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科学”的含义

当今,是世界先进诸国围绕高技术展开炽烈国际竞争的时代。对于科学技术来说最重要的是振兴“基础科学”和“技术科学”。关于前者的重要性已有许多的专家进行了论述。这里就“技术科学”的振兴问题进行探讨。

世界上最先提出“技术科学”这一概念的是中国的物理学家钱学森。由于在科学里产生出“工学技术”的理论,所以钱学森将过去常常不合的“自然科学”和“工学技术”进行统一,以自然科学和工学技术作为媒介,主张必须导入“技术科学”这一新的部门。钱学森在所著的《技术科学论》中指出,所谓的技术科学具有如下的属性:

1)直接应用有关自然界事物的经验是工学技术。自然科学是先将有关经验应用于生产中,然后分析这些经验,进行整理、总结的学问。

2):技术科学是从自然科学和工学技术的相互结合中产生出来的学问,是含有基础科学的工学技术的理论。

3)从其他方面看,技术科学是从实践的经验出发,经过科学的分析和精炼,创造出来的工学技术的理论。

4)技术科学的主要作用是从工学技术的实践中提取原来具备的一般性研究对象,将其研究的成果普遍应用于工学技术的问题之中。

对于钱学森的技术科学论,日本的川上正光博士是大力的提倡者。他提出自己的见解,更加强调利用理学和工学,高效率生产高质量产品这一实践的侧面。他说“技术科学”担当着实践的领域,以学问作为手段,主要的目的是创出尖端的生产技术和专门技术及发明创造。换言之,“技术科学”就像在医学界里,关联基础医学和病理学的临床医学一样。

因此,技术科学以现实多样的技术为对象,而形成的技术体系,是关于技术的科学。一般而言,“技术科学”有如下的特征:

1)技术科学不能失去和现实工业生产接触的机会。要从创造物和系统的生产过程实践中发现技术课题。

2)对于这些课题进行科学的分析、整理和研究,将研究出的成果普遍应用于工业生产上,解决生产上的各种问题。

3)技术科学是从实践中导出学理,再将这一学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学理 ~ 实践的反馈作用,达到学理(理论)与实践(经验)的融合。

4)技术科学融贯于生产全过程中,可广泛地运用工学基础学、轻件高技术及管理科学等诸科学,普遍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技术科学的主要特点是从技术的实践中发现研究课题,加以科学的分析,进而将所得的学理和理论,在技术的实践和经验过程中进行试验。

关于理论和实践的融合问题,是进行新技术革新的过程,是目前世界先进工业国共同研究的课题。即如何把大学和国立研究机关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民间工业部门上去,这是增强工业产品国际竞争力的要点。为此现在各国都努力探讨两者间的桥渡问题。

二、关于“技术科学”的教育

在以微电子学为中心的技术革新急速发展的今天,关于技术科学的教育问题,世界上提出的共同问题有两点:

1)如何使“理论学习”和“经验学习”相结合的问题。另外,在工学教育中,如何进行经验的学习或实验的学习。

2)在社会、文化的体系中发现的工学技术问题,如何在工学教育中,使工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英的一些大学进行了各种的先行试验。首先,美国的伊利诺斯工科大学,在国立科学财团(NSF)的财政援助下,从1971年开始,用了五年的时间进行称为“E3”的实路教育。“E3”的目标是培养善于在广阔的社会、文化体系里发现工学技术,将还没有被人们认识的问题进行知识综合,并将综合的知识应用于实际中的人材。伍斯特工科大学(WPI)1970年进行了WPI改革计划。这个计划的目的是开发学生们解决自身领域内现实问题的能力,掌握理解科学与社会等其他关系及相互作用。麻省理工学院(MIT)进行了工学教育的改革,从试验的结果,得出入解决各种问题,必须有理解和应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能力,最重要的是“临床经验”的结论。

英国的教育部门也指出,工学教育的重点应放在理论和应用及实践方面,在工学教育中开展“技术科学”的教育,培养出新一代有能力的人才。

三、推动“技术科学”的策略

为了使“通过实践进行创造”的技术科学得到进一步发展。有必要制定出如下的振兴策略。

(1)经常派遣大学的年轻研究者到企业实践一段时间,使他们积累在现场研究开发的经验。这样年轻的研究者可以及时地掌握住企业需要的最新技术。(2)在研究开发中设立使企业的需要和大学研究相谐合一致的新研究开发系统。(3)在大学的工学系中设立管理科学、社会科学等综合科目,培养具有广泛视野的工程师(4)在海外国际性企业中开展对学生的实务训练。(5)设立专修大学,建立有关高技术领域的教育设施。(6)从“技术科学”这一新视点出发,将工学基础学、管理科学等纳入,编定有关工学共同领域的新教科书。7)为了使企业的技术人员得到循环的知识更新,创设具有大学修士课程水平的定时制大学院。

[(日)《学术月报》1987年1月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