最终跨越太平洋来到奥克兰,为冯先生的首飞之功立下了一尊最厚重的记忆。

虽然罕见于中国的历史课本,但冯如的广东故居如今已经成为航空专业学生的朝圣地,见证了他呱呱坠地的那座老房子则被整修为了一间小博物馆,在位于北京的中国航空博物馆,展列着由他研制并驾驶的飞机的模型;而在大洋彼岸的湾区,人们会不断回忆起那场百年纪念活动上的半身铜像。

本文作者艾丽莎•格林伯格(Alissa Greenberg)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州伯克利市的作家。

END

资料来源:

The Untold Story of the West Coast’s First Fl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