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1

  今年2月8日上午,随着美国众议院科技委员会主席巴特·戈登(Bart Gordon)的一声槌响,国会对政府关于全球变暖报告的听证会就此开始。但当撰写这份报告的其中7位科学家在听证会上饶有兴趣的论及他们的新发现之时,其他作者则认为这些发现已经过时了。
 
  问题的关键在于气候学发展迅速,其节奏远非一份沉闷的报告可以跟得上。每隔6年科学家才撰写一份书面报告在听证会上宣读,这或许是迎合政客们的需要(这种缓慢的节奏有助于他们作出决策)。早有科学家意识到这个问题:“我们中的一些人确信快速修正、即时更新是一个好方法,特别是在科学瞬息万变的时代。”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的琳达·米尔斯(Linda Mearns)说。她也是这份报告的主要作者之一。
 
  更新的内容可以从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或世界气候研究计划等其他组织或机构处获得。
 
  但对有些科学家来说,即时修正报告内容或许比较困难。毕竟统一不同报告的内容并非易事。“每6年写一次还算好。如果需时时更新数据,这额外的压力会让我手忙脚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物理流体力学实验室(GFDL)研究员罗纳尔多·斯托弗(Ronald Stouffer)打趣道,他参与了IPCC4个主要科学报告的撰写。
 
  虽然有批评说,听证会上的内容是令人生厌的政客背后捣鬼的结果,但拟写出一份严密的报告其工作量的确十分巨大。报告草案超过了1600页,由近600位科学家参与撰写和一个由大约600名审核者组成的编审委员会负责审核。整个报告需经两级审查,并要求各章节作者对自己所作的评价负责。
 
  GFDL另一位研究员、IPCC成员基思·迪克逊(Keith Dixon)指出,前段时间,众多科学家在巴黎编写出一份21页的全球气候变暖的报告摘要,但是各国政府对报告的评价将决定外界是否会接受这份专为政策制定者所写的摘要。如果各国拒绝接受报告结论,该摘要仍会得以出版。最坏一种情况是,IPCC将改变报告的受众,直接在标题中写上“决策者专用”几个大字。
 
  撰写关于气候变化报告的过程是个既耗时又耗力的苦差事。例如,GFDL的科学家在整整一年里花上大量时间用超级计算机对报告中的气候模型进行运算。但迪克逊表示,这种付出是值得的。IPCC的工作人员都是志愿服务的,这种方式使他们付出了代价:许多研究项目被延迟,期刊论文也得不到及时发表。
 
  对此,部分研究人员建议对主要报告进行某种即时修正,并认为研究结果的滞后出版可能会导致全球变暖的影响被高估。例如2006年科学家曾得出的格陵兰冰帽的消融速度,但实际速度却不止如此。理论上冰帽消融会持续1000年直至最终消失,造成全球海平面上升大约23英尺。但如消融速度持续加速,对本世纪海平面上升的预测数据就需要被修订得高一些,这是考虑变化的必然结果。
 
  仍有一些科学家警告,胡乱修订只会适得其反。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的一名研究员表示,长达3年的撰写、审核并最终得出结论是使IPCC的科学报告成为“黄金标准”的原因。另外,其他一些人则指出,频繁更新会造成撰写报告成为一种“静观其变”的过程。美国皮尤全球气候变化中心的政策分析负责人维克·阿罗约(Vicki Arroyo)说:“通过报告,至少你对最近的全球变暖有所了解,这会是一种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