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为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畅想插上了翅膀,而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许,同样也指引着科技的进步方向。上海,作为一个正大步迈向创新型城市的国际大都市,在城市自身经济和人口快速发展的同时,面临着如何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命题。这一命题的破解需要有我们对科技发展的预判,更需要有我们自己对未来城市发展图景的描绘。
围绕上海在2030年左右的发展情景和科技创新趋势,本刊对三位来自经济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进行了访谈。结合自身的专业研究,三位专家分别从经济发展引领、社会问题导向和技术进步推动的角度,与我们分析和分享了他们对上海创新驱动未来的见解。
芮明杰:技术变革将带来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芮明杰,经济学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系主任
从根本上而言,如今人类生产和生活都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上的。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化石能源过度使用的负面问题逐步显露出来,比如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等。在这些问题的压力之下,发达国家及我国已经逐步投入或关注再生能源的发展,一旦技术成熟稳定必将给现今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
低碳与数据技术将改变人们出行方式
新能源的话题必定会联系到如今的新能源交通工具,将来的汽车究竟是自带电源、可充电的,还是纯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或者还将有更高效、更绿色的技术路径,目前来看还不十分清楚,都在研发与探索中,但国际的主要发展方向都是用更清洁、可再生的能源来驱动。交通工具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未来城市人们的出行目的与方式。
人们出行的目的主要可以归纳为两类:工作和交往(休闲娱乐)。这其中以交往(休闲娱乐)为目的的出行是难以避免的。但在互联网技术、远程办公系统、大数据处理等等科学技术的支持下,大大减少目前以工作(学习)为目的的出行还是可以实现的。从现在来看,上海已经有一些互联网的、家庭办公的创业公司出现。将来的工作体系和工作方式会发生变化,如果工作出行减少50%,那么汽车尾气污染会大幅下降。这种工作方式的变化可能比使用新能源汽车降低污染的全面变革来得要快。
大规模非标准化生产将引发消费变革
人们消费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将来个性化定制消费的需求会越来越大。只有根据需要提供产品,才能提高人们的幸福度。以前由于人们收入不够、技术不够,消费需求通过标准化产品来满足,但这只能照顾到消费者的有限需求,消费者需求的满足是被动的。从现在上海的高级衣服定制店越来越多可以看到,人们的个性化定制消费需求正在兴起。
未来消费若从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变为大规模定制式生产,将是划时代的进步。从技术上来说,大规模非标准化生产的技术难度高,互联网技术和大数据的发展正为其技术实现提供可能。大规模非标准化生产首先要服务消费者,做到精准营销、精准生产。每个人的需求信息不一样,成千上万人的数据是海量的,需要运用技术手段处理每个人的偏好、需求。这样的制造方式已经出现,比如,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正在创新流水线生产,以满足客户的定制生产需求。
迎接消费变革的时代就不能把眼光总放在重化工业上。过去产业的发展思路过于本本化,按霍夫曼定理发展重化工业来追求产值、GDP,不擅于细致地推动产业的进步、产品的升级和创新。消费者需求引领技术发展,技术发展也会引领消费者需求,但技术成功一定要与消费者的需求合拍。随着上海人均GDP的快速增长,消费结构正在变化,消费者已不满足于现有消费产品。上海有必要重拾轻工业,在个性化定制消费的时代树立起上海的大品牌。
互联网发展将带来“反城市化”趋势
城市因人口集聚而产生的规模效应能为城市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人们到城市工作生活,但也因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带来了“城市病”。随着科技的发展,将来城市会呈现出反城市化的特征,即从集聚集中式的发展向分布分散式的发展,使城市居住集聚地的概念发生变化。
“反城市化”的基础来源于科技的发展,工作、生活、居住都将得益于科技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发展使居家工作成为了可能。现在快速的分销系统、物流系统使得居民的购物出行也没有了必要,可大幅减少出行。加上家用3D打印使得DIY制作、分散制造的条件将得以具备。这些都展示出了反城市化的征兆。
同样,现在的生产组织方式是集中生产、全球分销,来来回回运输费用很高、能耗很高。未来生产组织方式的趋势将会是个性化分散生产、就地销售。生产组织方式的改变可降低能耗。反过来,生产可以和生活互为一体,导致生活方式的改变。
反城市化的发展趋势对上海基础条件的发展和建设提出了要求。未来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最关键的是互联网基础与信息处理,在未来5年内,上海相应的支撑基础应该基本成型,包括网速的全面提升,城市网络的覆盖,网络安全性和稳定性等等,并且还应在人们生产和生活需求的技术上进一步发展诸如物联网、远程操作系统等等技术。
上海的郊区县在交通、工作、生活上与中心城区存在反差,上海中长期发展的眼光要瞄准郊区县,使郊区县更有发展。如果能够在未来的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如互联网基础与信息处理、交通方式等方面获得大的突破,人们的出行方式、工作方式发生改变后,郊区县与中心城区的反差将逐渐减小、消失。
上海正面临着市区产业布局的结构性升级调控。科技的发展,将为上海向郊区扩展提供良好的条件,郊区县未来会有大的发展。上海郊区县的发展也将为上海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使整个上海的发展更好。
受访专家感言
上海要勇立潮头,接受挑战
中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统计分析(注:芮教授近期课题)数据显示,高技术产业的产出规模,上海排名居全国第三,产业规模在千亿量级,而排名第一的广东和第二的江苏都在万亿级别,已经有差距。如果从高技术产业的产出效益来看,上海排在了全国的尾端。高技术产业产出比重在上海的工业产出中超过了60%,但效益不佳,这已经足够反应出上海目前的产业结构状况与技术效率的现状。
上海的发展要看能否在智慧城市、绿色环保城市上下决心。这两方面做好了,人才、技术、资金必然集聚,就有机会全球领先。例如上海能否在互联网基础与信息技术方面成为全国最好?上海能否在教育、知识管理、知识创新、在开放式创新上成为国内外领先?上海能否在绿色、环保、节能上拿出具体性达标指标,比如说采取鼓励建筑用太阳能等方式,到2030年利用太阳能达到10%。
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对上海发展的一种挑战。新一轮工业革命已经产生,上海乃至我国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前沿还有一定的距离,要摆脱在技术上永远跟随的状态就需要找准目标、自主创新,进行大幅度的结构调整。
陈 宪:技术应用将更贴近人们的幸福生活
陈宪,经济学家,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经济学院执行院长
未来各方面更好的生活一定是朝着更安全、更便利的方向发展,给人们带来更多的幸福感。更安全,包括环境、食品等方面的安全。更便利,包括公共服务及交通方面的便利,比如地面公共交通与地铁的接驳的便利。更多的幸福感体现在有比较好的收入预期,货币比较稳定,价格比较稳定,收入的增长在抵消价格增长之外有实际的增长,保障服务供给充足,住房得到改善等等。
自动化与智能化技术将人们从生产中解放出来
未来的生产线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由大规模的自动化生产线和各种形式的机器人完成简单或较为复杂的生产。人类继续从体力劳动上获得解放,甚至从脑力劳动中也获得解放。人当然要做创造财富的事,更多地将从事知识密集型的、高级的劳动。
服务化和智能化是个大趋势。未来15年,上海会朝着“后服务业社会”的方向发展。这种新的社会形态已经出现在西方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体验经济”(需求角度的描述)、英国的“创意经济”(供给角度的描述)等。现在,体验产业、创意产业已开始出现。
娱乐休闲越来越重要。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人们的休闲时间会越来越多,比如现在法国的一周工作时间在30多个小时。到2030年,上海也可能是一周工作4天、休息3天。因此,与创造体验有关的产业,能给人带来休闲服务,其比重将不断上升,例如动漫、娱乐、多媒体等都将发生很大变化。
2012年上海服务业比重超过了60%,按照每年1%-1.5%的增长测算,到2030年上海服务业占GDP的比重肯定要超过70%。按照国际的经验,上海这样的城市到时候服务业中的60%会是生产者服务业,40%是消费者服务业。当然,从更长的时间看,消费者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可能会更高。生产者服务业反映上海的城市功能,为更多周边地区服务。如金融、物流、研发、中介等服务将成为上海的主导。
技术将是提升人们生活品质的有力手段
人到了一定的收入水平会更关心健康,所以,健康服务将来也是一种重要的消费者服务业。与医疗服务有所不同,健康服务更多类似于体检、养生,其以后在上海消费服务中的占比肯定会更高。未来的上海与香港不同的地方在于上海还是会保留相当部分的制造业。当然,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划分事实上已经落后了,但现在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所以还是这么划分。
上海在2030年前会面临贫富分化加剧的问题。大都市由于其特定的产业结构,非常容易拉大贫富差距。因为大都市的产业往往都是很高端的,而高端产业就会造成高收入人群。比如香港从事金融和房地产的收入都比较高,较之其他行业收入就会有很大的距离。这在纽约等大都市都已有体现。上海未来的发展会遇到像纽约和香港这样大都市的共同问题,收入分配差距太大会是一个很大挑战。
上海需要使第二代、新生代的农民工在上海感受到尽可能平等的对待,使他们有更好的发展。现在国内有收入固化和阶层固化的问题,这是社会面临的挑战。对上海而言,一方面需要升级产业,使城市的产业能级与上海的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另一方面也需要关注大都市发展中的贫富差距等社会问题。
技术将改变人的生活习惯
我国这30多年的增长得益于发达国家的技术扩散。现在很多新技术,比如新能源技术,一旦准备使用、进入了市场,大家就都可以得到技术溢出带来的好处。这仍然是未来的一个大的趋势。当然,我国需要研发自主的、领先的技术。
未来上海除了将技术应用到生产中,更是应迅速地将技术应用到生活中去,比如节能、节水的技术马上可以产生资源节约的效用。很多年前到一位日本教授的家中访问时,发现他家抽水马桶的翻盖其实是一个小水池,使用的水是先供人洗手然后再进入抽水马桶的水箱。像这样看上去简单的技术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受此启发,上海其实可以通过技术来使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节水、更加节约资源能源。人的习惯的改变一个是可以通过价格,由价格产生的激励来改变。另外一个途径是技术,技术通过使人的生活更便利来改变人的习惯。在我国人均占有资源的现有水平下,要减少浪费、降低资源环境的负担。将技术与想要实现的目标进行对接,除了在生产中,更要在生活中进行应用。
受访专家感言
有为政府,有限责任
市场在创新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也要更好地发挥作用,按照服务型政府的要求更多地提供公共服务,不要去直接干预企业的经济活动。上海的各级政府要通过保护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等,使得市场的运行更加有规则、有秩序,成为实行德治、善治的政府。
上海相比国内其他地方,政府比较讲规矩,但是上海的政府管得比较多。未来要更多发挥社会自治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大包大揽。现在上海的老百姓相比国内其他地方会比较多地依赖政府,从长远来看这并不太好。政府应该负有限的责任,做该做的事。
到2030年,上海还是会提供比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更便利的生活。虽然不敢说非常有信心,但应该说还是有一定信心,在2030年乃至之后的一段时期,上海仍然是中国一个很有吸引力的城市。
褚君浩:上海应成为科学技术中心
褚君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未来社会将会按照人的需求发展,朝着人们想象中的景象靠近。例如封神榜、西游记等古代神话中对千里眼、顺风耳等的想象,以及欧美日本等国科幻影视作品中的奥特曼、WALL?E等等,都是人们从自己的需求出发进行的描绘,是人们的一种追求。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早已技术上实现了千里眼、顺风耳。奥特曼、WALL?E等的幻想也具有了一定的技术基础,例如传感器技术、外骨骼技术等等。
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是城市发展两大趋势
到2030年,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应该具有智能化、个体化和分布式的特点。城市生活的衣食住行各方面的智能化程度更高,例如房间会根据进入人的偏好进行室内温度的自动调节、烟味的自动过滤驱除,身体健康的异常会以可视信号自动提示,道路交通自动提示路况等等。
能源和信息的分散收集、个体处理、分布式利用是智能化、个体化、分布式的一个核心体现。
信息技术随着其不断发展将进一步发挥潜力,信息的获取、存储、判断方面的功能将进一步放大,与制造、能源和医疗领域将进一步结合。比如信息与制造结合的3D打印技术及机器人,信息与医疗结合的数字医疗,信息与能源结合的能源互联路由、能源网络、计量设备等。信息技术发展的重点包括了大数据的获取和归类、海量存储、低能耗的存储、更灵敏的传感技术等等。
能源的分布式利用需要解决能源在互联网中瞬时功率不足的问题。构建起彼此相关的网络,就需要有能源互联路由器、互相利用的计量设备、智能调控设备等等,才能使得能源的分布式利用得以实现。同样需要关注能源的多途径分散收集,利用方方面面的发电可能,如电梯下降也可发电等等,来拓展能源互联网的产业化机会。
对上海而言,未来的发展主要是两个方向:智慧城市和低碳城市。
智慧城市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随着互联网技术、传感技术、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城市将进一步朝着智能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反映在智慧的交通、智慧的医疗、智慧的公用设施系统、智慧的家政服务、智慧的能源等等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更便捷、更高效、更美好的生活。低碳、绿色、可持续是目前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何减少环境污染、如何减少碳排放量、如何让生活环境更优美,这些是未来5-10年应该努力解决的问题。
上海将脱颖而出成为科学技术中心
继“四个中心”的建成之后,上海在2030年应成为科学技术的中心。现在世界上产品的情况可以大致总结为美国出最新的、欧洲出最好的、国内出最多的。上海的定位应当是出国内最新最好的技术和产品,而不是追求数量的多少。到2030年,最先进的技术、最高水平的产品、最新的设计都应出在上海,至少有一部分出在上海。
对应上述目标,上海将来发展的重点将会是科技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文化产业。先进制造业将会使最好的产品、最高水平的产品出在上海。目前科研实验室中70-80%的仪器设备是进口的,希望到2030年70-80%的仪器设备是上海制造的。上海的科技服务业可以将发展的重点放在技术含量较高,能够充分发挥上海技术能力优势的研发、设计和中介方面。现代文化产业就将会使文化演出的精品在上海聚集和发散,最精彩的、最高水平的演出要在上海上演。
上海科技发展要顺势而为,一心一意
尽管现在上海很多政策比不上其他地区的优惠,但是上海的吸引力还是很大,这源于上海原来的基础,包括科研水平和环境等等。按照现在的发展势头,只要没有经济发展的大事件、没有国际上的重大事件,上海有80%的可能性到2030年能起到引领全球发展的作用。
可能外部的局部冲突等事件对上海的发展会有一些影响,但不会太大。比如可能的东海局部冲突波及到上海,有些工作会受到一些影响,会延缓一些发展,但只是把发展的过程拉长,发展的趋势仍然不变。关键是对科技发展的重视、对人才的重视不能变,不能有倒退。最怕出不好的政策让科技人才受到打击,使人心涣散了。只要对内不发生倒退,外部的冲突影响也会更激励科研人员为国奉献。
到2030年如果海峡两岸能实现统一,那上海与台湾更加紧密的互补合作将使上海更加有可能引领全球。台湾在科技的精细化管理和发展上有特点,高技术产业的发展更有经验,与上海会有一定的互补性。譬如上海的基础研究可能更好,台湾在产业的西方管理理念实践更有经验,届时会有更多的台湾企业来上海一起办企业、兴产业,对经济的繁荣起到促进作用。台湾到时候会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的合作,上海则可运用台湾的科技与产业力量一起发展经济,更多台湾的人员来上海工作,高校中有更多的台湾教授,台湾的研究所、公司也更方便来上海,对上海的发展会更有利。
受访专家感言
以创新思维开展产业前瞻性研究
上海应该围绕所预见到的科技发展重点领域,制定相关规划并给出操作层面的行动计划,还要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加强支撑产业发展的、前沿的、应用性的研发力量,集结多方人才、平台和项目来共同解决关键性的共性技术,更要具备攻破重点问题的胆略去促进产业的发展。由政府层面组织力量专业地进行产业前瞻性、风险性的研究,开放相关的公共研发资源,多方位地提供企业关心的市场信息。
上海未来的发展需要重视创新思维的价值,引领创新思维。要想方设法使上海科研和产业机构挤入国际机构去制定标准、协议,参与产业发展的顶层设计。产业行业需要有相应的研究所,来引领行业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组织企业一起走到国际前沿。上海要有意识地发展不同行业产业的有代表的共性技术研究所,并与中科院系统研究所形成互补。
责任编辑 李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