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

寿马铁,1977年~1982年,河南医科大学;1983~1987年,河南省人民医院外科医生;1987~1998年,美国国家健康中心国家心脏血液学院访问学者;1998~至今,华盛顿医学中心血管研究中心外科主任。

全村上大学的第一人

我原籍河南郑州。一九七五年夏高中毕业,按当时的政策(编注:当时“文革”尚未结束,知识青年都要“上山下乡”,到农村插队落户),我本可以留城的,但为了我那被定性为“学术权威”的父亲在单位里的日子能过得好一点,我毅然报名,投身到了插队的行列,来到豫东的中牟县,就是三国时陈宫做县令捉放曹操的那个地方,在黄河岸边一个叫毛庄的村子度过了三十个月的“再教育”生活。

我在农村学会了各种农活,还先后做过民办教师、赤脚医生和其它各种不同的工作,那时城里下乡的人已很难把我和农民兄弟区别出来。

但环境变迁并没有改变我深藏在心底的一个愿望:一定要创造机会跨入大学之门,以完成父母对我的心愿。他们都是世代读书人。我梦想有朝一日,也能重回学堂。

文革结束,不久传来恢复高考的好消息,我那兴奋的心情难以用言语形容。我找出那些沾满尘土的课本,不管条件是否简陋,在灰暗的油灯下,使劲地啃了起来。尽管白天的劳动繁忙而沉重,我依然如饥似渴、夜以继日。临考前,父亲把他的手表和自行车交给我,说:“去吧,孩子!我们等你的好消息。”

此后的某一天,村长出现在我家门口,亲自把河南医科大学医疗系的录取通知书送到我家。他那感人肺腑的话令我至今难忘:“谢谢您这个未来的大学生。我们这个村建村以来,没有人中过秀才,没有人考上过大学。全村老小都以您为荣,为您祝福。感谢您两年来为我们做的一切。”

1982年大学毕业后,进入学院所属的教学医院工作,任胸心外科医师,并先后在国内数家刊物发表过十几篇论文。

在心脏病研究领域献身手

1987年,我应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心肺血液所心脏科邀请,到该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师从世界著名心脏病专家,前全美心脏病学会(AHA)主席、该科主任史进威E.艾布斯坦(Stephen Epstein)医学博士。我从博士后起,每3年晋升一级,最后升至资深研究员,在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工作了十二年。

1998年,我跟随并协助艾布斯坦博士在华盛顿医学中心建立心脏病研究所。该所由艾布斯坦博士出任所长,下属十几个研究室,由我出任外科实验室和血管再生研究室主任。十多年来,我从事缺血性心脏病研究,尤其在血管再生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现在,由我主导的硷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n Facfor,BFGF)和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alar Endothelial Grown Factor,VEGF)导致血管发生在心脏和缺血肢体的研究成果,已获美国国家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的认证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受到世界同领域科学家的称赞。同时,我在基因治疗研究心脏病方面,也取得了成绩。

此外,我还在美国、欧洲和中国大陆发表了近百篇学术论文,多次参加全美及全世界心脏病会议,提交数十篇大会论文,并多次大会发言向全世界各地的同仁展示我们的科研成果。并受聘到欧洲参与博士答辩、讲学,赴日本与同行进行交流。我还帮助艾布斯坦博士在美国国家医学院和华盛顿医学中心培养和训练了数十名博士后人员,并积极同大陆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合作,无偿提供技术咨询,并与多个大型生物企业进行技术合作,帮助他们建立制药、生物基因等工程。我的科研成果,曾经在《今日美国》(1993.1.25)(USA Today)的科技版(Scientific Section)和在97年《美国医学科学院院报》有过专门详细的报导。

以能为祖国现代化出力而自豪

除了学术方面的工作,我也十分热心公益事业,并积极参加美国华侨学界的活动,先后担任“全美中国大陆大专校友联合会”副会长、《全美希望中文学校》副理事长、“北美文化和教育交流中心”副总裁、“中国旅美科协”执行理事,“亚美生物医学交流协会”理事等众多的社会职务。现在为“北美洲中国学人国际交流中心”副主任。我通过这方面的活动,帮助中国政府引进技术、资金和人才。1999年,我获选中国国务院全球百名杰出海外学人,并应邀回国参加五十周年国庆大典。由于我对家乡所做的工作与贡献,2001年我被聘为河南省对外交流协会常务理事。

《人民日报》海外版和美国的华文报纸,以及中国中央电视台常对我在海外的工作进行报道并予以肯定的评价;我也为自己作为一个海外学人能为祖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而感到无比的高兴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