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1日,瑞士和美国(双重国籍)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埃德蒙 · 费希尔(Edmond Henri "Eddy" Fischer)以及美国生物化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埃德温 · 克雷布斯(Edwin Gerhard Krebs)率先联袂破译并阐述了可逆蛋白质磷酸化(RPP)调控机制。1955—1958年,二人通过进一步深入研究陆续发现了蛋白质激酶、蛋白质磷酸酶及其相关特性,凭借这些杰出成就赢得199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蛋白质激酶、蛋白质磷酸酶的突变或过量分泌会诱发癌症和其他疾病,二人的研究成果给困扰人类的一些疾病的根本性起因提供了重要线索,为推动生命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作出重大贡献。可逆蛋白质磷酸化调控机制的发现是分子生物学发展史上继1953年4月25日发现DNA分子双螺旋结构之后的又一个里程碑事件。谨以此文纪念可逆蛋白质磷酸化调控机制发现70周年暨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埃德蒙 · 费希尔先生诞辰105周年。

费希尔家族与上海的深厚渊源

1920年4月6日,埃德蒙 · 费希尔出生于上海市毕勋路(今徐汇区汾阳路)30号斐恒医院。费希尔家从事律师行业,颇为殷实。4天后英文新闻报《字林星期周刊》(The North-China Herald)第111版发布了埃德蒙的出生喜讯。1958年上海音乐学院从徐汇区漕河泾薛家宅27号搬迁至汾阳路20号,埃德蒙的出生地划归上海音乐学院,后被辟为艺术家公寓。埃德蒙幼时家住环龙路69号(今黄浦区南昌路65号)的一幢洋房,奥地利裔父亲奥斯卡(Oscar Fischer,犹太人)持意大利护照,瑞士裔母亲蕾妮(Renée Fischer,née Tapernoux,非犹太人)持法国护照。埃德蒙是家中幼子,上有两个胞兄:长兄拉乌尔(Raoul Fischer),瑞士联邦理工学院(ETH,爱因斯坦的本科母校)工程学专业毕业,机械工程师;次兄乔治(Georges Gaston Fischer),牛津大学法律学专业毕业,执业律师。姓氏 “Fischer”亦拼作“Fisher”,源出古英语“fiscere”,意即“捕鱼”或“渔夫”。

15.1

1926年夏,上海兆丰公园(今中山公园)日本园内的全家福

蕾妮出生于法国维埃纳省,其父塔培努(E. Tapernoux)是瑞士日内瓦湖畔东岸小镇沃韦人,早年移居法国,曾任巴黎《曙光报》(又译为《震旦报》)新闻记者。1894—1906年,法国发生了臭名昭著的德雷福斯事件,“知识分子”一词在该事件的争辩中才广为人知。德雷福斯案败诉后,塔培努不得不远走他乡,携妻子约瑟芬(Josephine Tapernoux)和女儿蕾妮经法属印度支那(大致包括今越南、老挝和柬埔寨三国)河内辗转落脚于上海。当时许多外国淘金者涌入中国上海,在这里开始他们的东方冒险之旅。奥斯卡生长于奥地利,获得维也纳高等商学院毕业文凭后,1910年也来到上海寻求职业发展机会,很快就在进出口贸易中站稳脚跟。奥斯卡和蕾妮在上海相识、相知、相恋并于1912年左右喜结良缘(准确结婚时间不可考,可能为1911年、1912年、1913年中的一年)。不久后奥斯卡回奥地利深造,1917年获维也纳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后重返上海发展,他精通6种语言,专攻国际法,系民国时期上海滩赫赫有名的大律师,曾任穆安素大律师公馆大班(合伙人)兼执业律师。奥斯卡最终因肺结核病逝于宏恩医院(今华东医院),年仅57岁。长子拉乌尔时居上海,奥斯卡被安葬于1898年辟建的静安寺路公墓(俗称“外国坟山”),1953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出资将该公墓改建成静安公园,1955年10月3日正式对外开放。改建过程中,奥斯卡墓作为无主坟墓被毁弃。

埃德蒙 · 费希尔简略生平

为了生意受益和生活便利起见,奥斯卡 · 费希尔持有意大利护照,故埃德蒙 · 费希尔一出生便获得了意大利国籍。1939年5月,法西斯独裁者意大利墨索里尼和德国希特勒正式结盟,愤怒的埃德蒙 · 费希尔稍后在意大利驻日内瓦领事馆门前的台阶上公开焚烧自己的意大利护照,主动放弃意大利国籍以表示对法西斯政府的抗议。1947年成为瑞士公民。1958年12月15日,他在华盛顿州西雅图入籍美国并保留瑞士国籍。

15.2

埃德蒙·费希尔教授

(一)埃德蒙 · 费希尔的主要求学经历。1909—1910年,埃德蒙的外祖父塔培努任上海法语版《中国差报》(Le Courrier de Chine)主笔,1911年参与创建的上海法国小学(1927年升格为法国公学)后成为三兄弟的启蒙学校。1927年三兄弟离开上海,乘坐横贯西伯利亚的国际列车被父母送回日内瓦念书。埃德蒙入读日内瓦湖畔的大型寄宿制私立学校——夏太尼莱国际学校,此地毗邻其母故乡沃韦。埃德蒙因长期与父母天各一方而在其幼时的记忆中蒙上了些许阴影。1935年,他进入男校公立日内瓦高级中学(今卡尔文高级中学)就读,1939年高中毕业后被日内瓦音乐学院录取,在约翰尼 · 奥伯特(Johnny Aubert)的指导下修习钢琴,一度梦想成为职业音乐指挥家,此后音乐在其一生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年幼时就崇拜法国微生物学家和细菌学家路易斯 · 巴斯德(Louis Pasteur),受少时科学梦想和兴趣偏好的驱使,秉承“科学更重要”的信念,他决定放弃职业音乐家的梦想而成为微生物学家。细菌学教授费尔南德 · 乔达特(Fernand Chodat)以微生物学领域当时在瑞士职业前途狭窄为由劝说他改学化学,于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他便转入日内瓦大学理学院化学系,前两年主修无机化学,后两年主修有机化学,同时还辅修生物学,1943年获该大学化学和生物学理学双学士学位,1944年获该大学化学工程师文凭(一种职业资格证书),1947年以论文《猪胰腺α-淀粉酶的纯化和分离》获该大学有机化学兼生物化学理学博士学位,博导是化学系系主任、瑞士有机化学家库尔特 · 迈耶(Kurt Hans Meyer,1884—1952)教授。埃德蒙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从事过猪胰腺淀粉酶的提纯研究,成功地结晶出猪胰腺α-淀粉酶。

(二)埃德蒙 · 费希尔的主要工作履历。1946—1947年任日内瓦大学有机化学实验室助理,1948—1950年任职于瑞士国家基金会,1950—1953年任洛克菲勒基金会博士后研究员,其间作为私俸讲师在日内瓦大学讲授过生物化学酶学课程。受瑞士博士后奖学金资助,1953年1月30日至2月5日,埃德蒙携妻子和长子乘坐法国“法兰西岛号”海轮从勒阿弗尔到达纽约,全家移民美国,初任加州理工学院生物学部研究助理,在美国生物化学家亨利 · 博苏克(Henry Borsook)实验室从事血红蛋白合成工作。受华盛顿大学(西雅图)生物化学系创始主任(任期:1950—1975年)汉斯 · 诺赖特(Hans Neurath)教授之邀,同年随即加盟该大学,先后任生物化学系助理教授、副教授(1956年晋升)和教授(1961年晋升),1990年荣休。1998年起任哈佛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和医学中心伯特和库格丽 · 瓦利客座讲席教授。

(三)埃德蒙 · 费希尔的两段婚姻。1948年与瑞士人奈丽(Nelly Marie Fische,née Gagnaux)在日内瓦结婚,育两子:长子弗朗索瓦(Francois Louis "Frank" Fischer),1951年生于日内瓦;次子亨利(Henri Pierre Fischer),1954年生于西雅图。1967—1973年,后来的世界首富、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 · 盖茨(Bill Gates)在西雅图私立湖滨中学念7—12年级,亨利和比尔 · 盖茨曾是同班同学,后者当时常去亨利家找他下国际象棋。埃德蒙的原配奈丽英年早逝,1963年10月,他与来自加州尤里卡市的贝弗莉(Beverley Fischer,née Bullock)在西雅图再婚,未育。贝弗莉与前夫所生独女保拉(Paula Dandliker Tubbs,生于1949年)跟随母亲和继父共同生活。埃德蒙有3个孙子(Léandre/Leo,Ian,Edmond/Eddie)和1个孙女(élyse,生于1994年,2021年9月获剑桥大学结构生物学哲学博士学位)。

埃德蒙 · 费希尔掌握法语、英语、德语和汉语(包括上海话)等多种语言,他才华横溢,学识渊博,性格开朗,平易近人,多才多艺,睿智幽默。埃德蒙酷爱音乐,特别喜爱演奏钢琴,偏爱贝多芬和莫扎特的作品。他喜欢滑雪、攀岩、登山和观看高水平足球赛事,喜爱天文学,对历史和美术亦怀有浓厚兴趣,热爱绘画,常在自己的画作署上母亲的娘家姓“Tapemoux”。60岁时,他购买了一架私人飞机并考得飞行员驾照,一直飞行到80岁时才收手。

15.3

2021年7月31日,埃德蒙·费希尔在孙子利奥(Leo)夫妇(左四和右二)的婚礼上弹奏钢琴

埃德蒙 · 费希尔晚年因听力衰退而耳背,借助助听器才能与人交流。2021年8月27日,因年事已高、心力衰竭,埃德蒙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寓所安详离世,享年101岁。

——————

本文作者朱安远是自由撰稿人,高级工程师(已荣休),诺奖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