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2月美国《科学文摘》刊载了一组专题报道,简要地介绍了美国当今100位出众的青年科学家及其成就,他们按十个学科分类:天文学、天体物理学、化学、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环境科学、物理学、心理学和冶金学。他们的提名人都是美国乃至世界第一流的科学家,其中包括五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也是其中一位。
文章还介绍了这些青年天才的共同特征,如出生背景,家庭环境,教育年限以及智力启蒙年龄等。并围绕“今后廿年内的大问题”发表了科学家们各自的看法。另一篇《天才的思维特征》,记述了历史上一些杰出科学家在作出重大发现时的思维状况,并以此与当今科学家的体验相印证。由此感到该文作者独具慧眼,不仅看到科学未来发展的大势与概貌,也了解到天才形成的客观环境和主观条件。文章分析有力、论证精确,旁征博引,读后有茅塞顿开之感。特选译部分以飨读者。
——译者
青年科学家的成才特征
《科学文摘》编辑部为了了解比这一百位青年科学家各自学历更重要的东西,特别设置了下列一组提问以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这些问题可概括为(1)当代出类拔萃的青年科学家是哪些人?(2)他们与众不同的特点是什么?(3)是什么因素激发出他们的天才?(4)他们的创造力源于何物?(5)什么是他们认为至关科学以至世界命运的大问题?
这类调查绝非是一种首创,早在世纪初,人们就对影响科学家的遗传、环境、宗教、地域以及教育诸因素作了探讨与研究。为了便于进行历史的比较,《文摘》选了一些1954年《幸福》杂志选用过的问题做调查对象。从100名科学家中的78份回答中得出了下列一般性结论。
一、边远及中小城市对年轻科学家的成长提供了丰腴的土壤。这些地区产生的科学家比大城市或小城市要多。
二、相当数量的青年科学家属大器晚成型。他们在学术上直至进大学甚至大学毕业后才脱颖而出。
三、尽管大多数青年新秀中父母都是专业学者或大学教授,在接受科学训练时带有先天的倾向,但也有很多人是为父母所逼走上科学道路的。
四、妇女在这群出类拔萃的人物中占10%。从地理上看,东部沿岸地区堪称科学家的摇篮,42%的人才来自该地区,其次是西部沿岸地区,占总人数的八分之三,余下的则来自中西部各地区。在全国各州中,加利福尼亚州雄踞各州之首,它拥有31位前途远大的青年科学家;其次是纽约州,以14席紧随其后;新泽西州以12名排在第三。麻省居四,拥有10名新秀;伊利诺州位于第五名,拥有7名。
五、曾有西部哈佛之称的斯坦福大学这次在人才数量上击败了哈佛,以7名排列第二,与此相较,克里米松大学仅占两席。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以8名独占鳌头。
六、这批科学新秀在家庭收入上目前居于国家的最高水平,这同三十年前他们的前辈恰成对照。
七、工业界对这批科学家来说,仍不如那些学院、研究所有吸引力,不过这种情况目前有改变的趋势。
八、尽管这些科学家在物质生活上获得了极高享受,但他们并不因之保守。他们对全球性的重大问题仍深感不安。如对人口过剩、非再生性能源的丧失、贫国与富国之间的鸿沟等问题。他们十有八九乐意用一种开明合理的策略来解决这些问题。
据1954年那次调查反映,大城市对孩子成长成为一名科学家提供了最佳的环境,当时推选出的87名科学家中有三分之二出生于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然而这一代青年科学家中出生于大城市的却为数无几。从城市的人口密度上看,人口在2,500 ~ 50,000的城镇最能造就人才,占总数的45%,而在1954年那次调查中,获提名的科学家仅有13%来自小城镇。这次获提名的人中仅有五分之一的科学家来自10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而1954年的比例为三分之一。
入选的极大多数科学家都说自己在很小的时候就对科学发生了兴趣,少数人甚至把它追溯到他们最早的记忆中。总的说来,科学在他们心中激起巨大的火花约在八岁半左右。唯一例外的是一位化学家,他谈及直到19岁他才对科学发生了浓厚兴趣,而其他科学家都在10岁左右选定了自己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
那么是什么因素激发起他们对科学的热忱与兴趣?从这些科学家父母的职业上分析,家庭熏陶极为重要,它对引导子女从事某项学术研究起很大的作用。他们的父母几乎都是专业学者,其中有28人从事科研或与之有关的工作。家长中的63%拥有大学文凭,41%进过研究院深造,22%的家长有硕士学位。令人感兴趣的是有5名青年科学家选择了父母的专业。有一个家庭中父母儿子都是天文学家,而另有一个家庭父母子女都是生物学家或生化学家。由于如此众多的父母从事各种专业工作或者本身就是科学家,人们可能有理由认为孩子的科学生涯肯定会得到积极的支持,要么是强烈的反对。调查结果表明,存心反对的实际上一个也没有。但当问及父母对他的科学兴趣持何种态度时,44%的青年科学家回答是中立的。3/7的人回答是热情培养,15%的人则回答是略加关心。
从在校成绩上看,大多数入选的科学家都是拔尖人物,但也有相当数量的人并非如此。三分之一的人承认自己在小学念书时成绩平平。25%的入选人在念高中时尚未崭露头角。更令人惊讶的是,14%的人甚至认为自己在大学读书时成绩平平。这也许是他们之中的有些人对自己抱有一种不切当时实际的离标准,不过却也可能存在这种情况,即传统的测定优生的标准并不能万无一失地运用于握有异禀的天才学生。部分科学家也同意这一观点,有一位说起,他写字老写不好。他还把这一缺点在问答表上予以注明。另一个科学家说,他在大学的成绩极糟,但他的研究却受到好评。还有一位评说道,优秀是个相对性的评语,他过去一直是个差生,懒得惊人却又十分固执。
无论怎样,他们作为国家最有成就的科学家是不容置疑的。在诸多造成这些天才人物的因素中,生序问题受到了人们很大的注目。很多调查研究表明(包括1954年进行的那次调查),相当数量的科学家是独苗或长子女。这次入选的100人中有63人属于此类。生序究竟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
1975年,密执安大学的扎荣克指出,长子女具有智商上的优势,因为他们是在一种催人成熟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另一些人则认为,独子独女之所以具有较高的智商应归因于其在家庭中独一无二的地位。由于这种地位,他们得到父母的悉心培养与照顾。然而根据苏黎士大学恩斯特和安思特38年来作的1500例调查,生序影响几乎等于零。这些调查还否认了其他一些可能发生重大影响的因素,如家庭的大小与富裕程度以及父母的职业关系。但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两三人的集思广益总胜过一人独自苦思冥想。91%的青年科学家都采用同同事探讨的方法作为获得灵感的来源。但这种思想的交锋与孵化可能只起到一种媒介作用。一位科学家说,灵感的迸现是来路不明的,它带有随机的特征。
工业界是否为造就人才提供了一种良好环境?调查显示,大学更宜造就人的创造才能。在工业部门工作的青年科学家仅占四分之一,而一半人则在大学里工作,23%的人在政府属下的研究机构中任职,如果从身兼上述两职的角度看,实际人数甚至超过了100%。
无论是在工业部门、大学、国家或私立的研究机构中工作,被调查的青年科学家都拥有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经济收入。在美国,年收入在50,000元的人仅占4%,而在这群科学家中76%的人达到了这一标准。今天这一代科学家真值得他们的前辈羡慕。1954年《幸福》杂志选出的科学家其人均收入仅在1万元左右,仅是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倍多些,而今天这批科学家的总平均收入为75,000元,三倍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当然我们上面指的是家庭收入,未必能断定科学家自身收入很高。但有一点不容置疑,在美国社会里,独身或夫妻一方工作的科学家都很富足。在24个属于这种类型的人中,21人收入在5万元以上,12人超过了75,000,3人甚至超过了10万元,最多的一个达到14万元。但一般的科学家就远没有这样多,一个有硕士学位的化学家平均收入可望在42,000元上下。
尽管对他们个人来说研究经费相当充足,但他们对政府的科研经费还是感到不很满意。他们认为眼下问题的症结与其说是经费的匮乏,还不如说是分配不当。有一个青年科学家说,现在有过于强调短期项目和以产品为中心的倾向,结果受损的是基础科学的研究。另一位科学家批评里根当局把一些重要的科研领域排在后面,如行为科学和农业基础科学。拨给某些科研项目的经费也没得到很好的运用。现在能从经费中得益的往往是那些有影响力的科研机构,当问及如何寻找改善科研工作的途径时,科学家们认为从长远看首先要进一步改善高等教育,第一步就是使教师拥有合理的工资。从近期看,应减少在那些发展最快的领域里的竞争,如分子生物学。否则好事也会变成坏事,因为科学家们会因竞争而无法分享新的发现,从而降低研究的总体水另外,政府也应改变强调国防研究的态度。它应多资助一些非国防性的基础理论的研究。
未来二十年的挑战
人人都憧憬着未来。但对未来看得最透彻的要数那些正创造着未来的年轻科学家们。《科学文摘》编辑部向美国科学界中一百个年轻拔尖人物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即今后二十年内科学要解决的最重大问题是什么?七十八个科学家对此作了各自的回答。从回答中可以看到,他们已不再是过去人们心目中的那种钻在象牙之塔里的苦思者。相反,他们同样关注其他人所忧虑的社会问题与环境问题。
这些年轻科学家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对纯科学的研究,诸如有关宇宙体系的大联合或大爆炸理论不太感兴趣。即使物理学家也似宇更关心社会问题。在科学家们看来,未来的最大课题集中在人工智能与分子生物学两大领域。这两大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处在一种刀锋的位置。但从科学家们的所有回答中得到的总体印象是,无论哪个领域的研究都无法提供一个包罗万象的答案来解决今天困扰着我们的种种问题。没有一个优秀科学像会把科学看成是一种万应灵药。
很多科学家都写过一些充满深思熟虑的文章来论述科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上的局限性以及科学与国家政策的关系。目前的情况给人们透露这样一个信息,尽管科学家仍对纯知识的追求孜孜不倦,但大多数人都越来越意识到科学与科学家是整个社会中不可缺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78个回答上述问题的青年科学家中,极大多数人指出了一个以上应解决的问题。22个人(占30%)对能源问题最为关注,他们对聚变、太阳能以及其他安全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感兴趣。19人(占26%)把食品及人口控制放在优先考虑的地位,其中5人将人口过剩列为头号问题。17人(占23%)最关心的是医学上的进步,他们中有6人把癌症视为人类的最大敌人。13人(占18%)把控制军备和防止核战争放在头等大事的位置。10人(占14%)首先考虑改善生活环境与提高生活质量,他们把污染作为最先要解决的问题。假如把医学、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结合在一起,那么在总人数中的36%,即26人都最优先考虑发展生物科学。这一科学可能是今日科学里发展最迅速的领域。在上述统计数字中如果撇开医学部分,那么有5人(占7%)把生物学放在首位,另有4人(占5%)则把神经科学摆在头号位置。相比之下,只有7人(占10%)在回答中把另两个发展也很快的领域即电脑与人工智能放在第一位。
三十年前,科学家们发现自己同其他社会成员之间产生了一条鸿沟,C · P · 斯诺将这一现象归结为科学与非科学之间两种文化的问题。1954年的一个民意测验表明:科学家在一般人的心目中都是些自行其是的人,他们的行为处世同其他人毫无相同之处。现在的人们对科学家的看法可能仍囿于30年前的陈见陋习之中。这种状况亟须改变。今天的天文学家都知道区分应用科学与理论科学的重要性,而物理学家甚至敢于说,基础理论中没有一个问题同解决下二十年最大问题有着必然的联系,至少从社会的实际需要上看是如此。上述事实却基于这样一个原因,科学家今天同其他人生活在同一种文化之中。
实际上,我们其他人一方面把科学置于社会之外,一方面又期望它解决我们的难题,这等于把自己的责任推得一干二净。有五位科学家讨论了科学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局限性,并对社会提出了批评,一位系统分析学家写道,在寻找一种价廉又不影响环境的能源过程中,科学家所受到的限制与其说是科学上的还不如说是社会造成的。另一位天文学家指出,技术进步已对一系列问题提出了解决办法,如控制未来的人口过剩问题,但最难的是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想方法。只有这样人们才能充分利用科学与技术带来的好处。
有位科学家提出了一个尤为深刻的见解,他建议把教育人民认识科学的本质与特征作为首要任务。这一看法当涉及“科学与技术究竟带来利还是弊”问题时尤能反映出它的重要性。科学仅是:种认识世界的方法,它提供的只是知识,至于利用它去为善或作恶完全是两回事。
另一方面,也有四位科学家谈到了科学家本身应负的政治责任。一位物理学家说,科学与技术的最大责任就是防止军备竞赛,这必须作为科学家的最大职责。另两位物理学家和一位心理学家认为,科学家应充分发挥其作用来左右国家在核武器和战争上的策略。
青年科学家们之所以对这些问题特别关注是因为他们正是在这种充满忧虑的环境中长大成人的。他们中的长者在60年代碰到的是环境问题,而他们中的年少者在七十年代前前后后经历到的则是污染、能源及有毒垃圾处理诸问题。
但是社会问题也不可能主宰一切。科学照样向人们提出新的挑战。在那些把发展计算机放在首位的人中,有半数在研制一种具有思维能力的电脑。其他人则侧重于通过计算机来了解人脑的思维机制,一位物理学家认为,假如目前电脑的能力再能提高一百倍,那么它就有可能模拟三维的物理现象,这一成功可能会给所有科学领域带来巨大的技术进步。
在医学与生物学领域,所有难题集中在分子与细胞问题上,一位分子生物学家渴望找到细胞向癌细胞转化的机制,另一位化学家则希望从分子的角度掌握生命的种种奥秘。仅有两个科学家对遗传工程感兴趣,相比之下,却有四人对理解大脑与心灵的活动发生兴趣,他们希望具体了解人神经功能的机制,究竟为什么大脑具有认知与记忆的能力?其中的分子机制又是如何?某些科学家所提出的问题反映出一种全新的世界观。一位化学家认为研究两种体系在相关处的交互作用(如细胞膜)具有最大意义。这一相关处现今被称之为交互作用点,而过去一直被视为单纯的分界处。但在这位化学家看来,未来的关键在于学会利用这种交互作用以形成一个集合系统来发挥出新的功能。一位生物物理学家认为,了解自然体系的组织与控制具有普遍意义。他预计这一问题的解决将来自于对细胞和分子生物学以及生态学与个体生态学的研究。这种解决办法甚至可用于政府与大型组织机构的施政与管理,也可用于新一代计算机的设计工作。在这一新的知识领域会产生大量的综合性知识。
然而纯科学的研究是项很费钱财的工作。一位物理学家指出,研究与发展基金(R&D)完全受政治、社会、经济诸因素的影响,左右它的既有政府部门又有公众的舆论影响。
统观全部反应,妇女的反应不见得同男人的反应有何种重大的差异。有两位女科学家把社会福利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但许多男科学家也持同样看法。一位女科学家提到了一个学术上振奋人心的问题,即宇宙的成因及其在第一个60微秒间的状况。与之相呼应的是一位男科学家提出了量子力学中大分子基本等式的解决方法。颇为出人意料的却是只有一人把太空旅行放在优先地位。
还有一些科学家把科学与通讯问题放在首位。一位天文物理学家感到未来科学面临的最大难题是信息爆炸。很多青年科学家由于对十年前的科学情况,甚至对他本专业内的情况所知甚少,所以他们注定会重蹈覆辙或者重复前辈科学家的成果。唯一解救的方法就是采用电脑来交流与传播信息。另一位天文学家认为科学的最大课题是要解决国际间的信息流通问题。在此我们又得回顾先前所提的社会问题。他写道,国际间的更好谅解能防止第三次世界大战,从而使我们不至于让整个科学与文化被破坏殆尽。
天才的思维特征
天才所拥有的一种特殊的创造才能使他们得以在不关联的事物中发现其共性,在矛盾之中看出其统一。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1907年11月,艾伯特 · 爱因斯坦获得了他称为“一生中最大的思想收获”。在此之前,他一直在苦思冥想,为什么万有引力定律同其他自然现象不同,不能用他的特殊相对论来表述。突然他想象一个人,一个旁观者,从房子的屋顶上掉下来,他意识到这个旁观者可能没有感受到他毗邻处的重力场。他写道:“假使他掉下一些物体,那么这些物体同他一直处于静止状态或一致运动状态。”在天才的顿悟中,爱因斯坦发现了给物理学带来巨大变化的广义相对论。
许多科学天才作出的发现,从阿基米德至爱因斯坦都不断地改变了我们的世界,同时也改变了我们的世界观。然而谁也说不清天才的大脑是如何活动的。大多数人认为,科学家与众不同之处主要在于智商,诸如爱因斯坦深邃智慧的火花纯属一种特殊而神秘的心智活动,绝非常人所能企及。
然而时至今日,从事研究天才思维方式的科学像与日俱增,他们中有心理学家、精神现象学专家以及科学史专家。尽管他们目前的成果甚微,但他们已窥见了天才们精神活动的蛛丝马迹。这种精神活动可能会再产生出一个爱因斯坦、一个爱迪生、一个达芬奇或者是当代的一个诺贝尔奖得主。在这次获提名的100个青年科学新秀中,很多人在叙述自己思维方式时反映出他们在思维活动上同杰出的前辈大师具有很多共同之处,当然要断言他们也会成为超凡绝伦的科学天才仍未免为时过早。
研究者得出的一个惊人发现是,天才的重大特征不是智商,而是创造能力。按照通常的测试标准,智商在135之上者被视为天才。但据波士顿大学的尤、理学家加德纳博士说,科学家需要有高于普通人的智商,5如在120左右。但智商愈高并不对造就一个科学天才起决定性作用。加德纳认为,智商仅同一种智能,即数理逻辑思维能力相关。他在《心智结构:多种智能理论》—书中指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伟大的科学家善于选择运用多种智能,如数理逻辑思维、空间思维(包括视觉感应能力)、语感以及身体的动觉(bodily-kinesthetic)。
这些智能的分类得之于对一些科学家的报道,据科学家们形容,他们在思维过程中注意力往往集中于形象、感觉以及文字中。爱因斯坦曾说,他的指尖有一种特殊的触觉,它们曾引导他如何去解决疑难。数学家雅克 · 阿达玛说,他在思考中常会见到富丽而烦琐的图像。当他在研究无穷大数时,他看28见一条缎带,在同可能有重大意义的项对应处显得又厚又暗。这一形象使他找到了答案。尼考拉 · 迪斯拉发明自动电力马达也是如此。一天晚上,当他—边背诵一首歌德的诗,一边在观赏夕阳西下时,突然得到一个主意。他想象到一个磁场正在电磁圈里迅速旋转。被赋予动能的磁圈可能得之于太阳的暗示,而旋转的冲力可能受到歌德诗的启示。
智商测试对预见一个学生在校的成绩以及他掌握知识的速度确实相当准确,但天才包含着比知识更多的东西。天才具有超越现存知识创造新知识的能力。一些研究者认为,天才之所以能独辟蹊径,是因为他们打破了原有的思维模式,在信息的联系与综合中采取了一种非同寻常的新方法。普通人在见到一种新事物时常把它视为与自己思维规范不相吻合的反常现象,而天才却能发现其重大意义。X射线的发现就证明了这一点。德国物理学家荣特根在进行阴极射线的实验时,注意到邻近的屏幕上闪过一道反常的绿光,其他的实验者先前也都见过这条绿光,但都因其同自己所知的阴极射线不相符而忽略了它。可是荣特根却抓住这一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这是一种新的射线,它就是X射线。
在加德纳博士看来,科学家在解决问题时常从一种智能活动朝另一种转移,尽管在其中数理逻辑思维占了主导地位。富有创造力的人常以思路特别流畅为特征。他们能从言语、逻辑与形象多方面去思考问题。从这点上说,他们颇似儿童,因为儿童在思维中也是多种形式迅逨变换的。
说来也颇为矛盾,这种行云流水的思维活动同科学家拥有的另一种公认的特征有着密切联系。这种特征就是对某一问题穷追不舍的韧劲。这种韧劲使得爱因斯坦年复一年的研究万有引力定律同特殊相对论之间的关系。然而使他建立一个包容两者的新理论主要还得归因于富有创造性的灵活思维方式。诺贝尔生理医学奖获得者康伯格说,一个建树甚伟的科学家既需要对一个目标的高度集中,又需要某种游移不定,这似乎是有些自相矛盾。
很多科学家似乎都有那种利用下意识发现问题的能力。法国数学家亨利 · 普旺卡尔曾谈到他的这种爱好。他喜欢让思想不时从纷扰烦琐问题中摆脱出来,让下意识来理清问题的头绪。海森堡发现量子力学也是在这种场合。在假日的一个晚上,当他从多日来苦思冥想的原子光谱问题中摆脱出来后,就在他思想松弛的状态下他作出了划时代的发现,已故的亚瑟 · 考斯特勒认为,当一个科学家在徒劳无功的长期努力后获得了突如其来的智慧闪光时,实际上这是他把两种参照结构联接后获得的认识上的飞跃。这一过程心理学称之为联想。
数学物理学家沃尔夫兰(100名获提名的青年科学家之一)说,他就是采用这种联想方式来从事其科学研究。沃尔夫兰喜欢钻研各种各样的科学问题。当他醉心于语言和一个有关新领域问题的研究时,他常发现这些问题同他先前研究过的其他问题有意想不到的联系。为了研究计算机,他学了语言的数理理论。过了一些时候,他在研究与之毫不相干的统计力学(Statistical mechanics)时突然领悟到,从数学上说统计力学同数理语言是相似的。在他之前,谁也没发现这一点,因为这是表面上完全不相干的两个体系。
另一名新秀,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登伯格,采用的思维方式就稍有不同。他和另一位硕士戴维森创立了一种有关智能的新理论。他们把科学顿悟分成三类。第一是选择性编码(selective encoding),即在不相关的事物中找出其相关性。费雷明发现盘尼西林就是这种方法的证明。其二是选择性结合,即用一种独特的方法把已知的知识结合起来。达尔文的进化论就是建立在这种方法之上。第三种是选择性比较,即用一种新方法将问题的症结同已有的知识相参照。利用这种顿悟作出重大发现的有德国化学家开立列。当他熟睡时梦见一条大蛇首尾相衔,这正是他寻找的苯环封闭体系的形象。斯登伯格本人采用最后一种方式较多。在他最近写的一篇关于爱的本质的文章中,他采用了先前用于智能研究的基本模式作为文章的基本框架。表面上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但实际上却非常有效。
心理学教授格洛伯对创造力研究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他反对另一些心理学家把创造性思维活动完全归于灵感的闪光。他对达尔文作了广泛深入的研究后得出结论,科学天才的工作方法颇像牡蛎对付沙粒的办法。他认为创造过程是一种长期艰苦工作的过程。极大多数科学天才都有极广泛的兴趣爱好,或者说具有一种广泛的事业心。他们在其中神游,能找出最有意义的地方,然后集中精力去解决难题。格洛伯称之为极开阔的想象。达尔文的进化演绎树就是其中一例。达尔文屡次三番的修正了这幅人类进化图。这幅图画可以说是达尔文发展进化论的点金石。
格洛伯强调了创造力产生的长期性,但这并不—定同灵感相矛盾。考斯特勒及其他一些研究者认为,长期的努力为灵感的产生作了准备,最终又为理论的建立与完善打下基础。斯登伯格说,每个人实际上都在利用一切可能,但程度各有不同,真正的差异全在方式上。另一些研究者认为,思维方式的差异植根于大脑的某个深处。科学家之所以能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去把握事物是因为他们能充分利用其世界观以及个性中对立的地方。
哈佛大学的科学史专家豪尔顿认为,科学家的想象力关键在于对某一事物的预感能力。天才科学家即使在显然不同的事物中也能预知某些联系。甚至这种预想不为意识所察觉。在科学家的一生中,某种预知可能会常驻其心间。
对某一问题的执着钻研既能激发出人的创造力也能毁灭人的创造才能,爱因斯坦终其一,生都坚信宇宙的统一性与对称性。他对一个连续统一体或场的问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甚至可以追溯到他的孩提之时。他还确信化学理论与物理理论能对自然界作出充分的解释。这些看法都是他发明相对论的强大动力。但这些观点又使他置一切事实于不顾,否认了量子理论的完美性。因为在爱因斯坦看来,量子理论由于涉及几率,所以要预知任何粒子的活动是不可能的。直至他的生命最后一刻,他都坚信一种不涉及几率的统一理论能建立起来。
豪尔顿还指出了科学天才在思维与个性上的倾向性。爱因斯坦坚持认为世界是逻辑的,因此科学研究的方法也必须是逻辑的。然而他又把广义相对论创立过程中的认识飞跃归因于一种神秘的东西。更为矛盾的是,尽管量子理论同爱因斯坦的理论相悖,但他却是量子理论创立与发展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人。
精神现象学家洛登伯格花了多年时间采访了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以便能从他们的心理活动中找出其创造性活动的关键所在。他认为在科学家身上的矛盾性格与对立思维能激发出一种创造力。这种对立他称之为矛盾心理。这种矛盾心理可能会使一般人受到压抑甚至成为心理上的一种残疾,但对卓越的科学家来说,它是一种左右逢源的动力。当他面对一个科学疑难时,他能将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对立事物统一起来,获得一种新的认识,从而对立的事物获得了逻辑上的意义。洛登伯格把这种能力称之为“吉安尼斯的本领”(Janns,罗马神话中守卫门户的两面神,他能看到任何东西的正反两面)。这种对立性思维的本领使爱因斯坦想象出,当一个人从屋顶上掉下来的时候可能处于一种同步或静止的状态。洛登伯格认为,每个人都有这种矛盾思维的能力,但科学家使用的次数要多得多,在他们身上,这种互斥性思维往往使想象结出科学硕果。
神经学家卡伦 · 布洛克(100个获得提名的科学家之一)在研究胸腺这一免疫组织中主要器官组织时就是采用了这种对立性思维。在她作出发现之前,免疫系统一直被认为是独立于大脑活动的。没有人认识到神经通过对血液流量的控制来影响免疫组织。布洛克在一次实验时注意到列胸腺细胞具有神经的性质,而某些神经元却带有免疫组织的性质。她认为这是她认识上的一个转折点。布洛克说,她考虑了这两种细胞的对立性质达十年之久,人们认为她是在钻牛角尖,但她仍锲而不舍,最终证明了在免疫系统与大脑之间有着神经上的联系。
据洛登伯格的看法,人类思维的一个本质就在于思维活动达到某一点时产生了知识的两极化,然后在这之上又形成了新的知识系统。只有在这个统一体内,对立的知识才会有意义,所以具有创造性的人总是致力于解决其个性与认识上的各种矛盾,他能够作对立性思维。随着某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他发现自己达到了内在的统一。如豪尔顿所说,天才的创造活动是指科学家生活方式与思维习惯同自然规律之间相得益彰的结合与创造。
巴斯德曾说过,机遇只恩宠那些有准备的大脑。但根据豪尔顿与洛登伯格关于天才的论断,这句名言似可修正为机遇只赞助那些富有幻想倾向的人,但洛登伯格关于天才问题的看法是有争议的,赞同者为数寥寥。尽管在对天才问题的研究中充满矛盾,但决不应看作是对试图弄清天才本质的一种嚷弄。1953年,爱因斯坦说:“我清楚地知道,我并不具备特殊的才能。好奇、固执、极大的忍耐心,佐之以不断的自我反省使我产生了我的思想。我并不具有与众不同的思维能力,大脑肌肉也不见得特别发达,充其量只在中等水平。然而很多握有禀赋的人最终也没有创造出令人惊叹的成就。”
天文学
1. 斯蒂文·贝克威斯 33岁 天文学家
贝克威斯最大的成就是最近探明了两颗年轻的恒星HL Tan与R Mon周围的物质构成,他认为这种物质可能是处于形成阶段的行星系。以往天文学家在推断恒星周围是否存在行星时采用对恒星轨道颤动进行探测。他目前的目标集中在对年轻恒星的研究上,目的在于了解恒星在形成过程中的各个阶段以及通过运用上述研究所掌握的数据来预示银河系的真正面目。
2. 弗朗士·考道娃 36岁 女 天体物理学家
在宇宙中最神秘的物体是那些具有最强重力场的物体,如白矮星、中子星和黑洞。考道娃研究的就是上述困扰天文学家的物体,她认为在联星系中的中子星发射出高能X射线,据此她推论,白矮星也应发射出X射线,但强度较低。她研究了200个白矮星联星系,并用X射线卫星去证明自己上述假设。此后她又和同事一起从数学角度探讨了这些星系里低能X线的脉冲。值得一提的是她本是斯坦福大学以英语为专业的学生,一次在MIT(麻省理工学院)偶然的天文学实验唤起了她终生不渝的兴趣。
3. 山朵拉·费贝 39岁 女 天文学家
她专事研究银河系的成因。她认为围绕银河系的是一种不可见的黑色物质,这些物质由某叫粒子所构成,她和其同事在这一推断上创立了一种理论。这一理论在恪守自然规律的情况下,解释了宇宙的具体成形过程,同时也解释了银河系的构成、形状以及它们形成一团的原因。她的贡献在于揭示了宇宙发展过程中的“足迹”。
4. 理查·克隆 33岁 天文学家
克隆最重要的研究集中在类星体,遥远的银河系以及银河星上。目前天文学家发现越是在太空的深处类星体越多。克隆认为,假如这一现象继续其势头的话,那么天空中有朝一日会被类星体的光:覆盖住。但他发现在大型太空望远镜视线尽火的相邻处类星体数量急剧下降。他还发现光线暗淡的恒星不是呈红色,位于银河系轮里,就是呈中性,处在银河系晕中。
5. 理查·缪勒 40岁 天体物理学家
缪勒正在寻找一颗称之为Nemesis的恒星,假如他成功的话,那么就有可能动摇进化论以及改变我们对太阳系的看法。缪勒及其同事认为,Nemesis是太阳的一颗姊妹星,它运行的轨道每隔2,800万年逼近地球一次,在化石上反映出的周期性毁灭就是上述现象的R果。他们认为6500万年前Nemesis的到来导致了恐龙的灭绝。缪勒过去从来没有对进化论发生过兴趣,但这种改弦易辙已是他的研究特征。他在许多不相干的领域均有建树。他第一个利用宇宙微波射线和U-2飞机测量出地球对宇宙其他部分的速率(每小时一英里多些)。他还发明了加速光谱测量仪,这一技术可用来测定岩石和其他物质的岁数,目前已为全世界的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所采用。
生物学
6. 理查·阿克塞尔 38岁 分子生物学家
遗传研究领域里的激烈竞争对每个参与者都是一种严峻考验,但阿克塞尔对基因符号的研究充满了自信。几年前他和同事成功地将异体基因植入哺乳动物的细胞中,从而确立了在这一领域里的领先地位。阿克塞尔通过在盐溶液中加入DNA后获得了沉淀物,然后他将这一沉淀运用于细胞繁殖上,他发现植入的BNA同细胞核合为—体。他最近又在球朊基因中找到了控制基因符号的位置,由于球朊基因决定着红血球的功能,他的发现可能有助于揭示一系列遗传性贫血症的病因。他还在蜗牛身上研究了决定行为的遗传基因,对其基因进行了克隆。这种基因决定了蜗牛身上生化物质的密码,而后者刺激了蜗牛的产卵。
7. 赵安海 40岁 分子生物学家
赵安海将其对植物遗传的研究比作安装一辆汽车。他说,要使一辆车具有良好的效能,就必须先了解汽化器是如何工作的,而我们在掌握遗传工程之前也得先知道基因活动的规律。赵从植物身上取出了制约光合作用的基因,从而大大增加了人们对光合作用的认识。今年,他和同事又将豌豆上的这种基因植入一种矮牵牛属植物上。基因在两种植物上都产生了RNA,但在黑夜没发现有RNA。这一现象说明基因机制需要光线赋予其活力。赵下一个目标是解剖这一机制,通过改变基因的DNA序列来刺激基因的反应能力,从而从根本上解开植物生长的奥秘。
8. 约·柯恩 40岁 群体生物学家
柯恩绝非是那种高楼深院里出来的正统学者。他在早年就认定数学也应成为造福人类的工具。他现正利用数学来从事对有机生物群的研究。柯恩研究了发生在西非的各种疟疾形式,采用了一种称为马科夫链(Markov Chains)的统计方法,即按现在的数据资料来推测未来的事件。他目前正在创造一种设计未来群体大小的新技术。
9. 柯里·格德曼 33岁 神经生物学家
一个神经系统是被什么操纵着的?格德曼的兴趣就在于此。他正设法从一个发育中的大脑里取出单个的神经元来断定它是如何获得其特征的,以及它又是怎样选择同邻近数千个神经元中的某个保持最密切的联系。他认为,一个发育中的大脑有如一块印刷线路板,要是线路上出了毛病,就会导致一些先天性疾病和某些精神病。由于人类的神经系统由数千亿的神经细胞所组成,格德曼就在一些昆虫身上,如果蝇、蚱蜢,仔细研究了它们的胚胎发生过程,因为这些昆虫的细胞相对来说不仅大而且数量也少。去年他获得了国家科学基金组织颁发的阿兰 · T 沃特曼奖金,以表彰他对揭示神经系统生长的贡献。
10. 罗格·康伯格 37岁 生化学家
康伯格在27岁时就发现了称之为核体的染色体基本粒子。他目前正在基因符号研究上长驱直入。他说,假如能知道基因符号的奥秘,细胞差异的机制就能迎刃而解。康伯格目前任斯坦福大学细胞生物系主任,正设法在试管里复制基因。假如基因符号能复制的话,那么科学家就能够通过遗传工程来操纵基因的符号,其意义极为深远,从多产的庄稼到医治遗传疾病的良药都将是这一成就的衍生物。
11. 拉斐尔·李 35岁 生物工程师
有朝一日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奇迹:动脉、腱以及软骨能在实验室里照样生长,然而当需要时又能植入人体内。生物技术为这一理想成为现实作出了保证。李目前正在研究细胞和机体组织在外部压力的情况下是如何生长和变化的。以骨为例,为什么当人体重量变化时它也在变化,外在的压迫产生了机械和电力,它们转而激发了细胞和组织的新陈代谢活动,造成了细胞和组织的生长与重组,李正研究这一过程,以期能“养活”从病人身上取下来的软骨、血管以及腱。他认为这将对一些先天性疾病和骨骼畸形带来极大的疗效,对那些患心血管疾病的人也有莫大的帮助,因为他们正需要新的静脉与动脉。李说,这一技术将对未来的重造外科学带来重大的影响。
12. 詹姆士·洛斯曼 34岁 生化学家
洛斯曼说,细胞就像一座袖珍型城市,每一部分都用自己的活动造成整体的功能。洛斯曼研究的重点放在这座细胞城的仓库和分配中心上,这一部位称为高尔基器官(Golgi apporatus),它是一种形成体。他旨在了解成千上万的新生成的蛋白质是如何透过层层薄膜进入细胞核的。目前他已完成了他一半的宏图大业。他找到了在试管里繁殖高尔基器官的方法,因此这一机体得以在人体外的地方继续存活,这就使他有可能研究它的内在结构以及更为具体的构成情况。他说,对了解细胞生命来说,最根本地莫过于掌握蛋白质的功能。
化学
13. P·德麦 (女) 39岁 化学物理学家
德麦正在创立分子物理学中的一个新分支——光化学,基本任务是了解光对物质的作用。迄今人们对此所知甚少,所以她现在取得的成就可被视作是光化学基础理论的奠基石。她目前的研究完全是基础性的。她通过运用激光来刺激简单结构的分子里的电子活动,来观察这种极强烈的光对物质产生的影响。这些物质是太阳光不能发生作用的。此外,她还通过研究分子吸收和放射光的程度来为测定某些特殊分子的高度感光性打下基础。
14. 达雷尔·费 37岁 化学家
假如费在燃料箱上的研究获得成功,那将在能源领域引起一场革命。他研究的目标是用他所发明的燃料箱来代替今日汽车上的内燃引擎。燃料箱的构思十分简单,它并不靠燃烧发电,而靠燃料和空气在箱里的电子化学反应发电。这样,燃料的利用率就会提高,而废料则会减少。他设想制造一种能采用低硫氢碳燃料的燃烧箱,那样汽油、酒精以及天然气均能产生电力。
15. 威涅·哥德曼 38岁 化学家
数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利用催化剂来促成种种有用的化学反应,但催化剂活动的原理却鲜为人知。哥德曼集中精力研究催化剂在氢碳分子里的反应,这些催化反应对从煤中合成甲烷以及汽油极为重要,他设计出一些方法来测定在真空管里催化剂的32分子结构受到影响的程度以及它在正常气压下受影响的情况。
16. 亨利·夏佛 40岁 化学家
夏佛说,化学家都是些注重实际和审慎的人,他们不会张开双臂接受新的理论。但他本人却乐意大胆地拥抱未经验证的新思想。近年来他激起了理论化学上的一场复兴。夏佛任加州大学柏克来分校的教授,目前正钻研一群有机分子和无机分子的结构以及它们的潜能。他还致力于解开量子化学中最大的疑难之_,即准确地预见当不同的分子相互作用时,会产生何种的能量反应。所有这些研究将导致设计出新的分子以用于许多产品的生产上,如药物、固态电子装置以及太阳能电池。这项技术还能用来分析像DNA那么的大的分子。
17. 阿历克山大·潘恩斯 39岁 物理化学家
潘恩斯以改革家著称,尤以改进了核磁共振仪器而闻名于化学领域。他设计的核磁共振仪给医学界带来了巨大变化,医生们得以更仔细地了解人体内的各个器官,当然这还是其中的一项用途。潘恩斯目前正设法进一步推进一项技术,称之为多样性量子光谱仪,它能反映出氢以及在各种状态下核子在自转时的曲折形象。这样就有可能当天线感应到过多的光谱信号时消除图像的歪曲。他还创造了一种称为“零场”Zero field的新技术,专门测试一个粒子周围的磁场,这项技术带来的好处是使一些变形的固体的图像变得清晰准确,这些物质如非晶体半导体。
计算机科学
18. 兰德尔·戴维思 36岁 计算机学家
戴维思认为,人类正在创造新工具以扩展其能力,如望远镜扩大了人的视线,汽车伸展了人的行程,而人工智能则是下一步的目标。戴维思是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以研究专家系统著称。这一领域的研究着重于设计能代替人从事专业化工作的计算机程序。它的应用范围从医学诊断到石油勘探以及金融咨询。他在与别人合著的《人工智能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系统》—书中指出,专家系统的研究将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智能的含义以及如何来聚集人的智能。
19. 罗伯特·爱沃德 37岁 计算机学家
直到最近以前,爱沃德一直是洛萨拉莫斯国家实验室计算机中心的负责人。该中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单个计算机设施,它为6000个计算机用户提供服务,为约一万个当地用户提供数据处理、电话、卫星以及无线电通讯服务。爱沃德致力研究的是计算机平行处理,即用两台甚至两台以上的计算机处理同一个问题,他还从事模拟人思维的人工智能的研究。1984年他进格雷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他了解了格雷公司(一家专事超大型计算机生产的公司)同少数大学能继续长期合作与发展的原因。他注意到,尽管超大型计算机用途广泛,但迄今采用它的仅有四所大学。他的任务就是找出其未被发现但对将来意义极为重大的用途。
20. 伊拉·哥尔斯顿 30岁 计算机学家
“我们正在‘驯化’计算机”,这已成了海列特 - 巴卡德研究中心的一个口号。哥尔斯顿就在该中心研制像人类一样具有认知能力的计算机,这种认知能力的具体标志就是能将支离破碎的信息综合起来,获得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计算机目前已能记录心电图,并能当一个心脏病人心律紊乱时向护士报替。哥尔斯顿从事研究能诊断并治疗此类疾病的专家系统。他相信,通过对计算机智能的增强,计算机将具有无数的效用。计算机将能做人所想的东西,而不仅是人说的东西。形象地说,它们将是不熟练的木匠而不再是一把榔头。
21. 道格拉斯·列那特 34岁 计算机学家
人是如何获得知识并吸收它们的形成新的思想?列那特认为,这就是当今人工杻能研究面临的最大课题。目前并不是说计算机专家还没找到这种语言程序,任务是还要收集大量的知识运用于这一程序的编制中。列那特著述不少,内容都涉及能吸收人类认识过程的专家系统。其中有一个称为Eurisko,它能运用发现和经验来学会并编制一套新的规则,它的适用范围极广,从数论的研究到军舰的设计。列那特目前的目标是创造一套常识程序(commonsense program),其能力相当于一个三岁孩子的智能,只是缺乏空间思维能力。他说,因为在这—年龄,人们获得了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需要的极大部分知识。这一程序的编制约要2万个小时,换言之要花十年时间才能完成。
22. 余光一 34岁 计算机工程师
电子数据处理量的增大使最大的计算机也难以全部应付过来。余的工作就是设计新型的计算机来解决这一问题。今秋,余领导的一个小组研制成一个处理信息的集成块,它能极迅速找到所要的数据资料,每秒钟能寻找五百万个符号,无论是原文中的文字、数字还是集合符号都难逃其搜寻。相比之下,一个典型的家用计算机或一个计算机网络每秒钟仅能扫描数千个符号。余解释说,有一个政府办公郞门,其档案的文字符号总计1480亿,有了这个快速扫描装置,找寻就不是一件难事。除政府各部门外,报界对这一技术也极感兴趣。余另外还在为国防部设计一个数据储存机,它能把资料归类分档,并以高速度对信息进行大规模处理。
23. 威廉·克拉克 35岁 生态学家
作为一个生态学家,克拉克并不把自己的工作仅限于对经济增长造成的环境危害作一番记录,他的目的在于如何改变现状。他目前在应用系统分析国际研究所任研究员。他领导着一批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专家在探索对环境问题的全球性解决办法。
他称这种合作是非同寻常的合作。来自东西方的专家通过运用其知识并找出造成污染的病因,从而为工业化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制定一整套发展策略,他们第一个目标是找出首要的问题,按克拉克的说法,就是把那些仅仅有碍观瞻的环境问题同对人类发展带来严重妨碍的问题区别开来。几年后,他将同工业部门和政府共同分析这些问题。
24. 斯蒂芬·谢内德 39岁 气象学家
谢内德的研究从不从政治及社会敏感问题中后退。他领导的小组进行十分广泛的研究,从食品工业,到火山爆发时气候的影响,以至对世界气候进行计算机模拟测定。他的小组也是促发对“核战后的严冬”讨论的组织之一。他说,这是他用一半时间关注的问题,他希望能找到新的证据来说明,核大战将使全球进入数个月的黑暗与严冻时期,因为那时烟雾尘云将遮蔽住太阳,从而使核大国相信核战不会有胜利者存在。
25. 柯克·史密斯 37岁 环境科学家
史密斯正在研究一个尚无人问津的领域,即能源、环境卫生和经济发展究竟是如何发生交互作用的。他原是夏威夷东西中心能源研究项目的负责人,1982年他同一些亚洲专家一起发现在亚洲村庄的烧饭人每天通过木柴及干粪的燃烧吸入致癌的苯芘高达20包香烟的苯芘含量。这一发现使他引起国际上的注目。他目前正帮助印度政府制定空气污染控制法的清洁空气标准。他同时也是解决核电厂安全问题小组的成员之一。当人们问及这项研究同解决发展中国家生物量污染问题孰轻孰重时,史密斯说,与其将精力集中在工业污染的控制上,还不如集中更多的资源解决农村中的环境问题,这也许更能造福人类。
数 学
26. 查尔斯·佛曼 35岁 数学家
佛曼完全通过他父母买给他的教科书自学成才。他在学业上从来就是佼佼者。十四岁进大学念书,二十岁获哲学博士学位。他连年不断地获得研究员基金,奖金、客座讲学基金以及来自同行们的赞扬。佛曼研究的是一些数学分析中极高深莫测的领域,如傅立叶分析(它涉及对震动的研究)、复数可变方程、部分分数微分方程。有时候他会数月思考一个问题,几乎不分昼夜。迄今他在专心研究的领域里几乎无坚不摧,大功告成后他又常常花数月时间在普林西顿大学写作论文来证明他的研究成果。他的研究几乎都没有应用价值,但这并没使他担心,他说,“我们并不能万无一失地把握事物的重要性,也无法断定什么时候它们会变得重要起来,但这却不能使事物减少其意义。”
27. 姚星东 35岁 数学家
姚星东认为数学领域是一个美丽无比的领域。他在这一领域里的各种研究影响了整个研究领域的方向。他目前研究的是非线性方程,他认为,非线性方程支配着很多物体的运动,如水、银河系,甚至同黑洞也有联系。多年来他一直在从数学角度研究这些问题。两年前他以多种发现赢得了费尔兹金质奖。其中一项发现就是解决了加来比猜想,它涉及在高维空间里测量体积与距离的方法。另一项成就是解释了相对论中的一个问题,他证明了在一个孤立的系统中,它的能肯定是阳性的。
28. 内斯特·扎路切克 32岁 材料学家
扎路切克在阿贡那国家实验室工作。他正在设法证明在材料分析上文字将远胜于图像。他是电子分析显微镜学的创始人之一,这项收集数据技术使科学家和工程师获得了关于材料更具体的知识,其详细程度绝非图像可以比拟。它采用传送电子显微镜,但其中含有奥秘。他将仪器同显微镜连在一起,然后通过显微镜仔细观察材料的分子结构、化学键34以及晶体结构。这些情况经过计算机的分析,能够极准确地告诉科学家当一种新材料在解体时,它在显微镜下的机械、电子以及化学变化。
物理学
29. 米切尔·克劳斯 32岁 理论物理学家
有些物理学家热心于研究单个粒子之间的力,而克劳斯则着眼于较大领域的研究。他关心的是大量的粒子是如何结合成为物质的。这一领域称为聚集物质物理学(condensed-Matter Physics)克劳斯先前曾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现在正在加州技术学院研究超低温下的氦,在这种情况下,量子力学的作用就会明显反映出来,而不会受热的骚动而淡薄。他还在探索液体加热后的形态以及当固态搅动为混乱状态后的形式。克劳斯说,他的研究方法就是同实验科学家密切合作,通过计算机模式来理解物质在聚集状态中的特性。
30. 托马斯·威佛 35岁 物理学家
里根当局“星球大战”防卫系统的核心部分是核能X线激光,它能摧毁太空里的其他物体,但不能穿越地球的大气层。威佛具体负责设计这类武器。1981年他在劳伦斯 · 利佛莫尔国家实验室首次开始进行研究工作。他在激光武器的设计中起了主要的作用。这一激光技术还能用于探测某些物体,如蛋白质的立体图,他在时间允许时还从事宇宙学的研究。他和同事们一起首次计算出块状星的生命周期,他还对更好地了解超新星爆炸和中子星放出的X射线作出了贡献。威佛在谈到自己的工作时说,很多人认为任何同核武器有关的事从本质上说都是坏事,但科学家不应抱此陈见,应该看到这些研究可以为人们提供战略性防卫手段,所以它们是至关重要的。再说,激光武器并非是大规模毁灭性武器。
31. 道格劳斯·奥谢罗夫 39岁 物理学家
奥谢罗夫把自己看成是个探索者,他的环境则被视为等待开拓的边疆。他把全部精力放在材料在近乎绝对零度的情况下反常物理现象的研究上。他说,他对低温世界着了魔。他目前在贝尔实验室任固态及低温物理学研究室主任。1972年他发现了氦3(3He)中的超流体活动,打开了探索宇宙的新大门,从此他声名大振。他后来转向低温物理学的研究,以确定固态2He核反铁磁结构的对称性为主要研究目标,奥谢罗夫在谈到绝对零度时说,那里存在着令人振奋的东西,通过了解这些现象可以获得很多知识。
32. 斯蒂芬·沃尔夫兰 25岁 物理学家
沃尔夫兰十五岁时发表他第一篇科学论文,二十岁获得了哲学博士学位。他还是获得麦克阿瑟研究金最年轻的人,那时他才21岁。目前他致力于复杂形式产生原因的研究,如海贝的色素积淀原因。他过去曾研究过数学模式,他称之为细胞自动机(cellular automata),然后他将模式放在电脑里进行模拟实验。从一彩色方格的极轴,根据模式提供的规则,扫描出一条又一条的线,复杂形式就是如此构成。利用这一系统方法,他发现了某些非常独特和有限的发生形态。他的目的是了解支配着自然界各种形式的规律。他有一句话“科学家常常是被人利用的。”
33. 弗兰克·威尔切克 33岁 物理学家
1973年,威尔切克发现了使核子结合的强烈碰撞现象,并建立了物理体系,他从此闻名于物理学界。他现在研究奇特的无光物质的特性。他认为这些物质支配着宇宙。它们可能是大爆炸早期阶段的产物。威尔切克在1982年获麦克阿瑟研究奖,现任加州大学理论物理系教授。他从小对数学有强烈爱好。他回忆说,他在六、七岁时就在笔记本里记着各式各样的数学问题。他对天文学也很喜欢,至今他还保存若五岁时玩过的望远镜。他现在正继续探索着物理学新的规律。他说,现存知识可能会造成不—致处或不期的耦合,这就需要科学家去理解它们、
34. 林·阿伯拉姆深(女) 34岁 心理学家
精神沮丧压抑的人究竟同正常人有何分别?阿伯拉姆深有独到的回答。很多研究者强调他们在认知能力上的畸形。而她却发现,精神压抑的人在某种场合下对自己和环境的感受比一般人更准确。这样看来倒是正常人有一种利用幻像作自我控制的能力。比方说,一个精神受挫者会把自己失败归因于无能,而一个正常人往往把此归因于经济条件差。那么这是否意味着患精神压抑症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全的,而需要治疗的人倒是那些正常人。阿伯拉姆深说,无法说两者在心理上哪种人更健康些。不过她强调说,对精神正常人的研究能更深入地了解发病的原因,从而有可能预示一个人是否有患精神压抑症的倾向。
35. 罗素·法齐奥 32岁 社会心理学家
法齐奥对人行为处世的态度有独到的研究,这位印地安那州立大学的副教授认为,人们的生活态度对他们的行为有重大影响。在七十年代,他从事这项研究时遭到的多半是怀疑,迄今他已将这种怀疑主义一扫而光,并对社会心理学研究带来了巨大活力。他说,可以断定,人的行为受环境因素和生活态度的影响。1983年,法齐奥因其在社会心理学上的重大建树而获得美国心理学学会的嘉奖。最近,他通过建立一个模式证明了记忆对人以后的生活态度有重大的影响。他认为他的研究工作是基础理论性的,但对治疗精神疾病、了解消费心理以及投票行为有潜在的效用。
36. 马萨·麦克林托克(女) 37岁 生物心理学家
十年前,麦克林托克把一次偶然的观察变成了一项开拓性研究。她注意到同寝室的女生行经期常常一致。然后她用一系列记录证明了生活在一起的妇女在行经排卵期上的同步现象。长期以来的民间传说第一次成为科学事实。麦克林托克的这一发现开辟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即社会影响对人体生殖的影响。她认为社会活动因素制约着行经期的发生,这一事实有重大意义。一年前她在老鼠身上也发现这种生理同步现象,其原因在于一种叫外激素的释放。假如这种外激素仅存在于妇女身上,那么它肯定是导致同步现象的原因之一。
37. 罗伯特·斯登伯格 35岁 心理学家
是什么因素构成了智力?它的意义何在?这就是斯登伯格研究的基本问题。他说,“我的目的是利用经过验证的理论来提高人们的智力。”1981年,酱于他在理解人类智能上作出了许多重大发现,他获得了心理学荣誉奖。他的理论之一是智力活动建筑在某种心理活动之上。他研究了这些心理过程,以及经验同环境与这些心理活动的交互作用。为了找出其中规律性东西,他采访了解了500家大公司总经理的思维习惯。他发现贸易上的足智多谋同智商测验的成绩毫不相关。在1985年,他将去委内瑞拉大学教书,他将向学生教授逻辑思维课程,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智能,同时也对他的发现进行实践性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