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1.   古人新发现。2024年7月3日,兰州大学的张东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陈发虎等联合团队在《自然》杂志刊发的新研究揭示,丹尼索瓦人在青藏高原的洞穴中居住了数万年,屠宰各种动物以获取食物、皮毛和用于制作工具的材料。这一发现对于丹人吃什么,以及他们如何在青藏高原那种极其恶劣的条件下生存很长时间提供了解释。

2.   菌群新用途。科学家发现了自闭症患者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的可作为通用标准的肠道微生物差异。这为开发成本低廉且简单的自闭症测试提供了基础。这一进展刊载在《自然》子刊,或将助力该疾病更早期诊断。

3.   贬损与进化。为了适应异性挑剔,男性要么通过展示吸引人的特征来让自己尽可能吸引住目标,要么贬低其他男性使自己成为最佳选择。在贬低同性竞争者方面,女性与男性有何不同?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女性在同性竞争中鲜为人知的一面。

Nature:曾在青藏高原上的丹尼索瓦人爱吃啥?

位于青藏高原的白石崖溶洞

1

位于青藏高原的白石崖溶洞

我们对丹尼索瓦人了解太少了。我们不知道丹人长什么样,因为尚无任何与能“完整”沾边的头骨标本。(当然,科学家根据DNA做出了一些猜测。)我们只知道他们生活于现亚洲地区的某些地方,但不确定全部活动范围;我们估计丹人的灭绝时间可能是在5万~2万年前,但不清楚灭绝原因……不过现在我们对这个已灭绝近亲的生存和生活有了更深入了解。根据最近刊载于《自然》杂志的研究,丹人在青藏高原的洞穴中居住了数万年,屠宰各种动物以获取食物、皮毛和用于制作工具的材料。甘肃夏河的白石崖溶洞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海拔3280米,洞穴长度超过1公里。1980年,一位佛教僧侣在溶洞内发现一块人类下颌骨,上面还留有很大的后槽牙。2019年,对这块下颌骨(又称夏河下颌骨)的蛋白质分析显示,它大约有16万年历史,几乎可以肯定属于丹尼索瓦人。丹人的化石太少了,夏河下颌骨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最完整的丹人化石。后续研究也记录下同一地点来自丹人的DNA沉积。

新论文的作者是一支国际联合考古学团队,由兰州大学的张东菊、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陈发虎、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弗里多·韦尔克(Frido Welker)等人领导。他们发掘出一根古人类肋骨化石,通过蛋白质分析确定它属于丹尼索瓦人。根据发现肋骨的土壤深度和土壤层,团队将其年代定为4.8万至3.2万年前——当时智人遍布欧亚大陆。这个结果也与此前DNA分析揭示的智人、丹人发生混血的时间线吻合。

而与许多过往研究不同的是,张东菊等人深入探索遗址土壤层蕴藏的其他化石遗迹后发现有数以千计来自古代动物的骨骼和牙齿化石,其中许多都显示出被人类加工的迹象:小切口、凹痕以及重复的缺口为我们讲述了古人类刮擦、剥皮与屠宰动物尸体以获取肉、骨髓和兽皮的故事。科学家还发现了由动物骨头制成以及由马齿制成的工具。

论文作者指出:现有证据表明,占据白石崖溶洞并有效利用所有可利用动物资源的就是丹尼索瓦人,而非其他古人类群体。专家团队分析了发掘于9个地层单元的2500多块骨头碎片,这些化石的年代在19万年前到3万年前。通过分析胶原蛋白的微量氨基酸序列,他们确定了其中约2000个小样本的来源,包括早已灭绝的披毛犀、狼、狐狸、野兔、鹰、马、牦牛、鹿、瞪羚、雪豹、鼬和斑鬣狗,其中最高频出现的物种是岩羊(Pseudois nayaur),一种至今仍常见于喜马拉雅高山地区的山羊。

在所有收集到的动物遗骨中,超过19%的骨骼显示出被丹尼索瓦人加工的痕迹,约20%~40%的绵羊和山羊化石样本带有人为损坏痕迹。相比之下,仅不到1%的化石有被啮齿动物或食肉动物破坏的痕迹。这表明丹人曾于洞穴内生活很长时间,也会将大多数动物尸体带回家。

张东菊表示,新发现的多样化物种一定程度上解答了丹人为何选择居住在白石崖溶洞,以及他们如何在那里生存了这么久的问题。

显然,该地区为古人类提供了稳定而多样的动物供其食用和利用,即使经历了两个不同的冰河时代。根据该研究结果,我们也有理由假设丹人大约在16.7万年前到4万年前,甚至可能是22.4万多年前到3.2万年前,生活在白石崖溶洞里。

2

发掘于白石崖溶洞内的斑鬣狗脊椎骨化石上留有被人类牙齿啃食的痕迹

另一方面,我们也产生了新的疑问:白石崖溶洞区域在如此长时间里都相当宜居,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导致那里不再宜居?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又是什么导致该遗址的丹尼索瓦人化石如此稀少?

资料来源:

Scientists Uncovered New Clues About The Diets of Our Most Mysterious Ancient Human Cousins

《自然-微生物学》:通过粑粑或能更早诊断自闭症

3

最近,科学家发现了自闭症患者与普通人之间存在的可作为通用标准的肠道微生物差异。这为开发成本低廉且简单的自闭症测试提供了基础。未来医生或许可以通过常规粪便样本测试,以简洁高效的程序及早诊断病情。新研究刊载于《自然-微生物学》(Nature Microbiology)杂志。论文作者表示:自闭症的确诊通常需要三到四年时间,大多数患病儿童在六岁时被确诊。我们的微生物组生物标志物检测组合对四岁以下儿童有很高检测效率,这或将助力早期诊断。近几十年来,自闭症发病率大幅上升,主要原因是人们对自闭症的认知不断提高,诊断标准也不断扩大。在许多西方国家,大约每100人中就有1人患有自闭症。

针对双胞胎的研究表明,60%~90%的自闭症由遗传因素引起;不过其他因素也可导致自闭症,例如父母生育年龄较大、分娩并发症以及怀孕期间接触空气污染或某些杀虫剂。

科学家早就知道,自闭症病人消化系统的微生物种类较少,但学界始终在争论:这一情况是由自闭症引发的,还是导致自闭症的原因?

为深入探究上述谜题,新论文的作者团队分析了1627名1岁至13岁儿童的粪便样本。其中一部分儿童患有自闭症。团队检查样本,观察其中存在哪些细菌,还对病毒、真菌以及古生菌等微生物进行了同样的检查。

论文描述了自闭症儿童和非自闭症儿童之间显著的肠道微生物差异:前者体内总共有51种细菌、18种病毒、14种古生菌、7种真菌和12种代谢途径发生了改变。借助机器学习,科学家能根据消化系统的31种微生物和生物功能,以高达82%的准确率识别自闭症儿童。

研究还揭示了其他变化:自闭症儿童体内涉及能量和神经发育的各种代谢途径显然受到了干扰。论文作者指出:“遗传因素在自闭症中发挥重要作用;微生物组则也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反应、神经递质产生和代谢途径而推动疾病发生。这并不一定是因果关联,但表明了微生物组可能影响自闭症谱系症状的严重程度或表现。”如果研究人员的想法正确,即微生物组的紊乱确可影响自闭症严重程度,那我们就可能通过个性化干预,利用饮食或益生菌在患者体内建立更加多样化、健康的微生物组。

资料来源:

Autism could be diagnosed with stool sample, scientists say

胸大的女人招嫉恨是真的!

微信图片_20240714083931

男人和女人的性行为成本差异极大。理论上,男性一生可与数千名女性繁衍后代,女性产下孩子的数量则再多也多不过吉尼斯世界纪录上那平庸的数字,还要承受漫长而危险的怀孕期。因此,女性天生就是挑剔的择偶者。

为了适应异性挑剔,男性通常用两种策略:一种是通过展示吸引人的特征来让自己尽可能吸引住目标;另一种策略是贬低其他男性,使自己成为最佳选择。

在贬低同性竞争者方面,女性与男性有何不同?一项新研究揭示了女性在同性竞争中鲜为人知的一个方面。

美国得克萨斯农工国际大学的心理学家于《性别》(Sexes)杂志报道称,女性更有可能对胸部较大的其他女性发表攻击性贬损言论。

研究人员重点关注乳房形态,尤其是乳房大小和挺翘程度——这是影响男性择偶选择的重要因素。团队招募了来自得克萨斯农工国际大学的114名平均年龄24岁的异性恋女性(以西班牙裔为主),向她们展示12张描绘乳房大小和下垂程度的照片。

这些照片经过标准化处理,仅显示下颈部至上躯干的区域,以乳房大小和下垂度作为变量。乳房尺寸从A罩杯递增至D罩杯;下垂程度分为无、低、高三档。

参与者评估了自己对中女性做出言语和间接攻击的可能性。言语攻击包括大喊大叫或辱骂等行为,间接攻击则包括嚼舌根或传闲话。此外,参与者还完成了同性竞争量表(Intrasexual Competition Scale),旨在衡量她们与同性竞争的总体倾向。

结果显示,D罩杯女性最有可能成为同性贬损的目标,其次是C罩杯的女性。A罩杯和 B 罩杯女性不则太可能面对竞争行为。但乳房下垂程度对这些行为没有显著影响。

研究作者写道:“以口头和间接攻击开展贬损竞争者的策略非常有效,因为它们旨在最大限度地伤害对手,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自己遭遇报复的风险。此外,贬损会对受害者产生例如名誉方面的长期影响,甚至可能妨碍生育机会;实施贬损行为的个体若本身就极富魅力,很可能因此受益。”

有趣的是,研究团队还发现参与者的总体竞争倾向与她们采取贬损行动的可能性之间并无显著相关性。换言之,某些同性竞争行为可能更多由对手的身体特征引发,而与行为人自身的倾向关联不大。此外,乳房下垂也非影响此类竞争行为的因素。

作者写道:“分析结果强调,胸部越大越能激发女性之间的竞争,从而引发贬损行为。”

上述发现与进化理论一致,即与生育价值相关的身体特征会促进择偶竞争。胸部较大女性可能被视为对男性更有吸引力的目标,在竞争中是更大威胁的存在。而这样的看法引发同性旨在降低竞争对手的吸引力和社会地位竞争行为。

资料来源:

Women are more likely to make derogatory comments about rivals with larger breasts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