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825日至30日,在黑龙江省省会哈尔滨举行了全国首届苏联自然科学哲学学术讨论会。现摘发若干论文,以飨读者。——编者

一、关于科学技术革命的名称

怎样称呼这场变革,这本身就反映了苏联学术界对它的不同认识。大体上有四种不同的主张:

1. 广义的“科学技术革命”说。凯德洛夫认为,科学技术革命的内涵是广义的,包括工业乃至整个产业在内,把两个词合二而一:‘科学 - 技术’革命作为自然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中发生的现代革命的特点,绝对不是咬文嚼字,这两个词的结合反映了当代在科学、技术和生产发展中实现的那一革命过程的本质,《人 - 科学 - 技术》—书中指出:“过去自然科学和技术上的变革往往只是时间上同时发生、现在这二者则汇合成为一个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科学成了为技术和生产发展开辟道路的主导因素,科技革命包括生产变革在内。

2. 单纯的“科学技术革命”说。伊利切夫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并不包含产业革命的因素。十八世纪末至十九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是与资本主义初期的社会经济关系变革相联系的、当代的科技进步并没有引起同样的社会变革。“第二次工业革命”是资产阶级学者鼓吹“无痛苦地过渡到‘新’的更高的社会制度”的骗局。

3. 工业革命说,有的苏联学者认为,科学技术革命是工业革命的先导,它将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工业革命。现在在全世界范围内,不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都正在发生新的工业革命即第二次工业革命。

4. 技术革命说。也有人认为,当前发生的变革实质上是新的技术革命。亚皮亚戈夫说:正是技术在提高生产的经济效率和取得不断增多的经济成果方面起决定性的作用。技术革命已步入机器代替人的脑力劳动的阶段。

二、关于科学技术革命的实质

对于科学技术革命从本质上说是生产力的变革,大体上并无异议。但涉及这一变革的具体内容时,强调的侧面却不尽相同。

《人 - 科学 - 技术》—书特别强调人的要素,认为科技革命的本质在于人在生产体系中的地位发生根本变化。《发达社会主义》—书则强调科技革命是生产力物的要素的变化,“创建崭新的劳动资料和机器,以及在生产过程中普遍采用自动化的工艺流程是生产力革命的主要因素。”伊利切夫认为,科学技术革命是综合过程,上述看法都仅包含“一部分真理”。他说:“科学技术革命的到来标志着现代生产的技术基础一切因素的革命化”。

试析“科学技术革命”的概念

沈铭贤

“科学技术革命”是苏联学者提出,并在苏联、东欧广泛流行的重要概念。

一、这个概念的合理性

苏联学者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的新趋势,并对社会生产和生活产生深刻影响,用原有的科学革命或技术革命概念已不能概括这一新特点,因而提出科学技术革命的新概念(英国著名学者贝尔纳也有类似观点)。

具代表性著作《人 - 科学 - 技术》,(副题为《对科学技术革命的马克思主义分析的尝试》)科学技术革命可以定义为科学和技术及其相互联系和社会功能的根本变革,它导致社会生产力的结构和进程多方面的更新;也可以定义为在科学起领先作用下实现的社会生产力的根本变革。科学技术革命的六大特征,即:1. 在科学领先发展下科学革命和技术结合,它为技术的进一步更新开辟了道路;2. 科学变为直接的生产力,由此生产正在实现“科学化”;3. 基本生产过程在自动化系统中有机结合;4. 生产工艺基础的质变,直接生产过程为物化了的知识所代替;5. 新的工人队伍的形成;6. 生产由粗放向集约过渡,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

苏联学者研究了当代科学、技术和生产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指明了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发明创造应用周期缩短、科学技术化、技术科学化以及生产科学化等重要现象,提出了科学的领先作用、科学作为直接生产力、科学 - 技术 ~ 生产系统以及科学 - 技术 - 生产 - 社会 - 人类体系等论点,并批判了反科学主义和技术恐惧病、唯科学主义和技术统治论等思潮,应该说,这个概念是有价值的。

首先,它揭示了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汇合为一的时代特点及其机理,是概念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其次,它阐发了马克思关于科学变为直接生产力的重要论点,突出了科学在现时代巨大的领先作用和对社会的全面渗透。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它把科学技术作为一个系统,在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生产、社会的广阔背景中探索科学发展的规律和特点,确实,现代科学不仅是知识体系,而且是社会事业;不仅是精神力量,而且是物质力量、不用系统的观点,就不可能理解现代科学技术。

二、这个概念的局限性

苏联学者对科学技术革命的研究,也暴露出一些明显的缺陷和片面性,主要有:

1. 夸大苏联的作用。科学技术革命与社会制度的关系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苏联学者却宣传一种似是而非的论点,似乎科学技术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只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才能实现,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他们通常用“科学技术进步”一词,而不用“科学技术革命”,甚至说:“不仅在苏联,而且在全世界,十月革命都是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首要原因。”

2. 对产业变革重视和研究不够、尽管苏联学者把科学技术革命定义为生产力的根本变革,但并没有真正深入到产业变革中去。他们强调科学的领先作用是有意义的,但科学技术革命归根到底要体现在生产上,反映在经济生活中;同时,产业的革命变革又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多数学者不承认科学技术革命也是产业革命,甚至认为现在提出产业革命是反马克思主义的。

3. 与此相适应,苏联学者比较强调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物理学革命是科学技术革命的自然科学基础,而多少有点儿忽视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电脑等新兴科学技术的作用。应该指出,面对新技术革命的严峻挑战,苏联学者已不能不重视产业变革的研究和对策。

《自然科学 - 技术科学 - 社会科学》系统

鲍振元

弗罗洛夫通讯院士认为,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统一和相互作用是世界科学发展的总趋势。苏联学术界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 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原因。多数学者认为科学技术革命已使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汇:合成一个统一的体系;但在科学统一性始因方面有不同的看法,凯德洛夫认为:“所谓科技革命指的是:自然科学中的革命变革同技术中的革命变革融汇成一个既涉及自然科学又涉及技术科学的统一革命历史过程。这一过程的根源并不在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内部,而在整个现代社会的发展中,首先是在它的经济之中。”与此相反,阿西英夫和图尔松诺夫认为科学的统一“一方面依赖于对科学自身进化的内在规律性的认识,另一方面则依赖于对制约其发展的全部社会生产、文化的关系和中介的认识。”

2. 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基础。凯德洛夫认为“科学知识由自然科学向技术科学进而向社会科学过渡,它的内容中的主观因素随之递增,这一原则是三类科学相互联系的基础。”自然科学的内容中“主观成分应等于零”在技术科学中,除了客观成分外,还有纯主观的成分:“这就是人在实践中按照自己的需要利用已知的自然规律的目的。”在社会科学中,“主观戚分是社会科学全部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观成分不断增加是否会违反科学的客观性呢?他认为“客观成分决不因此而受到损害,相反,而是获得了新的意义,当历史的主体——人类成为研究的客体时,则更是这样。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主客观对立统一的辩证法,而且主体始终起积极的作用。”

3. 关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在系统中各自的地位和作用。在系统中各自的作用正在加强。自然科学是社会科学的发展动因 · 切皮科夫说:“当前社会科学从禽然科学中获得了自身发展的强大动因。在自然科学中关于客观性和规律性概念的形成先于社会科学。”社会科学是系统形成的基础。凯德洛夫说:“如果没有社会科学的大力协助,只靠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不能搞清楚,究竟是什么东西引起并促进科技革命的。”乌尔苏尔认为/刺激科学整体化趋势的社会过程与科学的‘输入’和‘输出’联系在一起,即科学‘接受’社会需求,并‘返还’变为满足社会需求的成果。技术科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统一的纽带。表现在如下几方面:第一,主体(人)的思维通过技术科学作用于自然科学。例如电子计算机技术,它模仿人的思维为自然科学研究开辟了广阔的渠道,而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通过技术科学而得到充分发挥,自然科学的社会生产力功能只有通过科学才能实现;第二,技术科学本身是物质工具、科学知识和生产技能的结合。技术科学以科学知识与自然科学相衔接,以生产技能与社会科学相衔接。戈特等人指出:“所谓技术科学,就其实质(活动的对象、逻辑方法论特征以及社会职能)而论,可以说是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一环。技术科学在统一整体的科学范围内所占比重及其意义与日俱增”。

苏联科学方法论研究概况

申振钰

在苏联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中,科学方法论研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特别是70年代以来,苏联科学界和哲学界都更加注意科学方法论的研究。这主要表现在:

1、有一支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联盟的研究队伍。五十年代、70年代和80年代三届全苏自然科学哲学问题大会,都有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家和自然科学工作者参加。1982年第三届大会,有七十多名苏联科学院、各加盟共和国科学院及专业科学院院士和通讯院士以及二百五十多名各学科的博士参加。在会议的四本论文集中关于方法论论文集《辩证法——现代自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有近一半是自然科学家和科学工作者写的。在苏联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综合学术委员会所组织的科学方法讨论班中,不少自然科学家作学术报告和参加讨论。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方法论讨论会”经常在新西伯利亚科学中心的各个研究所中进行,参加讨论的人不少是来自该科学研究中心的苏联科学院院士、通讯院士和博士等。

2、有力量较强的研究中心。莫斯科是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的研究中心,也是科学方法论的研究中心。这里有四个全国性的自然科学哲学机构,在这些机构中,以现代自然科学哲学问题综合学术委员会为名组织的“方法论讨论班”以及苏联科学院自然科学委员会哲学组组织的“科学方法论讨论会”都是很有影响的学术活动。苏联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是另外一个重要研究中心。

3、有相当数量的出版物根据近一、二十年国内查到的资料,有关科学方法论的论文上百篇,专论几十本。综合起来,可以把这些著作划分成三个方面即:哲学方法论(辩证法、科学认识论和辩证逻辑)研究,一般科学方法论(关于科学认识活动的体系、形式和方式的原理)研究以及各门自然科学具体方法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的探讨方面,苏联哲学界对于历史与逻辑统一方法能否运用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新的争议。如把这一方法运用于认识物理学的问题,就遇到了困难。按照恩格斯的观点“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作为物理学研究对象的无限自然界,就碰到了历史起点和思想起点的矛盾。

苏联生态学哲学问题研究评述

刘国城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生物与其生存环境的整体就是整个生物圈,即地球表层的自然界。

苏联学者对在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发展影响下生物圈基本参数的变化趋势作了探讨。他们从化学、物理、生物三方面作了论述。化学参数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化肥、农药对大气、水圈、土层的污染造成的。有毒物质的排放超出生物圈的自净能力,在环境中积累,截断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_诺维克把社会生产的这种影响称为“耗竭一饱和”的矛盾,它破坏着生物圈作为社会生产资源的提供者和生产废料容纳场所这两个重要职能。物理参数的变化则主要指生产活动引起生物圈热平衡和背景辐射强度的变化。他们称之为生产发展道路上的“热障”和“辐射障碍”。生物参数的变化则主要指物种的绝灭和生物群落的破坏。作者们都对这个趋势深表忧虑,指出它对人类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布迪科曾著文讨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文明的危机。根据考古材料,建立了反映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居民与其扑猎对象——猛犸象、披毛犀种群数量相关变化的数学模型,生动地说明了由于人类扑猎技术的进步(弓箭的发明)远远超过动物进化的速度,导致狩猎对象大型动物猛犸象和披毛犀的绝灭。这是人类自己造成的第一次生态危机,可以作为今人的借鉴。

米哈伊洛夫斯基考察了人类反熵值增加的趋势,认为现时代正面临一个转折点,即人类的反熵值将超过生物圈的反熵值。从而控制的职能也将从生物圈转到人类的肩上。过去生物圈控制着人类种群的动态,它能够纠正我们的错误,现在人类摆脱了生物圈的控制,已经没有谁来纠正我们的错误了。如果人类不能自己正确控制自己的活动,那么就将像一个不受机体控制的肿瘤一样损害机体,最后的结局是急剧分裂的肿瘤与其借以生存的机体同归于尽。一些文章指出,必须摒弃那种为所欲为地征服自然的观点,人类主宰一切的观点。人类应该自觉地从征服者的宝座上走下来,学会与自然界共处。人类在改造自然发展生产的过程中,必须十分谨慎小心,严格把守作为复杂自动调节系统的生物圈的客观规律,力争整个系统的最佳化,实现与自然的长期共存。

生产生态化的思想在苏联学术界很受重视。他们认为这是防止生态危机,协调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实现生物圈最佳化的根本条件之一。其主要思想是,吸取在几十亿年的演化进程中积累起来的生物圈“智慧”,遵循生物圈物质循环使用,资源再生,永不枯竭,生境不受污染破坏这样的自我保证原则来组织社会生产,实现物质在生产体系内的封a循环使用,或把社会生产自然地并入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生物学还原论研究的新进展

于书事

生物学还原论长期以来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课题,在马克思主义学派中,它处于被批判的地位。尤其在苏联,21世纪四五十年代,它跟机械论是同义词。然而,到了60年代的后期,特别是进入70年代以来,由于分子生物学的成就日益深入人心,由于李森科的棍棒哲学的恶劣影响逐渐被肃清,苏联学者对生物学还原论态度逐渐表现出一些变化:由完全否定到部分肯定,进而到基本肯定。促成这一变化的先驱者,一般认为是苏联科学院院士恩格尔哈特。他在《哲学问题》1970年第11期上发表了题为《整体论——由简到繁地认识生命现象的方法》一文,引起了关于重新认识该问题的讨论。

他们从实践方面、逻辑认识论方面、本体论方面分别论证了还原论的合理性。

还原论的实践根据是分子生物学的成就,即把物理、化学和数学方法用于生物学所取得的成果。卡尔宾斯卡娅说:“理化生物学与数学生物学的有效性,令人信服地证明在生物学研究中还原原则不仅是合理的,而且是必需的。”

还原论在逻辑和认识论方面也是合理的。这首先表现在科学要求以已知解释未知,把复杂的东西加以简化和限制。格里戈里那夫认为:用析出客观实在的多样性中的主要的、稳定的、相似的东西的方法以及用较少的已知的规律解释所研究的客体的方法,来企图简化、缩小客观实在的多样性,乃是一切科学都具有的。对初始的纷繁的多样性范围加以限制,就可以使科学把注意力集中于现实的完全确定的方面,而免去可能产生的不明确的思想。其次,表现在科学的发展要求精确化、定量化。阿斯塔费耶夫说:“归结是用稳固地建立起来的物理和化学规律性,揭示生物学形式的内在机制。尽管有某些生物学家反对,这种归结照例不仅是成功的,而且对生物学本身是有益的。”

还原论在本体论方面的根据是世界物质统一性,即有机界和无机界是统一的。还原之所以获得成功,是因为生物学规律性和物理化学规律性表现出辩证的统一,是因为它们在生命的发生过程中就是互相联系的。“事情不在于生物学是否属于物理学,而在于说明生命界和无生命界是否有统一性。”

由于各知识领域的互相渗透、各种方法的相互作用,科学整体化的趋势日益增强,还原方法在整个科学方法系统中的地位也越来越明确了。这便是:第一、它只是各种互相联系的方法中的一种,不是垄断生物学各领域的、排他的研究方法;第二、它只是研究生物体的一个单向的分析过程,而不排斥和代替与之相反的综合过程、恩格尔哈特等专门研究了这一问题。他认为还原论并不能垄断生物学的研究领域,还有相当的生物学领域应该属于有机体论。现在的任务不是使两种方法对立起来,而是寻求把它们综合起来的途径。“对于所有科学来说,寻找两个最高趋向(分析和整体化)的最理想的综合是今天的紧迫问题。”今天,“归结性”问题,应该转向它的相反方向,即整体论。“整体论不是别的,是从还原论出发向相反方向上的运动。”整体论是还原论的发展并以它的成果为出发点。

科学知识的数学化

张景环

科学知识的数学化是苏联70年代哲学研究中的重大课题之一,这是为什么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社会实践需要;二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必然;三是科学知识数学化的可能。

阿布拉米扬认为,“生产经常需要新的和更精确的科学控制生产过程的方法”,社会实践提出的重大课题都是综合性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复杂的系统。解决这些问题,只靠经验和直觉已经远远不行了,而必须采用现代化知识,尤其是数学知识。控制论研究所所长格鲁什科夫认为,“今天,人在作出决定时常常会碰到一些包含了各种性质的对象的复杂系统”,“由于知识数学化过程的发展,就能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阔领域内把控制复杂系统时作出决定的过程置于严格的数学一控制论的基础之上”。

科学知识的数学化作为科学知识发展的必然,主要表现在下列两个方面。第一,知识深化的必然。格鲁什科夫说:知识的数学化是一个必然的历史过程,……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中,不论在自然现象的研究方面,还是在经济或社会领域中作出决策的理论方法,都需要知识的进一步深化。马克思早已指出,只有当科学成功地利用数学时,科学才能臻于完善/知识的这种深化表明科学知识从质的描写到量的关系、到结构规律转换的历史必然,第二,当代科学知识整体化的必然。“应当指出,知识的整体化,其表现之一是数学化,它与数学本身的分化同时发生,而且伴随着新学科,如控制论、数学经济学、数学生物学等新学科的形成。”也就是说,知识的整体化与知识的数学化(或视为数学本身的分化)二者是同时存在的相互联系的趋势。因为“数学方法和工具可用于任何的领域:既可用于经济学,又可用于天文学、社会学、生物学。在这里,数学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是描述现象的方法,而且是探索新真理的工具。”

科学知识的数学化之所以可能。是因为当今涌现出一批可以在许多科学知识领域中使用的数学方法,产生了可以扩大数学应用范围的电子计算机。苏科学院副院长费多谢耶夫说“今天,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整体化和加强相互间联系的有力工具是这样一些科学理论,如运筹学、信息论、系统论、符号学等等,它们的方法可以在许许多多科学知识领域中使用”。“电子计算机的出现使数学化的可能性扩大。”

科学知识数学化的过程是不是一个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技术和生产领域中的单向运动过程呢?不是的。苏联学者普遍认为,科学知识的数学化是科学知识和数学知识相互作用的双向运动过程。一个方向为数学知识,如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在其他学科的怀抱中形成并用来解决该学科中一定问题的过程;另一个方向为把成熟的数学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其他学科中去的过程。

(沈铭贤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