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不管喜欢与否,实际上我们已经被拽着进入了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全球化对一般的老百姓意味着什么,对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意味着什么,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意味着什么,对整个社会成员的思维观念会带来哪些变化?科技部中国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的高志前教授领导的课题组对上述问题作了深入的思考研究,并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政策建议——

全球化问题国际上从90年代起就一直很关注,中国近年来也非常注意这个问题,其背景一是中国即将加入世贸组织,这使得我们能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全球化;二是中国目前乃至整个“十五”时期的中心任务是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现在需要认识的是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不是简单的国内经济结构调整问题,而是要放在整个国际经济分工的背景下去考虑。

如何认识全球化

关于全球化有几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是对于全球化的认识。目前世界上对全球化的争论很多,迄无定论。比如德国人有两本书,一本是德国原财长米勒写的书名为《不要恐惧经济全球化》,其主张全球化利大于弊。另外一本是德国《明镜》周刊的两位记者写的,叫做《全球化陷阱》,他们认为全球化带来的弊端远远超过其益处。实际上围绕全球化的各种争论和不同看法始终存在,而且在不断深化。

那么我们能作出的基本判断是什么?首先,对于全球化的进程我们还远没有清楚地把握,对全球化的体会而言,中国远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深。第二,到目前为止全球化的影响还远远没有展现出来,有关全球化的利弊争论还会持续下去。也就是说全球化的进程仍然在发展,而且正在呈加速发展的趋势,其利弊影响现在虽已有所体现,但远远没有完整的展现出来。虽然全球化已有20多年的过程,但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只是一个初级阶段。所以对全球化,我们首先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现在就要说它是好是坏,对它持否定或肯定的态度,都还为时过早。

如何应对全球化对人类、对一个国家的影响,我认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国家或者说人类怎样应对全球化。全球化本身我认为是一个必然的发展趋势,它是一个中性的东西,无所谓好坏,只不过是对于不同的国家、不同的人所产生的影响不同。如果你能很好地调整自己的位置,很好地利用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机遇,那全球化对你可能就是利大于弊;反之,就会弊大于利。另外在全球化不同的发展阶段利弊也不一样,在你没有做好准备的初级阶段可能是弊大于利,但不等于永远如此。如果一个国家调整好了对策,或者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那全球化就可能给你带来更多的利益。所以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全球化。

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

现在一般意义上讲的全球化,包括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当然在经济领域之外,还有环境问题的全球化,关于犯罪问题的全球化以及有关文化问题的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等等。尽管全球化的渗透几乎无孔不入,但我认为全球化的核心是经济全球化,这是推动全球化的主轴线,各国关注的焦点也是在经济全球化。如果我们作利弊分析的话,首先要看经济全球化给你带来什么影响?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我认为就是经济资源的全球化配置。

过去每个国家的生产无不依托于本国资源,包括资本、土地、人力、科技等。我们国家直到90年代还一直在这个圈子里转。我们卖出去的东西是自己生产的,很少利用国际上的资源。而发达国家早在19世纪,英国更早在18世纪就已经利用全世界的资源。现在我们的观念必须有所调整,因为全球化实际上是提出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即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不再受制于其本国资源的多寡。如果你能有效地重新配置和运用全球资源的话,那么你可以远远超越本国资源的局限来加快经济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在90年代以后开始出现一些资源小国成为经济大国,而一些资源大国(特别是在非洲)反而被人控制的现象。这种控制不是过去所说的用政治的手段,而是成功地在全球进行资源运作的结果。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要数跨国公司了,跨国公司之所以能长的那么大,就是因为在全球运作。

中国现在许多企业想进入世界500强,但是很难。主要原因是没有找到一条很好的路子。目前为止我国进入500强的企业绝大多数是那种资源型的,如银行、能源等,而且多为国有垄断企业。我们在自己的国家看不到发达国家在最近几年所产生的那种事例:一个前年还没有进500强的公司,今年成了500强的200多位,明年就可能到前100位,真正是跳跃式的发展。它们做到这一点决不是靠简单地合并企业。而我们那些靠本国行政上的捏合来做大的企业,即使进了500强,也没有竞争力。所以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我们的国家、政府和企业怎样把眼光真正转向世界,做到在全球范围进行资源配置?怎么在WTO提供的框架内,通过正当的投资和贸易行为来进行这种资本运作?

全球化引发的冲击和危机现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在关注全球化问题,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水平和面临的问题不一样,发展中国家感受到的危机可能更多一些、更深切一些。就经济而言,发达国家更关心的是,由于全球化,人力资源在全球的流动给他们本国在就业上带来的压力。而发展中国家关注的是由于全球化以后,我还有多少我自己能守住的东西?

在全球化过程中,如果一个国家不能进入全球分工体系的话,那就要面临所谓的边缘化问题,也就是说被甩在全球分工体系之外。所以在全球化过程中,虽然大家都说是双羸,但谁赢得多,谁赢得少,这绝对是不同的。当然我们不能因为在起始阶段发达国家赢得多,就干脆拒绝。但我们也不能忽视这个问题,简单满足于现状。这就提出了在全球化中怎样来调整我们的位置并采取相应对策的问题。

在我们享受全球化利益的同时,也要看到在目前这样一个发展阶段,我们不得不承受全球化给我们带来的问题,这是现实。西方人的统计说,由于全球化,被遗弃的人数将超过获益的人数,这是1990年调查的结果。当然现在的情况可能有所改变。但是我认为,这样一种结论不是空穴来风,是有一定依据的。当然也不是说全球化就永远如此,可能在不同国家、不同阶段、不同领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文化全球化问题引起的争论也非常激烈。德国记者甚至说,麦当娜的歌喉在宣告世界灾难的到来。麦当娜是典型美国文化的东西,欧洲的青年一代如果都在麦当娜的文化影响下成长的话,实际上他们就在潜移默化地接受美国文化。当然现在美国更多是采用经济的形式来扩张其影响,比如麦当劳快餐,快餐是典型的美国生活方式,也是美国的文化。他们在向你宣传一种美国经营方式的同时,也在宣传美国文化、美国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其他如可口可乐等都是这样。当然文化产业就更明显了。中国每年进口的大片基本上都是美国的影片,这种状况还能持续多久?如果始终是由美国的影片来左右中国的电影市场,成为成长期中的中国青少年的主要影响力的话,这肯定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当然我们不是简单地说拒绝,这是封不住的,尤其在网络时代,你更封不住!现在不是封的问题,而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化时代应采取什么样的对策的问题。

图为APEC部长会议场景

全球化改变竞争规则

在分析全球化影响的时候,关于竞争规则是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不管你是走出去还是不走出去,都无法拒绝全球的竞争规则,除非你现在不入世。但不入世则意味着这个国家将被甩在全球经济大循环的外面,处于边缘状态,全球化的利益根本享受不到,从长远来看,这等于是被抛弃。过去一种说法叫开除球籍,就是这么回事。所以这肯定是不行的。

如果我们要采取措施的话,首先就得考虑全球化改变竞争规则这一问题。过去传统产业的竞争主要是靠成本竞争,到目前为止中国发生的价格大战都是在这个层面上进行的。中国在一定程度上讲还有这个空间,但到今年为止有几个产业已经没有这种空间了,如彩电行业的价格战不大可能再打下去了,已经到头了,这就逼着企业进行科技、经营上的竞争。

我这里讲的在全球化环境下的竞争规则,无论对产业和国家都是适用的。全球化的竞争规则打破了国门,利润和成本都在全球平均,一个国家不可能因为高关税来保住高成本和高利润,这种状况是不成立的。由于竞争规则的存在,大家都只能在经营上、科技上、资本运营上来竞争。这样才真正有可能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跨国公司是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

实际上全球化就是要有全球性的企业,而全球化的企业实际上就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早在19世纪就有了,但那时的跨国公司与现在理解的有所不同。现在之所以说人类进入了全球化时代,就是因为跨国公司已经成长为全球经济的主体。跨国公司控制的全球贸易、全球投资、全球技术转移的比例都已在6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90%左右,这就与19世纪初有着明显的区别。那个时候虽然也有跨国公司,但比例很小。而且现在几乎没有一个国家能与跨国公司无缘。

由于跨国公司成了全球化推动的主体,这就给我们提出了几个问题:一是中国要不要有自己的跨国公司?我们要参加全球化,要想在全球经济分工中占有一个更有利的位置,那就要有自己的跨国公司。如上所述,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源的全球配置,你没有自己的跨国公司,就不可能加入这种全球资源的配置过程。

全球化利益分配中的马太效应

谈到全球化利益分配,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全球化的利益是谁创造的?这个问题是分配的基础。接下来的问题是,谁来规定分配规则?如果你在全球化的生产链中处于一种比较低的地位,或处在劳动密集型、附加值比较低的环节,那么对不起,你在分配中能得到的注定只是一小块。这就是为什么有人说全球化的利益是一种马太效应。如果全球化中主要的利益不是你创造的,分配规则不是你来定的,你在全球化中的位置处于劣势,当然全球化的利益也就所得甚少。所以在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发达国家乘着全球化加速发展,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中虽然也得利,但其发展速度会相应慢得多,会出现越来越大的相对差距。这种相对差距可能会越来越大。这种结果应该受到高度关注。

人们现在谈得比较多的一个名词叫作重新洗牌。我认为在全球化过程和在新的高科技发展提供的机遇中,重新洗牌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但是这毕竟和打牌不一样。比如在这种重新洗牌过程中,有些牌是不洗的。如像美国、欧洲、日本这样的发达国家,他们的国力和科技发展积累的东西是不参加洗牌的。你再怎么重新洗牌,美国的积累仍然是存在的,他抓住和获取机会的能力总是大于发展中国家。所以我认为即使重新洗牌也是有限的洗牌。不能说机会完全不均等,有些机会还是均等的,但我们只能做到机会均等,而抓住机会的能力是不参加洗牌的。

这样一种国际经济新条件对于企业、国家产生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对国家来说,因为各种资源是很难转移的,它更多受到本国的资源、传统、制度的制约,这种东西是很难通过洗牌洗掉的。所以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更容易产生马太效应。但企业不一样。现在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资源,它照样可以在全球获得资源,获得资源的手段就是其经营方式,或者简单来说就取决于企业家。在90年代后期我们看到,一个企业增值可以按百倍来计算。高科技企业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实际上就是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的结果。不是利用这种机会的话是不可能做到这一步的。所以企业在全球化过程中的机会要远远大于国家,关键是企业是不是能认识并抓住这一机会。

经济全球化推动科技全球化

科技对于全球化既有贡献,也提出了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科技对全球化的正面影响已经提得比较多了,最典型的是发达国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员降低门槛,大门敞开,过去是怕你移民,现在是欢迎你去。因为他们知道这些专业人才对他们非常重要,这是一个典型现象。再有一个就是最近几年我们国家产生的一个新现象,即一些跨国公司纷纷在我国设立研究机构。跨国公司过去是只在发展中国家建生产基地,它的技术是转移过来但不转让给你,或者说他在你这儿生产,而技术的生产则是在本国。但从90年代后期起,跨国公司加紧向中国进行技术投资,把它的研发基地放到中国来本地化。竞争和科技发展是导致技术本地化的重要原因。它的产品主要是在中国生产,消费市场也是在中国,所以它的研发要加速、加快,而且要本地化,从本国再去开发已经来不及了,这是竞争力的要求。

其次,在中国搞研发可以利用中国大量的素质很好的廉价科技劳动力。如果中国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也不会来。当然这还仅是指科技人员的全球化流动。实际上发达国家都承认,技术转移最主要的载体是科技人员。我们过去把引进设备作为技术转移的主要方式,这在那时的发展阶段是不可避免的。近些年来我们意识到重要的是要引进软技术,即软件、专利、诀窍这类东西。但是现在来看,最好的手段实际上是引进人。当然引进并不是指一定要人入境,在当今这样一个互联网时代完全不必要。

战略联盟是科技全球化的体现

由于全球化的网络,使得科技对经济的渗透影响大大加快。据统计,全球的战略联盟里,研发类的战略联盟已经占到80%。实际上战略联盟也是科技全球化的一种体现方式。如果我们要加入全球化进程,那具体来说就是我们能不能进入这种战略联盟?要回答这个问题,就要先看一看,我们现在的研发机构有没有可能进入这种战略联盟。现在的问题是没有人不让你进去,他巴不得你能进,因为战略联盟对大家都是受益的,搞出的成果是大家分享,问题是我们有没有能力和资格进?而且我还要强调,加入这种研究开发的战略联盟对于高技术产业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在传统产业里,几乎没有什么有专利,而在高技术领域里几乎没什么是没有专利的,甚至一个高技术产品里堆积了几十几百个专利。这么多专利不可能一个企业都包下来。可能大部分专利是买来的,而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战略联盟开发出来的。这种专利不是哪家公司独有的,而是大家分享。这就意味着,在未来的高技术领域的市场里,你没有专利就等于你没有资格进入这个市场。要进入就得买人家的专利。而如果你参加了这种战略联盟,虽然份额小,但就有资格进入。如果你不参加,那就排除在外。过去的市场竞争,你只要成本低就可以竞争,而现在关键是问你有没有专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国家现在格外强调专利,强调自主产权问题的原因。

全球化水平取决于信息化

科技对全球化的有力支撑是信息化,实际上一个国家全球化的水平取决于信息化水平,而且全球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化推动的。中国目前信息化水平很低。据统计,中国现在的信息资源中的90%没有电子化,中国数据库的数量占全世界的12%,而数据库的内容仅占全球的2%。现在讲信息化,只讲人均电话机、计算机,而信息资源如果没有电子化,要那么多计算机又有什么用!所以在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应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解决中国的信息垄断问题。另外就是怎么把这种开放的资源通过信息化、电子化手段让全社会充分利用,当然由此带出的是收费问题。现在我们的电话、上网的费用水平都远远高于国际水平。所以加快信息化发展是中国加入世界分工体系,加入全球化的重要途径。

企业和全社会须增强全球化意识

各级政府要有全球化意识,企业也要有全球化竞争意识。中国企业中相当部分存在三大问题应引起高度关注。一是不想出去,以为国内有市场,出去又麻烦。甚至有这样的说法,认为在国内面临的就是国际竞争,这种说法是片面的。的确现在出现了在家门口与国外竞争的情况,但这与走出去与国际企业竞争是两回事。因为在国内可以得到很多机会、机制、人际关系,但到国外就会发现面临着要熟悉国际规则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两者竞争的差距极大。只有真正走出去,在国外竞争中取胜的企业才是真正具有竞争力的企业。只有能占领国外市场才能真正保得住国内市场,否则国内市场最终也是保不住的。

第二是不讲信誉。全球化规则本质上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中国的市场经济如果最终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这个市场是不稳固的。中国过去由于企业没有自主权,所以不要考虑信用问题,没有商业信用观念,这在全球化国际竞争中是非常危险的。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一轮解不开的三角债严重打击了企业的信用,有些企业甚至把借债不还视为是生财之道。而在国际竞争中,如果没有信用就没有资格和人交往合作。现在我们企业融资主要靠国内银行,国内银行还没有按照国际上的信用观念去做,将来国外金融机构到中国来或者企业出去,如果没有信用就根本不可能发展。现在我们比较多的是讲品牌,但真正支持品牌的不是其背后的技术,而是信用!消费者相信某一品牌,对其技术了解的往往并不多,而主要是根据其信用。

第三我们不少企业不懂规矩,对WTO、国际贸易对国际产品的标准知之甚少,而不懂规则是无法进行全球贸易的。以上三个问题都是急需解决的当务之急。

总之,中国对于全球化,一方面是如何适应,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现在已经不是参与不参与,而是已经被卷入其中了,而且会越来越深地卷入。你不进去,发达国家也会把你拖进去。中国应当思考的是如何提高自己在全球化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