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教授、大学科技处处长、十多项省部以上重要研究课题的组织实施者......,当这些身份代表的工作量具体赋予到某一个人时,可以想象其所承担的压力之重。今年39岁的华东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学校科技处处长孙真荣教授就是这样一个承受着重担的人。几个月前,他入选上海市2006年度科技启明星(跟踪)计划,当然这是一份殊荣,但也意味着他本已沉甸的担子又加了一份重力。上周末,我和他利用中午吃饭时间“长”聊了一个半小时,而饭后他就要赶到北京参加有关实验室和重大研究计划项目评审的重要会议。

很忙的孙真荣教授一聊起自己的科研课题就会兴奋起来。孙真荣教授所在的“光谱学与波谱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瞄准精密光谱的关键科学与技术问题及其在相关高科技中应用的重大前沿研究,特别是开展突破光谱的时间高分辨、频率高分辨以及高精度、高灵敏度等现有极限的新原理、新方法的开拓研究。其中一个研究方向就是非线性量子相干控制,主要运用和发展超快脉冲激光的整形、放大、压缩和量子相干控制技术,利用超快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非线性光学相干效应,实现物质激发态的波包控制与选择激发,揭示相关的非线性和量子干涉作用机制以及物质能量和电荷转移的动力学过程。这既是当前国际上光技术的前沿研究,又是多学科交叉的前沿研究,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极具挑战性。

孙真荣的另一科研方向是生物激光拉曼光谱,激光拉曼光谱是进行生物分子和细胞研究的强有力工具之一,它使人们能观察自然状态下的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特点,能够从分子水平上较深入地研究它们的构象和构型的变化以及它们相互作用的过程,有助于探讨细胞特征及其生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进一步为组织细胞异变(如癌变)的识别、疾病诊断以及药物与细胞作用提供可靠的依据。荷兰鹿特丹伊拉兹马斯医学研究中心G. Puppele领导的科研小组研制了一种大约为1 mm的光纤探头,可以测出一种组织的拉曼光谱,与光谱数据库中其他各种组织(包括癌细胞组织)的拉曼光谱进行对照,能够判别组织是否癌变;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范德比尔特大学的A. M. Jansen的研究小组也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并计划进一步研制一种安装有拉曼光谱探针的手术刀,一边手术一边检测区分是否残留癌变细胞,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细胞识别的拉曼光谱探针技术在提高癌变手术成功率方面有极大作用,如将该技术配在胃镜、场镜等仪器上,对癌变细胞的早期发现具有重要意义(目前的技术对小于0. 5 mm的癌变细胞是难以发现的),可在胃镜、肠镜检查的同时切除微小的癌变组织而不需开腔手术。因此,细胞识别的拉曼光谱显微探针技术以及利用相干控制提高拉曼光谱选择性和灵敏性的研究作为当前国际学术研究交叉前沿之一,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重要应用价值。

孙真荣教授的上述两个研究方向都是典型的交叉研究,涉及到物理、化学、生物、自动化控制、计算数学等综合性、交叉性研究领域。“我所在的实验室里就有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电子等专业的研究人员,而我本人本科、硕士研究生都是学的化学,考虑到适应未来的发展需要多学科背景和自己的情况,因此确定了转读物理学光学专业博士”。孙教授如是介绍。

从孙教授提供的个人履历我得知,出生于江苏南通的孙真荣90年代初自苏州大学化学专业毕业后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攻读化学硕士,后在职攻读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并于1998年获博士学位。孙真荣教授作为主要骨干主持或参加包括1项“973”子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子课题、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上海市启明星项目、5项省部级重点项目等在内的十多项研究课题,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其中绝大部分被SCI、EI检索)和申请专利5项。曾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自然科学)二等奖、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上海市曙光学者、上海市科技启明星、上海市普陀区十大杰出青年和华东师范大学杰出新人奖等奖项和计划的支持。

孙真荣的博士生导师王祖赓教授在接受笔者的电话采访时,对自己的弟子当年转专业之举印象很深:“当时他来找我征求我的意见,我想从学科的发展来看,交叉是不错的方向。应该说从化学转到物理学跨度是很大的。他要在物理学领域做出成绩,花的力气肯定要比旁人更多、更大。所幸的是孙真荣的悟性很高,上手很快,特别是在动手做实验方面,他不比物理专业的人差。而且他还结合自己的化学背景,在物理和化学的结合点上做了一些有特色的工作。经过三年的刻苦努力,他终于顺利地拿到了博士学位。”90年代初,国际著名的Springer-Verlag出版社特邀王祖赓和夏慧荣教授将相关研究成果撰写成“Molecular and Laser Spectroscopy”的英文专著,并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A. L. Schawlow教授为该专著作序,该专著是我国学者在该国际著名出版社出版的第一部物理学领域的专著。这位多年来在华东师范大学物理学光学专业教学、科研领域默默耕耘的学者是孙真荣教授非常尊敬和推崇的“楷模”。“他的人格魅力对我影响很深。在做学问、做人等方面,点点滴滴给了我很多,可以说王老师影响了我的人生价值取向”。孙真荣教授说他这些年来的进步,包括他对实验室的感情也与王祖赓老师的言传身教分不开。“王老师是真正把学校和实验室当成自己家的人,他为学校和实验室的每一个进步而高兴,这样一种发自内心的爱学校、爱事业的情感对我影响很大”。

在王祖赓教授精神的感召下,孙真荣在实验室建设上面投入了大量精力,把实验室当成自己的家。“他在实验室里没日没夜地干,没有节假日,工作热情和投入是大家所公认的。”王老师在电话里这样评价自己的弟子。正是在上下一心的努力下,这个1998年受到黄牌警告的实验室现在已跻身该领域的国内一流,部分成果达到世界一流,今年正在申报国家重点实验室。

访问中,孙真荣教授多次提到,学校正处在关键发展期,每个人都在努力(这是此次访问中,孙老师多次提到的关键词。以我个人的见闻,我觉得华东师范大学近年来出现了上下一心谋发展的可贵的共识和氛围,大家都憋着一股劲。因此尽管有时觉得当科技处处长很痛苦,因为处在这个岗位上要做大量与业务无关的事情,但对学校的责任感又促使他义无反顾地做好科技处处长。“我不是管理者而是服务者,我要为学校想,为同事想。未来称职的大学教授应具备强的科学研究能力、敏锐的科学评价眼光和良好的科学管理能力这三方面,不能偏废某一方面,应全面发展。”我觉得孙教授这一番感言既是他自己承担大学科研、管理工作诸多重担的感受,实际上也提出了当今如何做教授这一话题。希望借助此文能引起更多同道对此的兴趣和思考。

[江世亮采写自2006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