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柏存是我相熟较早的一位启明星。90年代初在上海华东理工大学曾出现过一段科技创业高潮期,当时在校方支持下,有一批年轻的知识分子结合自己在材料、化工方面的专长,大胆尝试将研究成果产业化,由于成果突出,特别是他们开创了一种有效的科研成果产业化的模式,成为那一段时间里高校关注和议论的话题。作为事业发展的高潮,国家计委等部门决定在华东理工大学建立国家超细粉末工程研究中心,这是中国50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当中的第一家股份制机构。柏存其时出任该中心副主任,时年32岁。

94~96年在他们事业鼎盛时期,我曾几次到过该校的技术化学物理研究所,看到的是一批年轻的博士、硕士在产业化大楼里紧张忙碌,有的在搞研发,有的在与客户谈项目,一派兴旺景象。可惜的是,由于体制、观念等等原因,97年底起,这个曾领上海高校科技产业化风气之先的团队逐渐趋于解体。然尚可堪慰的是,虽然各奔东西,但这个团队的一批中坚力量凭借着在这个地方培养起来的创业素质和创业潜能,又在新的地方顽强地表现出来。据我所知,这样的高新科技企业已不下10家,其中,郑柏存一人就先后创办了2家民营高科技企业。“五一”期间,我在位于上海漕河泾开发区的郑柏存的公司里,与这位具有博士学位、见解不凡的科技企业家面对面交谈。

柏存告诉我,97年底后,他当时面临的选择是,要么留校继续当教授,凭他的能力和关系,接到一些科研项目没有问题,这样足可维持一个教研室人员的小康生活,且没有什么风险;另外就是继续走创业之路,但这意味着白手起家,具有很大的风险。柏存没有多少犹豫选择了后者。回顾当年的选择,柏存对我说,他觉得自己还是比较适合创业,可能自己的基因里有一种不安现状,喜欢挑战,希望创造价值的“片断”,加上那时国家和上海市先后颁发了一系列鼓励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政策,整个社会和舆论环境也明显鼓励创业。此外,柏存一直记着中国科技创业的带头人王选院士那时说过的一句话:“一个科技人员要做顶天立地的事”,王选对这句话的解释是,立地就是科技人员创业要有科学技术的根基,顶天就是创业一定要以广阔的市场为依托,学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联系前些年的创业经历,柏存比别人更深地体会到了王选先生这番话的深意,同时也鼓励他再次扬起企业的风帆。

98年3月,郑柏存创办的民营科技企业——上海三瑞化学有限公司正式挂牌。前来祝贺的朋友们发现,新开张的这家公司将立足绿色化学技术,研究开发与环境友好的化学品,而这与郑博士以前的研究方向大不一样。实际上,从零开始正是柏存对自己重新创业的要求。促使郑博士这么做的原因是,他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还不太为人重视的绿色化学的概念,他从中看到了巨大的市场和商机。在郑柏存看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存质量,特别是对生活的环境质量越来越注重,从对大环境治理的注重(沙尘暴治理、河流污染的治理等)进而发展到对小环境的关注(如室内环境等)。譬如人们希望能买到对人的健康无害的各种家用化学品(地板蜡、清洁剂等)。相当长一段时期来,因家庭室内装潢导致的居民身体不适乃至致病的事件屡见报端。正是在这些背景下,化学界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思想。

据我所知,郑柏存的三瑞化学公司不是国内最早从事绿色化学研究和开发的单位,他们的特色在于紧紧抓住这一方向,迅速开发出若干产品响应市场的需求。这里有一个例子。99年底,三瑞公司参与了市政工程部门就上海延安路高架和地铁车辆清洗所需的专用清洁剂的招标,最终击败了国内外几家著名公司,他们研制的产品成为上海市高架清洗和地铁车辆清洗的唯一指定产品。据了解,三瑞推出的清洗剂不仅在交货期和价格上具有优势,而且其化学成分更符合环保的要求。此役以后,三瑞公司陆续开发出了“蓝色强力”系列水性清洁剂,应用范围扩大到汽车、饭店、地铁、轻轨等工程的清洁和清洗。

家用化学品方面,三瑞公司开发出了“亮丽膜”系列地坪护理蜡和“水晶球除湿抗菌剂”等。这种蜡不同于传统的石蜡,而是一种水性聚合物,涂在地板表面,立见光亮,而且可以常久保持。“水晶球”是运用纳米技术的产品,用于家庭的除湿、脱臭、防虫和抗菌。此刻通过柏存的介绍,我才知道这看似平常的家用产品里涉及到浮液合成与形态控制、纳米材料制备与应用、水性分散体开发、表面活性剂胶囊研究等技术。我想这可能也是短短2年时间里,三瑞化学被上海市有关部门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原因吧。

2000年5月,柏存根据对市场走向的判断,意识到人们对健康的追求将成为未来消费的最大动力,遂决定与“海归学人”胡秋滨合作创办一家关照人的健康的企业——上海益生源生物工程有限公司。2001年8月,益生源生物公司兼并上海金康制药厂,改制成立药品研发与生产销售的民营科技企业——上海益生源药业有限公司。其主要品种包括:丝裂霉素原料药、复方氟尿嘧啶多相脂质体口服液、甘露聚糖肽口服液以及丹参颗粒剂等。

这三家企业的问世投产圆了郑柏存久存于心的创业梦。郑柏存说着介绍了益生源下一个大手笔,即开发靶向治疗恶性肿瘤的药物。

据柏存提供的资料,在各种抗癌药物的新剂型中,靶向制剂特别适用,因为它能使药物浓集于靶器官、靶组织、靶细胞,从而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这样,就可从根本上解决肿瘤化疗时所产生的各种问题,使患者得到更好的治疗。在各种靶向制剂中,磁性微球制剂属第四代靶向给药系统,近年来正在加紧研究开发该类新型抗癌制剂。该剂型的特点是把药物和适当的磁性成分(如Fe3O4)配制在药物稳定系统中,在足够强的外磁场作用下,渐渐地把载体定向于靶位、使其所含药物得以定位释放,集中在病变部位发挥作用从而达到高效、速效、低毒的新型制剂。由于其所包裹的纳米磁粉具有超顺磁性,它可通过外磁场的作用进行快速富集,而当外磁场撤消后,又可完成消磁,被重新分散,从而避免了因刚性微球聚集后阻塞微血管而导致的严重后果。磁性药物微球的靶向性非常高,对癌细胞产生更直接、强大的杀伤力。

由于磁性微球抗癌药物在癌症治疗方面所显示的优越性,国外许多研究机构、制药公司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在临床医学、制剂技术等方面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并相继开发了许多抗癌药物的磁微球制剂。为了使我国广大癌症患者也能早日得益,去年在上海市纳米专项基金支持下,益生源药业正和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等研发力量合作,启动“纳米磁球靶向抗癌药物的制备技术研究”项目。柏存介绍说,他们将首先开发出丝裂霉素纳米靶向抗肿癌药物制剂,在此基础上进行药理、药动学等药物医学的研究,完成临床试验所需的前期工作和临床报批手续,最终获得临床批文。

和97年前在华东理工创业时相比,今天的郑柏存对市场、对营销,一句话对怎样赚钱有着更多体会。民营企业家这一称号意味着更多的个人责任和心血付出,这一点在此次我与柏存交谈中能明显感觉出来。然而毕竟是在高校里熏陶了多年,尽管是在谈市场、谈商业机会,但我还是能从感受到柏存身上透出的学者商人之风。例如他竭力在公司内倡导一种他称之为“敬天爱人”的企业文化,他对我解释说,“敬大”即是指要热爱、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而“爱人”则可理解为对人的健康的关怀。郑博士认为,围绕环境和健康可以做大文章,可以形成诸多的新科技以及大量的新企业,而他创力的三瑞化学和益生源药业则是对这一理念的初步尝试。

从98年初毅然辞去大学的公职,贷款200万元白手起家创业,到如今发展成数千万产值的两家民营科技企业,个中的艰辛,柏存没有多说。但以我对他的了解,相信再过几年的时间,他和他的公司员工会给消费者以更多的惊喜。郑博士是河北唐山人,76年那场大地震发生时,他还只有13岁,所幸的是他的大家庭居然无一伤亡。但经历过那场人类史上空前浩动劫,特别是目睹了唐山灾后重建的日日夜夜,对郑柏存的人生哲学、对世界的看法都不能不产生深刻的影响,“起码对生命、对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宽容都有了更深的理解”柏存说。

经历了前些年的变故和这些年的创业初期的艰辛后,今后已到不惑之年的郑博士在面对未来市场的变换时,显然多了一份从容和乐观。据他透露,三瑞公司目前每年产生7~8项专利,推向市场有4~5项专利产品,现在正承担的攻关项目有5项。

在我采访过的启明星中,多为学者型或研究开发型的科技专家,而郑柏存属于那种创业型人才,从他提供给我的个人履历上,他在从事科研工作期间共发表过45篇学术论文,出版过专著1本,近些年来这方面的记录数字没有增长,然而就以对社会的贡献而论,作为科技企业家的郑柏存与假设如今还在做大学教授的郑柏存相比,孰重孰轻?但我的感觉是,现时的中国更需要创新创业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对柏存的选择绝对投赞成票。

(江世亮采写自2003年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