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国际性的天文学家小组发现了他们认为迄今已见到的最远的星系,它位于宇宙可见范围距离的90%以上。从这个目标放射出的光线表明距离为4C41.17,传播到地球上的光比以前研究的任何星系都更远。他们认为,它起源于百亿年前的宇宙大爆炸后最初的十亿年左右。

在宇宙中,发现了起源这么早的星系,便引起了这样一些问题:这样的星系是否独一无二?目前的星系起源模式是否需要修改?

天文学家用美国新墨西哥州索科罗的特大系列(Very Large Array)无线电天文望远镜全套设备推测出距离为4C41.17的。从它的强光源和显著跳动的无线电频谱上看出,它离地球十分遥远。天文学家然后又在亚利桑那州(Kitt Peak)国家天文台观察了这一星系,观察结果表明红移为3.8,从红移量来推测距离还是比较精确的。但是8月8日在巴尔的摩召开的国际天文学协会会议上,天文学家们估计这一星系离地球约150亿光年远。

这一发现是约翰 · 霍普金斯大学的研究生甘、张伯斯和荷兰莱顿大学的乔治、米利宣布的,他们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韦尔、范布罗格一起发现这一星系的。

[孙家明译自Science News 1988年8月13日]

火山和臭氧层

有理由认为,大量物质喷向同温层的爆炸型火山喷发对同温层的臭氧层有影响。例如,在本世纪内墨西哥厄尔奇乔火山(Эль-Чичон)于1982年3 ~ 4月向同温层大规模喷发高达30公里以后,有2000多万吨细分散悬空微尘物质和含硫气体降落。在几个月内,它们就变成离地面高约20公里的含有最大浓度的硫酸悬空微尘物质;这种云笼罩了整个北半球,而且部分地潜入南半球,1982年底到1983年初,世界上许多臭氧定量站记载了大气圈中臭氧浓度明显下降,同时臭氧最缺乏的地方(北半球8%,南半球3 ~ 4%)是在中纬线地区。

苏联科学院大气圈物理研究所和列宁格勒水文气象研究所И. Ф.兰斯基、C. Г.兹维尼戈罗德斯基和C. Ц. 斯梅什利雅耶夫提出了定量记载在大喷发后观察到的臭氧赤字并说明在不同纬度线地区臭氧性状特征的机理。作者追索了从1960年到1985年期间14座火山喷发后臭氧含量变化的特征,在一切情况下,过7 ~ 9个月之后在中纬线地区同温层中出现火山悬空微尘物质和气体后发现臭氧数量明显下降,尤其是在北纬50 ~ 60°地带。在热带地区臭氧下降甚微,以前曾大量增加;这里没有明显减退的原因说明,臭氧玦乏的性质与热带大气圈循环的特征无关。

大气圈中臭氧数量及其在地球上空的分布是由光化学平衡条件和其它杂质确定的。作者把同温层中缺乏臭氧的形成解释为OH羟基的异质径流,它在硫酸性悬空微尘物质颗粒表面上有效地被破坏。在15 ~ 22公里高空,这种径流是相等的或超过气相径流值,并能破坏小气体杂质的平衡。在把记载光化学相互关系和小气体杂质平衡状态及OH异质补充径流列入数量模式后,作者获得了下部同温层中臭氧含量减少的结果。这种减退值取决于悬空微尘物质层的状况,且与观察相符合。所获得的结果论证了火山悬空微尘物质在同温层化学成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按作者的意见,火山喷发后下部同温层的悬空微尘物质污染与在人类作用下上部大气圈中臭氧期待下降的同时,能够导致整个臭氧含量的变化,这种变化对大气圈和地球气候的放射性质有影响。

[李正忻译自《Природa》1988年第2期]

为什么软体动物不得癌?

“为什么软体动物不得癌?”在23年前,这个问题就引起了美国阿里佐纳州立大学学者们的兴趣。他们推测在软体动物组织中存在着一种物质,这种物质能制造出一种抗癌药物。后来,科学家们选用与大蜗牛相似的鲍作为研究对象。1972年以来,他们从鲍中提取了40多种缩氨酸,其中有10种已用于动物试验,最成功的首推与核缩氨酸,利用这种缩氨酸治好了幼鼠的白血病,延长了它的生命。

1982年,科学家们从0.25吨被囊动物中分离出了25克9核环状缩氨酸。美国国立肿瘤医院在得克萨斯大学和佛蒙特大学进行了第一阶段试验,并取得了成功。据称,第二阶段的研究工作也已经开始,主要是对9核环状缩氨酸的抗癌效果进行鉴定。此项研究还将持续一年。

[郑红译自Зα Рубежou 1988年第14期,南路校]

免疫系统的节律

生物节律是生物体不可缺少的功能,是所有生物体所共有的规律,它们能把不同器官的机能统一协调到整个机体的行动上来。也就是说,它们使机体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生物系统中有许多节律,但它们差不多都是按昼夜而循环着,这一规律与地球绕自己轴心运转需要24小时是联系在一起的。

昼夜交替、饮食规律以及人类的社会因素(如按时作总)都影响着人类和生物体昼夜节律中的大部分功能。免疫系统也服从于这一节律。国内外一系列研究表明:虽然免疫系统的各个过程都有自己的节律,但是它们都能在一昼夜内取得协调。例如,像老鼠之类的夜间动物,其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在白天休息时增加。而人类则恰好相反,血液中的淋巴细胞在夜间休息时增加:在体力旺盛时,激素增加,同时抑制了淋巴细胞的生长。对于老鼠来说,在制造免疫细胞的骨髓中,免疫细胞是半天为一节律,即有两个高峰——早上和傍晚,而白天和夜里则处于低潮。淋巴细胞在血液中循环,并能自动达到平衡,甚至产生抗体,调动吞噬细胞的活化等等。所有这些过程都是与新陈代谢及酶的作用规律相一致的。饶有趣味的是:即使是移植器官,其免疫功能也仍然服从于昼夜的规律。

这项研究对于医疗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疾病破坏了局部的节律,以致使整个免疫系统失调。这些变化发生得越早,出现的病症也就越外露,从而为早期诊断和预后处理提供了可能。这就是说,生物节律的变化可以帮助诊断。

[郑红译自Наукα u Жuчнuн 1988年第4期,南路校]

冠心病新说——衣原体感染

芬兰赫尔辛基大学中心医院的医师认为,一种新型衣原体的慢性感染是许多心肌梗死病例的重要发病因素。

关于衣原体是心血管疾病的潜在病原体的认识由来已久,特别是鹦鹉热病毒,可以引起大动脉的阻塞。不过鹦鹉热病毒在人类中很少发现,因此忽视了心脏病和衣原体感染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最近发现,一种新型的衣原体TWAR株造成的流行,已经使芬兰大约一半男性成年产生了对该病原体的抗体。

研究人员采取了二组血样:第一组40例,系急性心肌梗死病故者,第二组30例,系慢性冠心病。并以41名健康人血样作为对照、各组年龄在28 ~ 50之间,来自相同地区。三组TWAR株抗体阳性者分别为27例(68%),15例(50%)和7例(17%)。衣原体抗体的存在与否和任何冠心病危险因素无相关性。

尽管有抗生素治疗,所有衣原体株都有引起慢性感染并引起复发的趋势。本资料显示二组冠心病都存在慢性TWAR衣原体感染,若感染急性发作,就有可能发生心肌梗死。

[任少华译自《远东卫生》1989年第2期]

人工合成肝与肾

加拿大蒙特利尔市(Montreal)麦克吉尔大学人工细胞和人工器官研究中心主任,托马斯 · M. S.张,已花费了近三十年的时间致力于研究由特制的人工细胞来实现或扩大人体自身细胞所完成的特殊功能。例如,利用人工细胞从人体血液中清除毒害物质。在一半透膜内,他所设计的像生物细胞一样大小的化学反应中心可以囊括有酶、解毒物质、肽甚至其它种类的细胞。现在他正在研制一种多酶细胞,以代替已有商品价值的基于活性炭吸附作用的血液清理细胞。这种新设计的多酶细胞可以使积存在人体内的有害物质。例如,尿素和氨转化成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从而起到人体肝与肾的作用。

模型细胞——直径为10 ~ 50微米——所含的其中一种酶(尿素酶)可以将尿素转变成氨;所含的另外一种酶(脱氢酶)可以将氨转变成三种重要的氨基酸(亮氨酸、异亮氨酸和缬氨酸),并且还有一种能活比脱氢酶的“辅助因素”,另外,在上述混合体再加入第三种酶(葡萄糖脱氢酶)以使得“辅助因素”再生。

试管实验表明,这种多酶细胞在两个小时内可以将50%到60%的尿素转变成氨基酸分子。目前所进行的研究与改进,将会进一步加快转化速度,提高转化效率。“这种多酶细胞最终将彼放置于一过滤柱中,血液通过它而得到过滤,准备在近九个月内进行动物实验。”张说。他相信,这种多酶细胞和血液清理细胞一起,可以作为人工器官,当病人的肝与肾发生故障时,帮助病人及时将积存在体内的有害物质转化成对人体有用的物质,从而起到人体肝与肾器官的作用。

[夏道宏译自Science News,1988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