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深入理解大科普理念,推动建设科普事业新赛道?

“上海”说:科普是科技与各行各业之间的桥梁。推动科普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各环节,加强协同联动和资源共享,构建政府、社会、市场等协同推进的社会化科普发展格局。

2023年,5月20日,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邀请科学大家、科技传播实践者和理论学者、教育专家和产业领军人物等,在世界会客厅共同探讨“科普新生态,传播新效能”。

微信图片_20230521105757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骆大进作了题为“加强科普能力建设,谱写新时代上海科技传播实践篇章”的主题报告

主旨报告

樊春海院士:科普与科创两翼齐飞——来自交大的实践与思考   

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院长

微信图片_20230521105806

○ 人才培养是关键,上海交通大学正布局融合新闻传播学和STEAM(科学、技术、工程、艺术、数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加强科普专业人才培养

○ 大国重器确实是向青少年普及科学知识,传递爱国主义精神的非常重要的平台,如何在科普时用好这些设施是科学家应该重视的事情。 

——科学家得重视科普

○ 新科技、新技术是我们讲好科普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说跟医学相关、康复医疗相关的,包括用AI解释体育锻炼、传统武术的底层逻辑,能让民众更好地锻炼,更好地康复。这些事情同样是科普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更是一种利器。

——前沿科技助力人们更好生活

陈睿:让年轻人爱上科技 

 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

微信图片_20230521105810

○ 科技内容在B站上是非常受欢迎的,因为B站是中国年轻人聚集度最高的平台,而且B站用户的受教育程度很高。根据调研,中国大部分学生都是B站用户,尤其是大学生。中国985和211大学的学生使用B站的比例达到了82%,其中上海交大和复旦大学学生的比例超过了90%。 

——B站黏着一批年轻有“智”青年

○ 有2亿多用户在B站上观看科技内容,他们还非常关注新的科技热点,比如说人工智能。B站上AI相关的视频今年比去年同比增长86%。

——有“智”青年爱关注科技前沿和热点

○ 国内科技爱好者很多通过中文字幕看外国人做的科技内容,相信未来会有很多外国人通过英文字幕看B站上中国人做的科技视频。

——期待未来科技内容成为B站吸引世界关注的“窗口”

马里奇奥·托内特Science for Life and Life for Science   

Maurizoi Tonetti: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教授、上海市第九人民医院口腔种植研究中心主任

微信图片_20230521105814

○ 我们希望促进跨学科工作的不断发展,这是科学交流的一个重要方面,让不同领域的科学家交流,有助打破科学割据,促进科学发展。

——科普有助消弭不同学科间的隔阂

○ 当我们跨领域沟通时,会遇到很多阻碍交流的“噪音”。我们需要有权威引导,我们需要可信的信息来源。

——科普价值发挥的前提是讲科学

○ 上海无疑是世界上机器人手术中心之一,实现了很多促使人们生活更健康的创新。例如,通过机器人手术,帮助老年人实现再次咀嚼,这是他们保持健康的基础。

——科技使人类生活更健康

嘉宾对谈

——青少年科创教育那些事

微信图片_20230521105817

陈凯先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 科普深刻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我们确实要将科技创新和社会公众的科学普及更好地结合起来。科技工作者、科学家本人在这当中应该发挥重要的作用。

○ 一方面作为公益的活动,科技工作者应该积极地投入和参与;另一方面,需要通过市场力量将科技前沿知识、科学精神向社会做更多的传播和普及。在这是两个方面,科学家可以做更多的工作。

李晔,上海师范大学副校长、教授

○ 要将中小学生的教育从“解题”走向“解决问题”。就目前而言,中小学的科学教育处于萌芽阶段。现在如果要进一步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可能首先需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育队伍、科学教育的骨干教师。

○ 不仅需要科学家给青少年科普,更需要科学家把前沿科技带给这些科学教育者,他们是科学教育工作的“母鸡”,是科普教育的放大器。

○ 面向未来的STEAM教育,需要用类似“全栈工程师”的认识重新塑造科学教育人才培养。

周彬,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第二中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

○ 要让孩子走出学科、走进科学,带领他们走进科研。我们学校也有中学生的实验室,我们也经常到大学实验室中走进科研。走出学科、走进科学;走近科研、走向科创,这是华师大二附中做科技教育所走的几步路。

○ 我们一位学生很想研究一个社科项目:在一个团队里,是做贡献的人最后受益,还是占便宜的人最后受益?他发现这个项目很难研究,于是他就用了一个生物中的菌群,有的菌群能够将多糖转变为单糖,有的不能转换,他的研究发现还是可以转变成单糖的菌群占优势。这个项目将社科和科学有机结合起来,也是用自然科学的方式解决社科问题。

○ 从科学教育来讲,我们更期待的不仅仅是科普,而是科学教育,我们需要有这样理念的科学家走进学校,引导孩子学习、探索和钻研,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孩子。

宋娴,上海科技馆上海科学传播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

○ 青少年的科技创新项目,面非常广,又很专精,一般的中小学老师很难胜任。科普场馆在挖掘个体潜力,提供个性化、情境化学习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正好可以起到这样一个伴随性支持的作用。通过项目化的学习,让更多像陈院士这样的顶尖科学家参与到我们的科创项目当中。另外一方面场馆也可以利用自己的研发的优势,将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转化成科创教育项目。

○ 在场馆当中的科技传播不仅仅只是知识的增长,还是一种精神的成长,这种成长会让他主动地构建和科学之间的关系,甚至对科学家和科研人员产生一种身份认同,进而影响他职业的选择和未来的发展。

○ 在场馆中,我们不仅要求科学老师会上课,还在沟通、创意、设计还有包括跨领域思考方面有要求,这样给学校教师的培养提出了一定的难度。

嘉宾对谈

——科普产业那些事

微信图片_20230521105824

陈凯先院士、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 科学家不但要获得科学成果,实现科学突破。同时需要让社会更加理解、更加支持科学发展,并能够享受科学带来的福祉。

○ 过去我们理解科学传播、科学普及是一种公益活动。这个概念并不错,但是不完整。现在除了把它作为一种公益活动外,我们需要挖掘市场力量,使得科学传播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 每个科技工作者都有自己专攻的领域,但对别的领域可能会比较陌生,认识比较肤浅。不同领域的科学家进行交流,其实也需要科普,这个领域的科学家传播他的科学,另一个领域的科学家就学到了新知识。科学发展是告诉我们,学科交叉容易触发新的火花,促进很多新的科学成就诞生

○ 科学成果需要造福社会,需要被市场主体所认识、所了解,科普能促进科学与市场主体的结合,促进成果转化转移,这也是科普非常重要的价值

○ 对科学家来讲,也可以让很多年轻人了解你这个领域,对你这个领域产生兴趣,培养了这个领域中科学家的“后备军”,是非常重要的。

嵇晓华,果壳创始人兼CEO

○ 在过去,科技是个小众话题,可是今天当我们在上海任何一个咖啡馆、酒吧里听到旁边有人在聊量子力学、人工智能都不会觉得奇怪,这就是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结果,是科学从小众走向大众的变化。

未来科普的重点在于前沿科技,大家看到今天上海市科学公民素养已经到了26%以上。过去20年互联网发展里,更多被流量驱动的科普,更多是普通公众感兴趣的生活科普,前沿科普并没有获得特别好的发展,它们在互联网平台上往往得不到特别好的推广。

当前沿科技越来越爆炸性发展,在这些领域的政府决策都会存在理解的门槛。我建议要加大对于前沿科技的科普化投入,不能只靠公益,也要挖掘市场,让公众更好地理解离我们越来越近但可能越来越难理解的前沿科技。

米磊,“硬科技”理念提出者、中科创星创始合伙人

○ 科普难点在于公益性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到科普过程中来,尤其是真正让一线科学家把最前沿的技术进展和突破进行传播,同时,让他们能用通俗的语言讲出来,这是非常重要的方向。

○ 面向前沿科技的科普,像量子计算、可控核聚变如何向全社会全民的科普?科普不仅面向孩子,还面向社会中各行各业工作的人。当下从政府,到产业,到投资人的科普,都需要获得提升。

▼ 魏然,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 欢迎大家走进埃依斯。我们是上海本土企业,应该让每个上海人都知道上海航天离外滩只有24公里。我们有相应的航天展馆和航天产品,希望大家来参观,营造大家学航天的环境和氛围。

○ 期待埃依斯走出去。我们希望我们很多的航空产品,包括卫星和火箭产品,能到各个地方临展,让航天触手可及。

作为2023年上海科技节的重磅节目,在第二届上海科技传播大会开幕式上,科学技术部副秘书长贺德方、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尚玉英致辞。本次大会包含主旨大会、科普融合发展大会、科普作品创制大会和长三角科技传播院(所)长研讨会。本文整理自“主旨大会”——科普新生态,传播新效能。

-本文根据嘉宾发言现场整理-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