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地球从破坏臭氧层的化工制品中拯救出来的工程是巨大、昂贵和复杂的,需要史无前例的国际合作——并不是不可能的。

设想一下,这个世界上存在着10亿台电冰箱和千百万台空调器;堆积成山的隔热泡沫材料、坐垫中的材料、地毯的垫料;再想象一下,成流的清洗剂,成河的工业溶剂和那飘洒如云的喷雾罐里的物质。

要想把地球从上百万吨以上面各种形式出现的破坏臭氧层的化学制品中解脱出来并不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也可能是全球各民族从未经历过的最大的一次工程。自60年前,杜邦公司开始行销一种叫做氯里昂的冷冻剂,这种氟氯碳化合物就出人意料地深入人们的现代生活中去——有空调的家庭和办公室,自动调节气候的购物中心,冰箱成排的杂货店,计算机消音片。对那些过惯了或十分向往这种高科技的现代生活的人来说,要从这一化学产品的负担中解脱出来,光靠更先进的技术手段是不够的,还需要高超的外交手段。

相对来说,技术上的挑战比较直接。它的目标即是寻找一种能够代替产生CFC气体的新物质,却不会对大气的臭氧层构成威胁——在这一方面已有所努力和成果_事实上,技术上的更新比人们想象的容易些。现在,除了医药喷雾罐、灭火试剂和一些金属清洗剂还未有相应合适的代用品,其他,任何一有危害臭氧层的化学制品基本上都有有效的新的替代品。其中一些价格较昂贵,另外一些将产生较小的其他环境影响,但大多数的新产品实际上还是比以前的便宜和无害。

在新的产品中取代CFC的工作只是这一工程的一半。现存的电冰箱、空调器仍是CFC的一个巨大的储藏室。只要这些机器不工作,里面的化学物品就不会给我们带来麻烦。但一旦机器运转后发生泄漏、损坏或废弃时,CFC将散发到空中,危及臭氧层。当务之急需要做的是让那些以前制造了大量储藏着CFC产品的国家,尽快建立一个新的系统来控制那些产品的使用和回收。

至今为止,我们所做出的努力是令人鼓舞的。根据联合国环境署经过对《蒙特利尔条约》的监督,发现自1986年来,CFC的消耗降低了40%,主要是工业化国家做出的努力。同时,一种也会影响臭氧的灭火氯化物也大量减少。1990年《蒙特利尔条约》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了,重新限制了两种工业溶剂:氯仿(CCl3)四氯化碳(CCl4)。合国官员已正式声明,根据不同的化工产品,在1995年至1997年间,发达国家将完全杜绝可能破坏臭氧层的产品的生产;发展中国家也将在其5或8年后赶上,至多不超过10年。

一些以前反对控制CFC的国家现在却成了先锋,有时也会令他们自己感到惊奇。德国,曾是被硬拉入蒙特利尔会谈的,现在已是第一个建立回收废弃电冰箱中CFC体系的国家。瑞典、瑞士和荷兰也是一些己处理、回收冷凝剂的国家。日本,在电器中消费CFC最多的国家,曾是十分小心翼翼做出每一个可能影响效益的决定,如今,他们的日本电器公司、索尼公司也决定在1995年前停止使用CFC的生产,比条约规定还提前了5年。

美国的公司开始了一系列行动来消除他们破坏臭氧的产品。休斯(Hughes)公司已经从柠檬汁里提取出—种化学品来代替他们用来制造武器的CFC。加拿大北方电讯公司的大多数生意是在美国,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焊接技术,不需要再用含有CFC的清洁剂来清洗,成为北美第一个运用这种技术的公司。“人们的行动比法律规定的还要快得多”,曾经担任蒙特利尔会议主席的美国环保署官员史蒂芬 · 安德逊(Steven Anderson)说,“他们发现这样既能省钱又可作出贡献。”

美国有个独有的问题——8200万辆装有空调的美国车——这需要一个有胆量的解决方法。一些汽车的机械师发明了一种已经注册专利但还未行销的产品,能够让那些汽车修理站把空调改成自动的通风系统。接着就需要说服美国三大汽车制造公司去安装这种新产品。结果,16万台这种机器在10月1日就售完了。消除CFC的速度越快,将来人们才会过得越好。

墨西哥和泰国已表示他们将在与发达国家一样的限期内消除CFC的生产。他们这样做的原因之一很可能是那些没有达到标准,含有CFC的出口产品受国际限制。但是还有一些根本原因促使发展中国家这种表现:在墨西哥,一些地区的消费者抱怨那些生产者早该从那些喷雾罐中移走CFC。这一改变之迅速使得标有“CFC产品”的标签发生短缺,商店经理也拒绝接受没有这种标签的产品,因为他们知道,这种产品销售不出去。

东欧和前苏联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面对崩溃的经济,犯罪率的上升及内部的争斗,独联体已把环境问题扔到了后面。俄罗斯人对臭氧问题漠不关心。任何喷雾罐或泡沫隔热材料只要在莫斯科一上柜,立即被抢空。不知那些购买者是根本不知CFC呢还是视若无睹。

在捷克和波兰,大多数家庭有含有大量CFC的冰箱,其他没有的人,也是十分向往的。他们也没有要回收冷凝剂的计划。华沙环保机构的官员说,“如果我们连回收废旧瓶子、塑料和电池的能力都没有,还谈什么回收电冰箱?”

这些问题在发展中的中国与印度也有些令人害怕。这两个国家现在总共提供了3%的破坏臭氧层的化工产品,但他们存在的潜力大得可能使任何弥补空洞的计划都功亏一篑。中国自改革10年来,拥有大约8亿消费者的大军,渴望得到诸如化妆品甚至空调器之类的消费品,而工厂却还来不及生产。早在1980年,中国每年生产50万台电冰箱,现在已发展到8百万台。国环保机构说,希望国家转向无CFC的技术,但不能强迫工厂去那么做。

印度,在1970年大量投资购买西方的电冰箱技术,现在不但能自己生产自己的电冰箱,并且还出口CFC的压缩机。印度最有名的环境组织说,“我们的发展战略不能为了西方产生的环境问题而牺牲。”然后又出现了转变技术的费用问题,前环境部长,曾在代表印度参加蒙特利尔会议的曼尼卡 · 甘地说,“印度承认环境问题的紧迫性和这一全球负担应当一起来承担。但是那些应该为臭氧空洞所负责的工业国家强迫我们这些贫穷国家来一起为他们的错误而承担,是不是公平呢?”

印度和中国都拒绝在蒙特利尔条约中签字,但是1990年,发达国家向他们提供了24000万美元,用来技术转换。去年,中国签署了条约修改本,印度现在也表示将照做。美国开始不同意出资外援,但后来在条约后增加了一句美国只愿帮助那些国家废除CFC,而不是其他环境问题的条文后,才支付了25%的资金。

欧洲、日本和美国仍旧需要设置一大笔分开的资金来帮助前苏联和东欧国家来解决CFC的问题。对于经济困难期间来说,的确很难。但是,我们又有什么其他选择呢?来保护我们全球共有的不可代替的大气层,哪一种代价更为昂贵呢?

[Time,1992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