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卓
曙光医院肝病科副主任医师
今年第四季度将迎来国内启动时间最早、口碑声誉一流的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实施30周年,“今日启明星”专栏在考虑这段时间的启明星采访人选时会在代表性、成长性、卓越性上有多一点考量。恰在上个月,第18届“银蛇奖”揭晓,启明星中有多人荣膺两年一度的上海医学界青年人才至高荣誉奖。名单中,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余卓引起笔者注意,网上查了获奖者简介,其中提到:她带领科室首次独立开展疑难肝病的穿刺病理诊断等技术,以及常用中成药华蟾素中有效单体蟾毒灵对乙肝相关肝癌发挥优势作用等多项研究,为中医药抗肿瘤生物学内涵阐释提供新依据。一线临床医生、具有扎实的现代生物医学科研背景,加上中西医结合的特色,这些促成了这次启明星专访。
因为见到过银蛇奖名单中余卓的照片,所以那天第一眼见到她就觉得眼熟,只是身着白大褂的余卓此刻更显得职业、靓丽、干练。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三家三甲医院中,上海曙光医院现代医学根底深厚、中西医结合特色突出,而余卓所在的肝病科又是曙光医院的优势专科。作为2017级星友,余卓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进阶到今天,余卓付出过怎样的努力?作为一个受到过严格的现代生物医学训练的现代中医传承者,她对中医药的疗效和前景有着怎样的理解或者说使命感?这些都是我们想了解的。
抄方中初识中医药疗效
1985年,余卓出生于江苏无锡一个普通公务员家庭。余卓的父亲退休前在无锡市公安局从事外事工作,母亲是一名公司职员。在余卓的记忆中,母亲主要关心她的生活起居,父亲则对她成长学习各方面的要求颇为严苛,“从小要求我多看书,少看电视,偶尔看电视只能看电影节目,不能看连续剧。这种压力让我在整个求学阶段都不敢松下来。而我爸也在这方面以身作则。他也是一个爱学习的人,业余时间他喜欢诗词书画,笔耕不辍。这也为我无形中营造了一个好学进取的家庭环境。我后来的这种自主学习、做事力求严谨等秉性都受到父亲的影响。”高中阶段,余卓的成绩一直比较稳定,做过班级的英语、数学课代表。
2003年,余卓顺利考入上海中医药大学,是本硕连读7年那种。第一、二年的基础课是在上海交大完成的。这两年要求很严,完全是按照交大本科生的要求,尽管如此,余卓还是每年拿到奖学金。回过头来看,余卓觉得开头两年在综合性大学的基础训练对自己的整个学业有了一个较好的开头和铺垫。两年后回到中医药大学,主要是学中医药大学的课程和一些西医的课程。三年中很多中医课程涉及的概念如阴阳五行和八卦理论要记要背。彼时(2005年),余卓觉得中医很玄,在想、在纠结中医药这套东西行不行。虽有疑惑,但是她想既然学了就好好学吧。就这样尽管她的各科学习成绩都不错,但对中医药理论有点玄的困惑并未消除。到了第四、五年级学到诊断方剂时,她就问一些每周有一天到医院坐诊的老师,是否可以跟着他们去抄方,这样可以实际看看老师们的方法。得允后她差不多有一年的时间,每周一次跟着坐诊老师抄方。这个抄方过程因为切实感受到了患者的病情好转,让余卓开始觉得中医药是有疗效的,可用的。
本硕的最后二年是到医院轮转,余卓就在曙光医院各个科室(主要是病房)轮转了一遍。临近毕业,余卓当时对出国还是读博尚在犹豫中。硕士的最后半年,学校通知说可以报名去芬兰做为期半年的交换生。余卓参加了考试后被录取,学的是公共卫生。尽管只有半年,但对余卓来说也开阔了眼界,至少让她下了读博的决心。事实上,在去芬兰读书前,余卓与曙光肝病科的高月求教授接触过,当时余卓是专业绩点第一名,高老师提出如果余卓能考上他的博士,可以送她去香港中文大学联合培养读博。所以芬兰一回国余卓就考了高老师的博士生,并以第一名的成绩入学,同时获得上海市优秀毕业生,给本硕连读七年制的学业画上完美句号。
与导师高月求教授在曙光医院肝科楼前
游刃于分子生物学领域,揭示肝癌“毒”的微观物质基础
余卓3年博士学习的前面半年多分别是在本校和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完成。在巴斯德所主要学习了解一些生物病毒实验的基础知识,也结识了一些同行伙伴。2011年4月余卓到了香港中文大学的消化疾病研究所,该研究所属于著名的威尔斯亲王医院,实验室也在医院里。原定在该实验室逗留一年时间,因为课题进展顺利,导师又给了她一年时间。课题主要是针对临床上一个常见现象:肝癌有男性发病率高的特点,且乙肝相关性肝癌尤为明显。余卓在导师郑诗乐教授指导下运用全基因组定位以及功能分析技术鉴定发现雄激素受体 (AR)下游新靶点细胞周期相关激酶(CCRK),并发现其与AR、乙肝病毒x蛋白(HBx)三者组成一个促癌环路,这个闭环对乙肝致相关性肝癌甚为关键。该课题提示CCRK是肝癌潜在药物靶点,也揭示了肝癌“毒”的微观物质基础。研究成果2014年发表在国际著名消化杂志《肠胃病学》(Gut)上,肝病界著名学者陈培哲在同期Gut上评述道:这项研究有很好的创新性和重要性,CCRK在肝癌发生发展中有着重要作用,进一步研究CCRK抑制剂有重要意义。该研究成果先后被第63届美国肝病年会及第3届国际消化疾病论坛邀请为口头报告,并获青年研究学者奖。
那段时间,郑教授为了进一步锻炼余卓的科研思维,让其参与了多项基金申请工作,过程中余卓学到了不少如何写基金申请报告、如何恰当地表达思路、理顺逻辑关系等方面的技能,这其中涉及的科研思维的训练和恰当表述的训练尤为重要。在两年时间内,师徒两人共成功申请到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香港传染病研究基金在内的3项基金。这方面的历练让余卓日后受益多多。
一舍一留有思考,还是难舍中医药
2013年完成博士学业的余卓回到上海中医药大学。当时正是医师规范化培养制度实施的当口。经考试余卓被中山医院录取。中山医院规定科研型博士要规培三年,因为余卓有硕士临床的经历,规培时间缩短为二年。这两年用余卓的话说就是一个“忙”字,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但是回过头来看,余卓觉得这两年规培真的很必要,学到了很多作为一个临床医生应具备的职业规范和技能。在繁忙的规培期间,余卓还申请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获得科研的第一块基石。两年规培期间,中山医院的肝肿瘤内科、中西医结合科等部门都有意向留她。而与此同时,曙光医院的高老师一直在关心着她,高老师当时已是曙光肝病科主任,而那时余卓的文章和国家自然基金项目都有了,这样她这个没有曙光医院规培经历者得以入职曙光医院。当时做出舍中山而留曙光这个决定,第一是因为师生情谊,第二也是余卓更清楚地审视了自己,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医药的认知度,认定这是一个值得追求的目标。
进了曙光后马上进入与专业相关的培训,即所谓的三年专科培训(主治医师),其中包括到外院进修。余卓是到肿瘤医院的中西医结合科进修肝肿瘤的微创治疗。回科后就带领科室开展了肝组织活检、肿瘤穿刺等操作。此外,专科培训期内,余卓仍不忘科研,申请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启明星计划的资助。
代表曙光医院肝病科参加公益义诊工作
华蟾素研究为中医药抗肿瘤生物学内涵阐释提供依据
启明星课题是华蟾素的药理药效分析。余卓注意到临床上常用的“以毒攻毒”中成药华蟾素既用于治疗乙肝又用于治疗肝癌,尽管只是作为辅助药物,但鉴于它在乙肝、肝病上确有一定的疗效,余卓就想如能通过课题研究对华蟾素的有效成分做进一步分析,或能揭示其药理药效机制并进一步了解其与乙肝相关的肝癌是否有某种相关性。余卓在2017年申请并获批的启明星课题就是想针对以上两个目标有所求解。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余卓发现华蟾素中有效单体蟾毒灵能通过抑制CCRK介导的Wnt通路抑制肝癌的发生发展,并且可以通过同时作用AR及CCRK对乙肝相关性肝癌起到抑制作用。这一研究为中医药抗肿瘤生物学内涵阐释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肿瘤学》(Cellular Oncology)上。余卓按惯例在文中注明这一工作得到了启明星计划的资助。以上研究结果先后被26、27届亚太肝病年会以及第3届亚太肝癌专家会议邀请为口头报告,并获得青年研究学者奖。
由启明星计划牵引出的银蛇奖
2018年专科培训结束后,经香港中文大学导师郑教授牵线,余卓申请了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公派博士后项目,到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堂山分校药学院(全美排名第一的药学院)黄力夫教授实验室做博士后研究。这两年博士后训练对余卓的帮助是思路更开阔了,原来是在机制上想一些问题,现在则深入到思考和设计如何将药物定向递送到靶细胞上等一些更具临床意义的事。这两年(2018.8—2020.8)里,余卓做的一件有意思的事是结合曙光医院肝病科的名老中医王灵台(也是高老师的老师)肝病肾治的思想,将补肾要药仙灵脾(草药)在教堂山分校药学院的药物递送平台上进行分子层面上的验证。结果发现仙灵脾的单体与西药阿霉素合用能激发抗肝癌的免疫性。用更规范的术语表达就是:该课题发现补肾方中君药仙灵脾含有的有效单体淫羊藿素,能通过线粒体自噬引起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继而激活抗肿瘤免疫,通过纳米技术与阿霉素共同包载靶向递送至肝癌组织,能起到减毒增效的抗肝癌作用。该研究为基于中医理论基础的创新药物发展提供新的途径,为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打下坚实的基础。相关论文发表在《美国化学学会 - 纳米》(ACS Nano)上 。研究结果被2019年肿瘤纳米科技高登研究会议邀请为口头报告,并获得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肝病专委会2021年青年肝病论坛三等奖。
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药学院实验室工作
银蛇奖是今年3月申报的,获荐者先要在系统内PK,基本上一家三甲医院推荐1~2位。平心而论,余卓能在竞争极为激烈的银蛇奖评选中胜出,更多还是其在临床上、科研上都更为出色,而这恰恰与银蛇奖的主旨——支持表彰科研型的临床医生完全吻合。余卓在银蛇奖申报中还是突出了自己所具备的现代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背景用于临床上有效的中成药——蟾毒素的药效机制的阐明,并进一步引申出作为单体的蟾毒素如何加以调控后克服毒性较强、细胞杀伤力较大的不足,为其药物开发做好准备。而这个工作的基础又可以回到2017年的启明星课题。余卓说支撑她这次银蛇奖申报的底气就是来源于四年前的启明星课题。因此说这是由启明星计划牵引出的银蛇奖也是贴切的。
“我所经历的病案坚定了我的中医药信念”
余卓和中医药的故事还没完。入职曙光后的三年专科培训中规定要有三个月全部在传统中医门诊开方,就是传统的中医科的纯中医治疗:看舌苔、搭脉等。相当于回归到传统中医的氛围。尽管在东芬兰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北卡教堂山分校等开了不少现代生物医学的“洋荤”,但是毕竟七年本硕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中医药体系里完成的,加上这以后的坐诊临床实践,让余卓逐步接受、服膺了中医药理论。所以这几个月的纯中医开方经历对余卓来说还有得心应手的感觉。这段时间余卓融合了本科期间学到的抄方,结合书本上的相关知识,确实帮不少病人解决了问题。譬如一位病人脚肿(水肿)很厉害,心肝肾、内分泌等西医指标都查了没有发现什么异样。余卓就用了《金匮要略》(张仲景所著)中的经典方,用药一周后患者水肿明显消退。几次小试牛刀后,余卓对自己越发有了信心:“我开中药还真能解决问题。当时在美国,有一位病人关节红肿痛,没法走路,我用了中药活血化瘀、去风除湿的药物后,她关节有明显好转,能自行爬到二楼。还有一位华人反反复复三个月发烧,美国医生让他吃阿莫西林和对乙酰氨基酚,但是反复三个月未效,药一停烧就起来了,他原来是复旦西医出身,不信中医。我辩证他是气虚发热的情况,让他不吃抗生素试试中药,结果他用了两贴中药烧就退了。这些我所经历的病案真的让我感觉中医药是解决问题的,也坚定了我的中医药信念,因为确实有用。”
从研、入职10余年来,余卓已发论文43篇,其中 33篇被SCI收录,第一作者/通信作者发表影响因子>10分3篇。余卓还承担本科生、研究生、规范化培训住院医生、进修医生、国外留学生(美国奥古斯塔大学)临床带教工作。2018年被聘为讲师和医学院授课教师,教授研究生中医肝病学课程。2020年获得硕士生导师资格,参与培养硕士生3名,博士生2名。余卓30岁入选上海市晨光计划;32岁入选上海市优秀青年医学人才培养计划、35岁以下最具潜力肿瘤医生全国100强和上海青年科技启明星计划;34岁晋升为副主任医师;35岁入选上海市青年拔尖人才计划。
笔者这些年来先后访问过多位具有中医药背景的星友,这些被称为新一代中医药传人的年轻人都具有深厚扎实的现代生物医学的训练,也在中医药临床医疗科研的环境下得授真传。这次访问的余卓就是这样一位卓越代表。当然,要真正进入中西医结合,两大学派各展其长、相得益彰的境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余卓的成长之路,她对中医药的不断认知的经历给人以启发,更给人以信心。伟大的中医药宝库值得更多的有识之士、有为之士投身其中。
侯璟琼、江世亮采写于2021年9月21日
银蛇奖是如何“炼成”的?
——余卓访谈录
有报道称你是“肝病防治道路上的‘多面手’”(带领科室首次独立开展疑难肝病的穿刺病理诊断等技术,开展常用中成药华蟾素中有效单体蟾毒灵对乙肝相关肝癌发挥优势作用等多项研究,为中医药抗肿瘤生物学内涵阐释提供新依据),这里面涉及临床医疗和基础研究等多个层面。这对主业为临床医生者是不易做到的。由此想问,你是怎么看待临床诊治和临床基础科研的关系?对这方面有疑惑的同行有何建言?
余卓:临床和科研不能完全分开,他们是相辅相成的。因为临床医生在工作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但临床指南并不能覆盖所有问题,很多可能还没有确切的答案,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去寻找解决办法,这个寻找答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科研过程,在实验室通过基础研究去解决问题,再将基础研究的结果回到临床中间来进行验证,形成闭环,推动临床治疗向前更进一步。因此,临床和科研工作不但不冲突、不对立,反而相得益彰。
多年的医学教育以及规范化培训能使我们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师,但在临床上,我们能解决的问题还是很有限,如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科研训练,我们可以成为一个有科研思维的临床医师,当我们能够主动发现临床问题,通过科学手段,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得到的方案在临床中得到验证,去服务更多的患者,那么我们就可以成为一个临床科学家。临床科学家是临床医师终极的努力方向,基础科研和临床科研都应当以服务患者为最终目标。
报道称你的“常用中成药华蟾素中有效单体蟾毒灵对乙肝相关肝癌发挥优势作用等多项研究,为中医药抗肿瘤生物学内涵阐释提供新依据”。对有疗效的中医药做生物学内涵的挖掘是非常有意义的事业,也是中西两大医学体系殊途同归的发力点。你对此的理解是?结合你的这个进展,有些什么心得?或者要走通这条路的难点在哪里?
余卓:以分子生物学为根基的西医学注重微观,解剖和局部,而从长期医疗实践中发展而来的中医更偏重宏观,全身和整体。两者都在保障人类生命健康方面发挥各自优势,中医西医不仅能殊途同归,而且能并轨同行。但中医药发展既要有传承又要有创新,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生命力,创新发展中医药要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
首先,分子生物学是阐释中医药学物质基础的重要环节。我的研究主要立足于肝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我注意到在传统中医药中,蟾皮是用于治疗肿瘤的一种宝贵药材。其单独入药,始见于《本经逢原》:“蟾皮,辛、凉,微毒”。临床上,从蟾皮提取的华蟾素既能用于肿瘤治疗,又能用于抗乙肝病毒治疗。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我们发现华蟾素中的蟾毒灵单体能通过作用于致癌蛋白CCRK对乙肝相关性肝癌发挥优势作用。这就部分阐释了“以毒攻毒”中医药抗肿瘤法则的物质基础。另外我科上海市名中医王灵台教授主张“肝病从肾论治”,我们发现补肾要药淫羊藿中的单体淫羊藿素能通过线粒体自噬引起肝癌细胞免疫原性细胞死亡,这也在一定意义上阐明了“肝病从肾论治”的物质基础。
其次,新的药物剂型是加速中医药现代化世界化的催化剂。我们通过结合纳米技术,将淫羊藿素用纳米颗粒包裹与阿霉素共同靶向递送到肝癌组织,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另外,将人参皂苷RG3和槲皮素共同包载靶向肿瘤也起到了明显的增效作用。
随着组学、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我们对生命科学问题的解答有了很大进步。但是中医药学作用机制的阐释还有很多难点,比如药物的性味归经问题,产自不同地域的药物虽然成分没有明显差别、但是疗效不同的问题,还有复方具体作用靶点等问题。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难题也能一一解决。
你近年先后得到、主持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启明星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计划,这些人才计划对一个年轻人的成长起到了什么作用?如果要提一点进一步完善的建议,或者更广泛意义上谈一点对人才培养的建议的话,你有哪些建言?
余卓:人才计划对年轻人成长起基石作用。首先提供资金支持,让青年人去研究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解答关键科学问题;其次是精神上的激励,人才计划都是要经过前期基础累计的成绩以及打擂台评选获得的,经过这种选拔,是对个人能力的肯定和鼓励,这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精神鼓励;再次是建立一个平台,获选的各位学者可以互相交流,技术借鉴,碰撞出新的想法。建议未来可更多地发挥平台作用,定期组织学术沙龙,结合壁报展示、口头报告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一方面可以使学者间相互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科交叉融汇,迸发出创新的花火,促进人才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