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油菜专家勒伯伦

西德哥廷根大学教授、油菜育种专家勒伯伦(Gerhard Roebblen)博士,在参观上海市农科院时,对油菜品种资源、油菜品质育种、对大麦抗病育种都有兴趣,提出了如何保存白菜型种质资源的问题;对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表示赞赏。在公社参观时,对油菜新品系“909”和杂种优势利用等示范田表示很大的兴趣。勒伯伦教授特别赞扬了上海油脂一厂的文明生产,清洁、气味少,是他所参观过的油脂加工厂中少见的。

勒伯伦教授应邀向上海油菜科技人员、农学院教师和油脂厂科技人员作了学术报告,比较详细地谈了高产育种和优质育种的问题,并对到会者提出的芥酸纸层析和菜籽硫代葡萄糖甙的测定等问题作了解答,大家受到一定的启发。

勒伯伦教授再三表示今后愿与上海农科院作物所加强联系,及时向我们提供油菜品质育种方面的资料,并希望我国能派代表参加国际油菜会议。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专家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理事饭冢宗夫(Muneo Iizuka)教授,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顾问、美国国家植物园主任克里奇(John Lewis Creech)博士访问上海农科院。当克里奇博士了解到作物所在培育低芥酸的油菜品种时,表示愿意提供有关的亲本材料,并说:高芥酸的菜油,在国外多用于工业,如可作为高级尼龙1417的合成原料。饭冢教授参观了引自日本的梨树,在中国竟能栽种得如此健壮。他认为中日两国间植物资源的交流,实质上也是两国间的文化交流。

外宾在参观上海植物园时,对我国的茶花品种和杜鹃花品种及各种盆景兴趣极大,对中国的园林艺术颇为推崇赞扬。饭冢教授说:中国是多种植物的起源中心,也是杜鹃的故乡,现在日本的栽培植物中有不少是从中国引进的;克里奇博士还将他自己培育的杜鹃花种子五包送给植物园以留作纪念。

克里奇博士介绍了国际植物资源委员会的工作概况。他说:由于近代表业的发展,沙漠在扩大,病虫危害等,不少植物资源已逐渐消失,为了搜集和保存资源,世界上许多国家成立了收集资源的机构。搜集资源和研究其利用,这是一项复杂的研究工作,要有科学家、农民和管理人员一起参加才行。

国际植物遗传资源委员会是一个保护和开发植物资源的国际性组织。在许多国家设有保存种质的机构和培训人员的单位。现在世界各国对资源工作都引起了重视,中国也已建成资源工作的体系,在很快的发展中,同国际上的植物资源研究工作保持着同一水平,希望能共同合作。更希望中国科学家能参加大豆资源的研究。

饭冢教授说:上海郊区蔬菜的种类和品种确实丰富多彩,有不少蔬菜如金针菜、牛心甘兰等在日本很少看见。克里奇博士建议农展馆要建立一个农业植物资源(包括原始品种和栽培品种)的展览室。

加拿大油菜专家唐耐(R. K. Doweny

唐耐在加拿大萨斯卡通农业试验站工作。他说,中国将来要把菜籽饼做饲料,蛋白质含高是重要的。过去菜籽饼作饲料的添加量有限,后来培育了低芥酸、低硫代葡萄糖甙含量品种,添加量就增加了。

中国现在也用试纸法测硫,含硫量高,试纸颜色深,是粗的测试法。有一个方法就是把种子放在研钵里,加水研磨,成糨糊状,再加活性炭,过滤,再把试纸放上去,几分钟后根据颜色计算含量。增加种子量,减少用水量,这个方法就更为精确。在测硫时,要杀死芥子酶和其他酶,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使测试结果不太精确。用气相色谱仪,控制一定的温度可以测硫。在育种上,花17分钟就可以达到要求,加拿大试验站用核磁共振仪测定含油量。

你们有气相色谱仪,没有电子计算机,建议你们先用纸层析粗筛,再通过气相色谱仪测。用红外分光光度计测定水分、含油量、蛋白质,测定一个样品约半分钟。这种仪器测蛋白质是没有问题的,但含油量的测定有一定影响。

我们目前也在开展单倍体研究,杂种优势的利用有许多国家在搞,中国是领先的。把自交可育的品种与双低品种种在同一块田里,然后自然授粉,产生天然杂交种子,根据不同的种子大小和颜色区别杂交种,设5 ~ 6个点,两年试验提高产量40%。你们目前搞的不育系,日本也在搞,将来白菜型油菜在加拿大也会产生。印度在搞芥菜型杂交,能否搞成功,现在还不能断定。即使找到了雄性不育系,但还没有找到理想的恢复系。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斯科特教授

美国北卡罗莱纳大学植物系主任、美国著名的植物生理学家斯科特(Tom Scott)教授来沪访问。他对花培技术用于水稻小麦育种、将组织培养用于苎麻快速繁殖和大蒜、马铃薯的脱病毒、将乙烯利施用在棉花水稻生产上,直接服务于生产,给予高度评价。当他听到我们成功地从水稻叶片诱导出愈伤组织及分化成苗时,建议向国际上公布这项成就。通过交流,双方都有收获。学术报告会上斯科特介绍应用植物学的新进展及激素和根的生长等内容,有几点是值得重视的:

2000年的农业状况将是:(1)不注意节制生育,将会面临土地是用来耕种作物还是盖房的争论;(2)现在的作物种类太少,约12种,比铁器时代40余种减少一半多,为病虫害流行创造条件;生态平衡不断受到破坏,气候变劣,二氧化碳增多,土壤盐化和流失,要注意植物的抗性育种和改良自然条件:(4)向处女地进攻,如沙漠、北极冻土带、沿海丰盐碱地和海洋,种上作物会大大增加产量。

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代表团

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首次组团访华来沪,由该中心主任诺阿(M. A. Nour)博士带队,一行七人,参观和访问上海市农科院等单位,讨论和交换了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双方都感到有收获。

1. 对国际干旱地区农业研究中心的性质、工作内容、研究水平及动态有了进一步了解,他们强调致力于粮食生产研究,谋求解决这一广大地区的食品供应问题,也注意农牧结合,发展牧草加料生产,兼到培肥土壤,为农民增加收益。他们也派遣科学家到农民中间,询问情况,发现问题,列为研究课题,这些做法与我们有相似之处。又一起探讨了利用蚕豆杂交优势问题,霍丁(G. C. Hawtiw)博士坦率地说,已找到细胞核雄性不育系,但制种难,繁殖系数低,至少在五年内不会运用于商业生产。

2. 扩大了知识面,丰富和充实我们的研究内容。如上海农学院一教师对蚕豆毒质引起人的蚕豆病一例有了兴趣。问及测定的方法、仪器设备以及毒质的成分。有些育种方法也能为我们采用。如培育多抗性的品种,把抗原和株型好、产量高的品种种在一起,让蜂作媒介,以后再反复选择,有可能得到较好的新品种。

3. 为今后进一步技术交流互换资料建立了基础。外宾介绍他们已发现一些优异的新种质。如有限花序的蚕豆,植株不高、通风透光好、养分利用率高;闭花授精类型;无丹宁蚕豆;低毒质蚕豆等,这些材料是很有价值的。

同样,客人看了我们的部分仪器、技术装备后,感到中国有较好的科研设施,在上海农科院作物所参观时给他们演示了各类蚕豆同工酶酶谱分析的技术和所做的胶板,是由技术员和辅助工做的,而他们现在仅仅作为博士论文选题在探索。给他们的印象是中国的研究水平不低。

法国棉花细胞遗传专家

法国热带农学发展研究集团蒙彼利埃研究中心细胞遗传研究室主任施温迪芒(Schwendiman J. A. H. )教授来沪访问,主要就棉花遗传与改良问题进行学术与科技情报交流,并探讨在棉花研究方面同我方进行合作的可能性。

施温迪芒教授详细询问了上海地区棉花栽培和耕作制度,常规育种方法以及种间杂交等技术。他参观了上海市农科院作物所不同类型的野生棉种、棉花品种比较试验以及选种圃和杂种圃等试验田,认为野生棉利用研究富有意义。提出种间杂交种应自交三代后再进行回交,这样转移性状,较易巩固;观察一些陆地棉品系时,认为纤维拉力品质不够,棉铃的苞叶太大,很易积水烂铃和造成虫害。

在学术交流活动中,施温迪芒教授就棉属的植物学分类和进化应用于改良棉质的种间杂交技术和棉花育种的过程作了详细介绍。许多与会者认为他是一位细胞遗传的理论家,也是一位富有经验的育种家。他对野生棉的利用,能通过三元杂交、多系混选法进行育种,速度快,效率高,以及对秋水仙素,加倍技术的介绍等,对同行是深有启发的。他对中科院生化所周光宇教授DNA转移研究,认为是有很大意义的,但应进一步做深入细致的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