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块结构”和“大陆漂移”说被苏联正统的地球物理学家目为异端邪说已经好几年了——情况是这样,这种正统观念的树立,不是由于苏共党的教条;而是苏联科学院院士、公认的创建苏联地球物理学的为首者贝洛索夫的个人观点。不能再让苏联地球物理学家像李森科时代的苏联生物学家那样,隔绝于国际科学团体之外了,于是他们就发明了诸知“洋底运动”之类的改头换面的术语,以便在这些幌子下,能够讨论自己所排斥掉的概念了。
在苏联科学院内部,这种策略的运用是严加控制的。但任凭怎么控制,总有一些情况要被报刊所提及。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承认地壳运动使贝加尔湖 - 阿穆尔河(BAM)铁路干线完工后比原设计延长了五十厘米。
但是目前苏联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官员在记者招待会上究竟就大陆漂移问题透露了多少信息量呢?——虽则没有提及任何争执,但这位官员画了一幅世界大洋洋底陆界的新地图,并对塔斯社记者解释道:“陆界是海洋中心部分地壳最薄弱的地方,那里有海洋的中央隆起部分通过”,而且这些隆起部分“恰好处于形成陆界的那些区域之内。”
官员还说,关于洋底陆界的厚度与结构,“对解决许多理论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我们地球形成过程的了解,尤关重要。
〔刘元希译自Nature,1980年8月14日286卷〕
人造手臂
据日本东京大学一教授说,日本政府和某些大学正在联合研制,用一种悦耳的嗡嗡声告诉一只由微电子计算机控制、马达驱动的实验性人造手臂如何工作。
该手臂上共有三只微型组件,分别装在肩胛、肘、手腕处。上肢动作分成一系列基本形式,数据就储存在该系统的存贮器里。手臂共有12种自由度,通过装在各个活动部分的12只微型马达控制,使人造手臂几乎可以像健康人的手臂那样同样地动作。在该装置中有将近50种不同的发音指令。一般的动作如像“用汤匙吃”,就可以通过发出一个简单的元音字母来控制。
〔高春芳译自Machine Design,1980年5月8日〕
板块在冲撞
非洲大陆朝对欧亚大陆的缓慢移动可能是引起十月十日阿尔及利亚El Asnam 7.3级大地震的原因。这次地震几乎毁掉了该城的80%,使20,000名左右的居民死亡。
El Asnam大致上位于地壳的两个板块的边缘。因为该区地震学特性的不佳,1954年,该地区在世界地震监测网建立之前也发生过6.7级的地震,导致了1,200人的死亡。而且在非洲与美国和美国与欧亚大陆之间的地磁反常的计算方面和横过中部大西洋的海脊都简要地说明了非洲大陆 - 欧亚大陆的边界正在接近。
这一可怖事件,有一个正面的后果:它将会令人吃惊地使人增加对这一地区的地质学知识。地震监测站现在可以在五公里之内定出震中的位置,并随着所望的缩减余震段(在主震发生的三小时后为6.2级)决定运动的性质。这可望是一个冲断层,而不是非洲向上拱过欧亚板块的走向滑断——Atlas山脉本身就是这种结果的一部分。
阿尔及利亚当局可能重复集中1954年的缺点,而只是在本星期批评了未对建筑物进行足够的保护。这一地区的建筑只要求耐静态负载为10%的超劲度。伦敦帝国大学研究该区建筑的土木工程师F. K. Farma博士说“它们需要50%的超劲度才能抵抗这次地震。”
〔希译自Nature,10月16日〕
太阳和沙能固定氮
在阳光影响下,沙漠中的沙能在大气中的氮转化为氨的过程中起催化作用。这是美国圣迭戈加利福尼亚大学的格哈特·施劳泽博士最近在佐治亚州萨凡钠举行的一次美国化学协会的会议上讲的。他研究的结果是,一英亩沙漠每年能生产氨1~10公斤。全世界这样的沙漠有68亿英亩,每年生产氨750万吨到7500万吨。这个新发现使我们对大气中氨的来源以及它为什么保持相对稳定等问题的认识作出重要的修正。过去,我们认为是人造氨和微生物固定氮在这方面起主要作用。现在看来是沙漠在起主要作用。
施劳泽博士相信,这种光化反应对于火星和其它行星上氨的生成是很重要的。并预言,有朝一日,这种光化反应将在沙漠地区发展成大型的固定的工业。他发现百分之一的天然沙中含有丰富的铁和二氧化钛,这一因素可以解释60%到80%的氮的固定的活动。现在,在实验场中使用类似的铁和二氧化钛的混合物做催化剂,进行同样的光化反应,一个太阳电池已能使一英亩沙漠每年生产氨50~100公斤。不过,这样的产量对于实际需要来说是太低了。将来的制法可能是,使用多层催化剂,加上温暖的潮气,用反射镜集中阳光,来进行这种反应,生成的氨则就地被磷酸吸收为磷酸铵肥料。
〔王行斌译自New Scientist,1979第1141期〕
用下巴操纵的坐车
最近在美国有一种能让残废者行动的电动坐车,已处于使用阶段。坐车的舵和制动器一边保持坐车的完全平衡,一边进行速度控制,全部操纵是甩下巴对操纵管加压力进行的,下巴首先加最初压力,使坐车慢慢前进,如果再加力,坐车就倒退。用下巴将控制器部分向左右移动,车子就按移动的方向运动。当下巴一抬起,坐车就慢慢地停下来。坐车的工作电源是24V,尺寸是长1.07米,宽0.64米,高1.07米。
〔文超译自电子杂志(日),1978年第4号〕
通过卫星发射心电图
美国卫生部最近成功地从在某偏僻山区的特殊急救车里通过卫星用无线电把患者的心电图传送到远离山区的州立紧急医疗中心,从而使患者得到良好的治疗。
被利用于这个实验的卫星是大西洋上空的“ATS-7”,心电图的传送距离实际上达到8万公里。
由于这个卫星通信网络的试验成功,被收容在山区深处急救车上的心脏病患者就可以在州立医疗中心的权威指导下妥善进行紧急措施。因此它的意义是极大的。
〔文超译自电子杂志(日),1978年第5号〕
温度决定性别的甲鱼
大多数动物的性别都由体内性染色体所决定。在一些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中,却找不到性染色体,它们的性别控制机制至今未曾充分明瞭。但在早期研究中发现:孵化温度对孵化后的性别变化具有一定影响,1978年美国学者选择了五种甲鱼,详细观察了温度对性别的影响。对这些甲鱼的蛋,他们采取恒温(25°)、有控制的温度变化(20°~30°C或23°~33°C)以及野外天然条件等三种温度条件进行孵化,对孵出的甲鱼,通过检查其生殖腺和借助显微镜观察体内有关结构,确定其性别,结果发现:有一种甲鱼在25°C下孵出的210只甲鱼全部是雄性,未发现雌性;而在30°C下孵出的211只甲鱼,与上相反全部为雌性,未发现雄性;另外在两种有控制的变温条件下,温度较低时(20~30°)得到全是雄性,而在较高温度下(23-33°)下,孵出的65只甲鱼全是雌性;对另外三种甲鱼,试验结果与上述相似,它们在较低温度下孵出的都是雄性,较高温度下得到的都是雌性,虽然,其间也看到少许性别不明的,但在实验室条件下,总的趋势是温度低偏向雄,温度高偏向雌,显示出温度对性别具有控制作用。
在野外条件试验中,将甲鱼蛋埋在阴凉的沙滩洞穴中或埋入经常受到阳光直射的场所。前者温度很少为30°C而后者温度常超过30°C,甚至高达37°C,结果在8个阴凉洞穴中孵出的甲鱼极大部分是雄性,在6个阳光直射洞穴中孵出的极大部分为雌性(其中少许性别不明或早期死亡),这与实验室观察完全一致。
由于甲鱼生长较慢,需4~10年才成熟,一般孵化后3个月甚至2~7岁后,还不能确定性别,故温度究竟以怎样的机制控制性别,现在尚未了解,但这是颇有意义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
〔唐树人译自Science,1979年206:1186〕
闪电奇观
1880年6月20日黄昏,在克拉伦斯(Clarens)发生了一起奇怪的电现象。当时,几块阴沉的雷雨云遮住了天空,云中电光闪耀,似乎即将暴雨倾盆而下。突然响起了一声可怕的雷鸣,就在这一瞬间,墓地旁一棵周长1米粗的美丽樱桃树被闪电击中。一些正在葡萄园里劳动的人看细一束电流体正在追逐樱桃树旁的一个小女孩有30步之远,逐渐地把她包在一片火中。葡萄园的工人惊慌地从现场逃走,在墓地中樱桃树250步远的6个人被发光的云团包围,他们感到脸上就像受到细砾石扑打一样,触摸时电火花从他们的指端跳过。同时,一束火焰从天而降,当这束电流体在墓地中拱顶的铁栏杆上跳跃时可清楚地听到响声,然而令人最惊奇的是,不论是小女孩、葡萄园工人、还是墓地中的人都没有毒现出被电击伤,只不过是感到关节中有种不愉快的感觉,就像被使劲拧了一样。樱桃树的树干却完全被闪电击碎。
〔席宗翰译自Nature,1980年28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