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安慰剂在治疗慢性疼痛和抑郁方面,疗效显著,现在已自成一门研究领域,未来或能用于减轻患者对某些药物的依赖。

迈克尔·沃德(Michael Wharrad),72岁,退休前是英国肯特郡的投资银行家,手里拿着一封信,他心里清楚那封信的内容。沃德9年前确诊帕金森病,现在,他在英国伦敦的国立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医院接受的药物试验就要满一年了。所试验的帕金森病治疗药物原本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

沃德每天服用一剂,但不知道服用的是药还是安慰剂。

在药物试验期间,沃德的病情持续好转,关节疼痛减轻,从椅子上站起来也轻松多了,还可在家附近走走。亲友都说他明显好转,帕金森病量表的评分也显著改善。

“我和我爱人都深信,我吃的是试验用药。” 沃德说。

只是试验终了时,他和一位研究人员会面——研究人员也不知他吃的是药还是安慰剂。他们打开那封揭晓答案的信封,看到的答案却是“安慰剂”。

沃德难以置信,他说:“我一时说不出话来。我确实一直觉得好多了。”

安慰剂是如何发挥疗效的?

图片2

安慰剂不仅对你的意识有效,对你的身体也有真实、具体的效果

安慰剂可能是糖丸、生理盐水注射液或是带有颜色的水。这种“惰性疗法”理应不会引起生理反应,却经常会有真实疗效,所以沃德的情况并不罕见。

事实上,越来越多的试验证实,安慰剂经常比试验药物更具疗效,安慰剂可能成为我们将来减少药物依赖的关键。

大脑让身体把伪治疗接受为真治疗,因而症状缓解,这就是所谓的“安慰剂效应”。医生几百年前就已知悉此现象,不过,神经科医生在最近50年的时间里才揭晓安慰剂发挥作用的分子机制与路径。

安慰剂效应至今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个谜,但科学家已确认,仅仅认为自己正在接受治疗,就会影响大脑中处理身体的感觉(如症状)的区域。他们还证实,接受纯安慰剂治疗,病情就可能出现显著的好转。

“我们观察接受安慰剂治疗的患者的大脑活动,发现大脑活动激增,神经放电活动发生变化。” 美国马里兰大学麻醉系教授、医生卢安娜·科洛卡(Luana Colloca)说。

研究人员还发现,在证明药物有效性的医学试验中,疗效打败安慰剂的药物有变少的趋势,换言之,安慰剂的疗效增强了。

丹麦2021年的一项荟萃分析表明,在大约180项药物试验中,超过一半的疗效可归功于安慰剂。

安慰剂现在已自成一门研究领域,专家认为,我们应该掌握让安慰剂发挥最大效用的方式,将其纳入各种慢性疾病的临床治疗中。

安慰剂什么时候灵什么时候不灵?

控制安慰剂效应的身体-大脑响应属于神经系统,因此,安慰剂对于神经系统疾病,如疼痛、肠易激综合征、抑郁症、帕金森病等,效果最好。但安慰剂无法去除病毒感染,无法降低胆固醇,不能缩小肿瘤,也不会缩短感冒的时间。

研究显示,让安慰剂有疗效的情况是:如果患者觉得某种药管用,那么这种药可能真的就管用。

《柳叶刀》(Lancet)一篇关于安慰剂研究的评论文章指出,一项试验中,给术后疼痛的患者注射吗啡,部分患者经由隐藏的泵秘密打入,另一部分的患者则由医师亲自告知打吗啡。结果,后一部分患者的疼痛减轻的幅度更大。

安慰剂也可能是“药理条件”的结果,即临床医师训练患者如何对安慰剂做出反应,方式是先对患者进行药物治疗。

学术期刊《疼痛》(Pain)2015年有篇综述文章指出,在众多研究中,先给患者几剂真正的止痛药,再换成安慰剂,他们的反应和对真正的止痛药一样——前提是这些人并不知道自己吃的啥。

科洛卡博士称,这么做能使安慰剂效应达到最强。“对被试者先进行积极治疗或介入治疗,之后的安慰剂效应会更强、更持久。”

科洛卡博士追踪各式各样的情况,利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 扫描,再加上其他客观的测量,观察到大脑中安慰剂的神经路径与真正的药物一模一样。

“大脑对安慰剂的响应,就像对药的记忆一样,启动的是大脑同一区域。”

这种特异性意味着,治疗忧郁症的安慰剂也能活化血清素,治疗疼痛的安慰剂则会在降低大脑疼痛中枢的活动同时,激活大脑内源性鸦片系统(即快乐中枢)。

总结来说,你的大脑被安慰剂骗了,因而产生了药物反应。

安慰剂和药物一样好?不,甚至更好!

微信图片_20230119214828

一些情况下,安慰剂与传统药物疗效一样,甚至更好

安慰剂的疗效非常显著,足以影响药物的试验方式。

为了证明一种药物有效,必须通过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组的测试,显示这种药物明显好于安慰剂。在这类型的试验中,研究人员和受试者都不知道,受试者服用的是药物还是安慰剂。

过去20年来,科学家与药企注意到,安慰剂对患者的助益如此之大,甚至超越某些药物。这并非药物的效果变差,而是心智驾驭身体的力量似乎在增强。

丹麦奥胡斯大学神经科学与心理学教授琳恩·瓦塞(Lene Vase)表示,虽然我们对这种增强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是对药厂而言却是个问题。“有些以前批准的药物,到了今天,效果并不会比安慰剂好。”

这种情形似乎在美国最为严重。

例如,2019年,生物制药公司 Intra-Cellular Therapies 只差一步就要取得重大进展。该公司开发的药物 Lumateperone 对双相情绪障碍症的疗效,在前期的试验中表现亮眼,公司的科学家期待最终取得圆满成功。

然而,在美国的试验中,服用药物与服用安慰剂的两组患者,病情都有显著改善。Intra-Cellular Therapies 发布的试验结果,此药物的疗效无法稳定地优于安慰剂,随后股价重挫22%。然而该药在其他国家的试验却显示该药具有明显疗效,美国后来还是批准它上市了。

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教授杰佛瑞·莫吉尔(Jeffrey Mogil)对此毫不意外。他的研究显示,安慰剂效应确实越来越强,在美国尤其明显。

为什么?莫吉尔猜想,由于美国的药物试验通常资金充沛,并在优质的临床机构进行,患者于是想当然地认为,药企既然花了大钱, 这药想必有效。

莫吉尔的合作者、神经学家亚历山大·塔特尔(Alexander Tuttle)则认为,广告也有影响。

美国是全球两个可以直接面向大众传播处方药广告的国家之一。看过患者因服用药物而重拾健康的广告的美国人,更容易相信自己服下试验的药品就能痊愈。

明知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安慰剂还有效吗?

微信图片_20230119214835

研究表明,明确标明的安慰剂与医生秘密开出的安慰剂有一样的疗效

哈佛大学安慰剂研究与治疗性接触项目(Program in Placebo Studies and Therapeutic Encounter) 的主持人泰德·卡普特查克(Ted Kaptchuk)数十年来耕耘这个研究领域。2010年,他研究了这样一个问题:患者明知自己服用的是安慰剂,安慰剂还有效吗?

卡普特查克说:“我所有的同事都提醒,你不能告诉一个人在服用安慰剂,还期望有疗效。”

卡普特查克的团队给一些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开了标注着“安慰剂”的“药”,结果,患者症状改善了60%,未接受任何治疗的对照组仅改善了35%。

这真是不可思议,但不少其他研究也见证了这种“明标安慰剂”(也称为“纯” 安慰剂) 的疗效。

也有些医师给患者开某种没有疗效的东西,比如维生素,来治疗患者的毛病,却不告知患者,让患者以为是药,但这却很可能会有疗效,即产生了安慰剂效应。

2018年有篇跨及13个国家的回顾性论文发现,15%至89%的医师说每月至少开一次安慰剂。受访的医师说,这么做有时是针对患者不是很具体的主诉,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病人一定得拿药的需求。

这种做法虽然有客观效果,但在道德上有问题,欺骗了患者。

现在发现,明确标示的安慰剂依然有疗效,以后医生可以大大方方给患者开安慰剂了。

另外,使用明确标示的安慰剂,还可望减少普通病症的用药量。

不过,卡普特查克和其他研究人员发现,若要明确标示的安慰剂起疗效,患者必须信任他们的医师。另外,就医的例行程序,包括去诊所、划价、拿药,一步都不能少,这样安慰剂才有疗效。

意大利都灵大学研究安慰剂的专家法法布里齐奥·贝内代蒂(Fabrizio Benedetti)同意这个观点,即医患关系“对治疗的结果影响重大”。他相信,这是我们能将安慰剂效应纳入实际治疗的最直接切入点。

显然,并非人人都能在知情的情况下还接受伪治疗。本文一开始提到的沃德就不相信,若自己事先知道真情,自己帕金森病的症状仍会改善。

但是,BMJ Open 2016年刊载的一篇美国研究显示,853位受访者中,有高达85%的人觉得可以接受医师在各种情况下使用明标安慰剂。

2017年,贝内代蒂、瓦塞、卡普特查克、科洛卡博士与其他26名研究人员齐聚荷兰小城莱顿,着手制定使用明确标示的安慰剂的专家建议,其中部分发表于学术期刊《心理治疗与身心医学》(Psychotherapy and Psychosomatic)上。本建议内容有:告知安慰剂效应、培养医患间亲切、信任和富有同理心的关系,还有训练医师正确与患者沟通的技能,以充分提高安慰剂的疗效。目标是让全球卫生机构将这些建议付诸实践。

卡普特查克:“我们的建议是,如果给予安慰剂是诚实、透明,且取得知情同意,那么它就是合法的治疗方法。在医学界,这是一场根本的转变。”

参与明标安慰剂研究的一些患者,生活品质已得到改善。57岁的特洛伊·麦克(Troy Mack)家住美国东部巴尔的摩,深受颞下颌关节紊乱病带来的脸部、颈部、下颚剧烈疼痛之苦20年之久。他参与了马里兰大学的研究人员,其中包括科洛卡博士,进行的一项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治疗试验,他被告知,按他的病史来看,安慰剂效应或许对症有效。

这个判断最后被证实无误。麦克在知情的情况下,服用安慰剂才过一周,大部分的下颚疼痛就都消失了,脸部感觉也放松了,打呵欠时关节也不再喀嗒作响。他的疼痛终于得到了缓解。

麦克说:“给我长期开这种处方,我接受。”

资料来源:

How the placebo effect could revolutionise modern medicin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