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华东工业大学光学特种工艺室副研究员)
我今年33岁,出身于江苏宜兴市,80年以全市高考总分第一考入浙江大学光学工程系,第一篇学术论文发表于《光学仪器》杂志,那已是大学四年级的事了。84年考入中科院技术物理所攻读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被收入《红外研究》并评为首届全国研究生济南研讨会优秀论文,博士生阶段从师于严义埙研究员。从事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低温下红外薄膜材料特性研究”。毕业时获中科院院长奖学金奖励,90年底赴华东工业大学特种工艺室(原上海机械学院)工作,从事特种光学工艺研究。
我先后承担了六项市级科技攻关任务,研究范围涉及实用薄膜(如眼镜)、工艺薄膜(如桑塔纳轿车灯反光灯膜厚测定)、功能薄膜(如电致变色膜),92年晋升副研究员,93年获国家特殊津贴专家,94年入选国家光学薄膜专业委员会委员。
近年来,本人研究方向重在实用化研究,如市科委、高教局“塑料耐磨膜研究”,主要解决塑料光学元件易划伤、硬度低等缺陷,大大提高光学塑料产品的档次和品味,经权威人士鉴定,塑料硬膜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桑塔纳轿车灯铝膜厚度测定”是又一实用化课题研究。长期以来,车灯生产部门用化学腐蚀办法来估测车灯铝膜厚度,误差大且缺乏说服力、不易为外国专家接受,而且铝膜厚度仅为0.1 μm级,普通计量手段难以实现实时动态测定。我们承担了市攻关任务后,采用石英振荡测厚仪,不仅操作简单,精确度亦高,解决了桑塔纳轿车车灯镀膜长期以来凭经验测定的状况。
对于电致变色膜研究,近期来是国内外同仁研究的热点,常规镀膜玻璃表面辐射率都是单一的,难以达到最佳节能效果。如果采用可控反射率玻璃技术无疑是十分诱人的,此技术采用可逆的离子着色、褪色技术,在低电压状态下,在实验室成功地实现了玻璃反射率从百分之十几至百分之八十左右的跳跃。
近年来,通过几次出国讲学,深感我国科技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的差距,如果说基础前沿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有差距的话,随着国家“863”等一系列资助政策出台,一批重点实验室建立,高新技术等基础研究已引起国家重视,这方面的情况已有所好转。相对而言,应用研究的投入仍显单薄,我们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的是科学技术必须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目前一些新的基础性研究若干年后就可能是一系列实用性很强的技术手段,如果只注重基础性工作,而忽视转化环节,对整体社会而言,这种投入不会有太大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