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图片_20190926091926

  据诺贝尔奖官网消息,William C.Campbell、Satoshi mura、屠呦呦(Youyou Tu)获得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据悉,屠呦呦是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中国人。
 
  屠呦呦,女,1930年12月30日生,药学家,中国中医研究院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青蒿素研究开发中心主任。1980年聘为硕士生导师,2001年聘为博士生导师。多年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突出贡献是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2011年9月,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世界级最高级大奖。
 
  2011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时,该奖对其本人进行了介绍。以下是《世界科学》对当时得奖介绍的翻译。(原文见2011年第10期。)
 
  2011年度拉斯克临床医学奖得主(按:毫无疑问,也是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生命,是迄今最强大的抗疟疾药物。以青蒿素为主的药物组合是目前治疗疟疾的标准治疗方案,世界卫生组织(WHO)将青蒿素及相关药物成份列入了“基本药物”目录之中。
 
  屠呦呦对疟疾防治的开创性工作始于文革时期,当时中国政府推出了一个针对疟疾的研究计划,该计划从1967年5月23日开始实施,被称为“523计划”。在毛泽东探索与完善中国传统医药学宝库的号召下,屠呦呦搜遍了古代典籍和民间偏方,寻找治疗疟疾的特效药物,并对收集到的2000种药方进行筛选和鉴别。1971年,她所在的研究团队从200种草药中提取了380种物质成份,然后对这些物质成份逐一进行评估,观察这些物质是否可以有效清除因小鼠感染的引起疟疾的寄生虫。
 
  研究发现,从青蒿中提取的一种萃取物可明显抑制寄生虫在小鼠体内的生长。为研究如何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屠呦呦再次在众多医学文献中寻找可能的答案——根据一些线索,她的团队试验了低温下的提取工艺,并在提取物中除去了对人体有害而对抗疟疾无效的酸性部分,对药物进行了完善。通过创新手段,提高了药物的效力并减轻了其副作用。作为1972年3月举行的523项目组会议的主要参与者,屠呦呦在会上报告称,这种中性植物提取物消灭了老鼠和猴子体内血液中引起疟疾的寄生虫。之后提取的一些纯粹的物质证明能够对疟疾患者进行有效的治疗。
 
  1979年年底,一份英文科学文献登载了青蒿素临床试验成功的论文,但鉴于中国当时的习惯做法,作者是匿名的。在1981年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屠呦呦公布的青蒿素及其化学衍生物奠定了今天挽救生命疟疾疗法的基础,引起了世界上的普遍关注。
 
  在目前,疟疾仍是超级杀手。蚊子传播寄生虫引起的疾病在2008年感染了2.47亿人,并造成近百万人死亡。自2006年以来,WHO推荐了一种将与治疗无关的化学成份结合以青蒿素为基础的药物用于治疗疟疾——很显然地是,屠呦呦的洞察力和远见卓识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特别在发展中国家,在对这种致命疾病的斗争中继续起着长期的防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