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同志一贯高度重视科学技术,认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仅如此,邓小平同志还对如何依靠科学技术实现中国的发展指出明确的途径。他在1984年初视察上海时,为宝山钢铁公司题词 :“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他的话虽是针对钢铁公司说的,但却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依靠科学技术实现发展的模式与发达国家不同。发达国家通常以自身的科学实践为基础,重视基础研究和技术突破,大力开发新技术,并迅速将新技术产品推向市场,实现产业化,这种从科学到技术、从技术到生产、从生产到市场的发展模式称为自主顺向开发模式,发展中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和经济承受能力都不如发达国家,采用自主顺向开发模式未必是最佳选择,它们通常采用跟进逆向开发模式,即先从提高市场竞争力入手,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并加以吸收、消化和创新,缩短科研技术开发时间,加速推进产业化的过程。

一、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中国的发展要靠科学技术的力量。本来,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同国际上科学技术水平就有差距。“由于受林彪、‘四人帮’的干扰,我,门国家的发展耽误了十年。……而这十几年来,世界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差距就拉得更大了”落后了,怎样赶上去?完全靠自己独立地研究和开发,由于起点太低,研究和开发出来的科学技术成果可能是人家早已掌握了的,水平就是落后。这样干下去,不仅赶不上,而且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因此,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要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

1. 吸取历史和国际的经验教训

“在科学技术方面,我国古代曾经创造过辉煌的成就,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进步起了伟大作用。”只是到了近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了。为什么落后?邓小平同志指出,“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闭关自守。”“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二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

建国以后,中国遭到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但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是对外开放的,不过那时只能是对苏联东欧开放”。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帮助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不仅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而且提高了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

邓小平同志认为 :“六十年代我们有了同国际上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我们自己孤立自己。”当时,美苏两霸的争斗日趋激烈,中苏关系恶化,中国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中脱离出来,客观上具备了同国际上、主要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加强交往合作的条件。但是,由于受“左”的影响,中国没有能充分利用这样的国际条件,特别是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林彪、“四人帮”更是使中国自己孤立自己。“四人帮”不允许中国利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把这说成是“洋奴哲学”、“爬行主义”。

邓小平同志严正地指出:“科学技术是人类共同创造的财富。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需要学习别的民族、别的国家的长处,学习人家的先进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本身是没有阶级性,资本家拿来为资本主义服务,社会主义国家拿来为社会主义服务。中国古代有四大发明,世界各国后来不是也利用了嘛!现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利用呢?为什么利用了就变成信奉“洋奴哲学”了呢?如果拒绝利用世界上的先进技术、先进成果,“世界在发展,我们不在技术上前进,不要说超过,赶都赶不上去,那才真是爬行主义”?

邓小平同志把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作为中国发展的起点,不仅吸取了从明朝中叶以来,特别是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且也借鉴了国际的经验。他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些破坏得很厉害的国家,包括欧洲、日本,都是主要采用贷款的方式引进技术、专利搞起来的。?例如日本许多在国际上抢手的产品,如录像机、电传设备、数控机床、机器人、复印机等,其所需的技术都是美欧等国首先发明的,而日本用这些技术生产的产品,却在销售、生产规模和利润上超过了美欧。

2. 引进技术要权衡利弊

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对于中国的发展很有必要,大有好处,但是引进技术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难免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所以,邓小平同志要我们“权衡利弊、算清账”?

首先,国外技术不一定都是先进的,有的可能已处于衰退期;所以,在引进国外技术时,要认真进行比较、辨别。邓小平同志提醒我们:“凡是引进的技术设备都应该是现代化的。” ?

其次,外国愿意对中国进行技术转让,总是要有利可图才行。越是先进的技术,引进所要付出的代价就越大。有时,为了引进一项先进的而又对国民经济作用较大的技术,不仅要付出较为高昂的费用,而且需要让出一部分国内市场,实行以市场换技术,这就会对同类的民族产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同时,随着从国外引进技术的增加,在一定时期内会相应地提高国外技术依存度。国际上通常用技术引进费用对研究与开发经费的比例来综合衡量一个国家技术依赖于外国的程度,称之为国外技术依存度。据测算,80年代末,发达国家国外技术依存度为10%左右,技术输出大国美国只有1.6%;新兴工业化国家韩国为22%;而中国则在50%以上。如果不在大量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相应地増加国内研究与开发的经费,那未,国外技术依存度还会继续提高,使中国处于技术附庸的地位。

最后,引进的国外技术要是带动面比较广的。中国的资金有限,对引进国外技术要有选择,尽量用在对国民经济作用较大、能带动一些行业发展的技术引进项目上。邓小平同志指出:“引进项目必须是能够带动我们自己的。就是说,引进项目里有好多东西我们能自己干的,都用我们自己的,有些则用它的图纸,用它的规格,由我们来制造。这样,引进一个项目,可以带动一些行业的发展。引进的技术我们掌握了,就能够用到其他方面。”?这里面,就包含着引进项目逐步国产化的思想。

以上所说的几个方面,都是需要权衡利弊、认真算清账的。邓小平同志为权衡和算账确定了一条原则,那就是:“略微吃点亏也干”,“但是,特别吃亏的我们不干”?。为什么“略微吃点亏也干”呢?这是因为,技术转让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竞争优势,总是要使技术引进国与它们保持一定的技术差距,不会轻易将较先进的技术转让出来。中国是技术引进国,国外技术依赖度又很高,为了取得较先进的技术,有时就不能不吃点亏,付出较大的代价。但是,只要算总账对我们划得来,是利多弊少,就可以干。不过,吃亏是有限度的,只能是“略微”,而且以“权衡利弊、算清账”为前提。如果根本没有好好“权衡利弊、算清账,不进行比较和辨别,就盲目地引进,甚至把那些落后的、已经没有市场需要的技术也当作宝贝引进来. 或者同样的技术,各地区、各部门从本位利益出发,多次重复引进,那就不对了。可惜,这种情况并未绝迹,而还时有发生。所以,邓小平同志说:“特别吃亏的我们不干”。

3. 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要充分利用

邓小平同志认为,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要善于学习”,不止是对引进的先进技术设备会使用,而是包括对技术的消化、吸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作为缩短与国际差距的第一重大举措,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中国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主要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而引进了国外先进设备,又主要利用来进行生产,往往没有配置必要的技术研究力量,进行消化、吸收。因此,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对提高中国研究与开发水平的作用没有能得到充分的发挥。这是亟需加以改进的。

其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不仅要重视其硬件,而且要重视其相应的软件。这样,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才能在生产中充分发挥作用,邓小平同志指出:“引进先进设备后,一定要按照国际先进的管理方法,先进的经营方法、先进的定额来管理” ?。有些先进的企业正是按照邓小平同志这一要求做的,取得显著的成效. 可惜,中国的不少企业并没有这样做,它们愿意花大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却不愿支出少得多的费用去引进相应的国外先进管理,因而使先进技术装备得不到先进管理的配合、支持,发挥不出它应有的效用。邓小平同志在18年前讲的话,至今仍不失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必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邓小平同志在谈到“要善于学习”之后,紧接着就指出:“更要善于创新”。可见,在邓小平同志的心目中,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是同创新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要在产品的技术水平上赶上发达国家,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是不行的;单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而不进行技术创新,也是不可能的。邓小平同志要我们以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却绝不是要我们以它作为我们发展的终点。

1. 世界上有些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

发达国家之所以愿意将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其目的是要获取利润、占领市场,并不是要进行所谓“无私援助”。它们愿意转让的技术,一般地不会是最先进的,为了保持它们的技术优势,所转让的技术总是要比它们所掌握的最先进的技术,落后五到十年或者相差一到二代。据韩国在1992年对300多家国内企业进行的技术引进调查,其引进技术的水平按技术的新旧程度划分:一年内开发的占3. 2%,—到五年内开发的占26. 1%,六到十年内开发的占31. 4%,开发已达十年以上的占39. 4%。按技术生命周期划分:处于开发期的占1. 6%,处于成长期的占15. 4%,处于成熟期的占79. 4%,还有3. 5%已处于衰退期。发达国家对韩国转让的技术其水平是如此,更不用说对中国了。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不少发达国家在向中国转让技术时,还多了一层意识形态的障碍。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从发达国家取得资金和先进技术不是容易的事情。有那么一些人还是老殖民主义者的头脑,他们企图卡住我们穷国的脖子,不愿意我们得到发展。”?

当然,由于中国是一个有12亿多人口的最大的潜在市场,可以采取“以市场换技术”的做法。但是,以这种做法换来的技术,通常是装配技术和生产加工技术,真正的核心技术很难得到。同时,国内市场有限,能出让用以换技术的也是有限的,如果市场出让过多,那也会影响自己民族工业的发展。

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1995年5月26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中提醒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世界上有些最先进的技术是买不来的。”他指出:“当代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技术更替不断加速。今天称得上先进的技术,不久就有可能变为落后。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如果自主创新能力上不去. 一味靠技术引进,就永远难以摆脱技术落后的局面。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作为一个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大国,我们必须在科技术面掌握自己的命运。……我们必须在学习、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坚持不懈地着力提高国家的自主研究开发能力。”江泽民同志的这段话,已经把创新提到关系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的高度来进行阐发。

2. 加强技术创新,发展民族产业

建国以来 · ,中国在技术的自主创新方面,曾取得举世界瞩目的成就/邓小平同志在1982年向利比里亚国家元首多伊介绍中国的经验时说:“中国的经验的第一条就是自力更生。我们很多东西是靠自己搞出来的。……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即在建国三十二年多的时间里大体有二十几年,我们完全或基本上处于没有外援的状况,主要靠自力更生。没有外援也有好处,迫使我们奋发努力。在这种精神的激励下,我们在这个期间搞出了原子弹、氢弹、导弹、发射了人造卫星等等。”?可见,要加强自主创新,就要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

当然,我们强调自力更生,“这并不是说不要争取外援”?能够有条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再加上自主创新,岂不更好!何况,当时自主创新的领域,也只是偏于军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争取外援,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条件大大改善了。由于国内经济实力和研究开发力量较弱,在一定阶段,大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以致技术引进费用超过研究与开发费用,使国外技术依存度达到50%以上,是合理的,也是必要的。但是,随着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国内研究与开发能力逐步提高,技术引进费用的增长速度会减缓,它同不断提高的研究与开发费投入之比会相对下降,从而国外技术依存度也开始下降。国外技术依存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技术引进效果的重要尺度之一。如果技术创新能力长期不能加强,而国外技术依存度却继续不断提高,那就说明中国技术引进效果不佳。

同时,同国外进行技术研究与开发方面的合作,是提高中国产品的技术水平的有效途径。当前,跨国公司是世界技术成果的主要拥有者,是世界技术的核心源泉。与外国跨国公司结成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联盟,合作开发新技术产品,又是引进技术的较佳方式。但是,要与国外合作,必须有自己独到的技术创新成果;否则,合作是搞不成的。例如,中国的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研究,开始要与国外合作,人家不理睬;后来,清华大学的国家CIMS工程研究中心搞出了高水平的成果,不少国家都要来合作了。

所以,要形成和发展自己的民族产业,必须提高技术创新能力。中国经济实力不足,资金有限,首先要把主要力量放在引进基础上的创新上。这正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振兴经济的一条成功的经验。日本人引进了一项技术之后,很快就能使它更简便、更实用、更适于生产、更适应市场需求,在开发改进产品方面具有很强的创造能力。因此,就能够反过来向该项技术的诞生国大量输出产品。

当然,我们在大力加强引进基础上的创新的同时,不应忽视独创性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这也可以以日本的发展过程作为借鉴。日本长期以来,在引进基础上大力发展的都是产业技术,对基础研究不太重视,缺乏独创性技术。现在. 日本的产业技术已在世界前列,再要走从国外引进技术的道路来得到发展已越来越困难。日本虽然是世界第一专利大国,但这只是就数量而言,其中属于基本专利的极少,大多数是在美国的基本专利基础上对技术细节进行改进而取得的“改进专利”。这种依赖于基本专利的改进专利,在日美高技术专利战中,无法与美国拥有的基本专利相抗衡. 因此,在80年代起美国在高技术领域里向日本企业发起的一系列专利战中,日本节节败退,处于严重的困境。有鉴于此,日本政府在1985年提出“应从重视应用和开发的追赶型科技体制向重视创造性、基础性研究的体制转变”,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开发独创性技术,力争在新开辟的高技术领域多取得一些基本专利。

中国虽然发展程度较低,经济实力有限,不可能对基础研究作大量的投入,但是,中国又是人口众多,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大国,从长远发展着眼,也需要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条件来加强对基础研究的支持. 基础研究是独创性技术的先导和后盾,它出成果的周期比较长,要及早作出部署。正如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工程时所指出的:“现在世界的发展,特别是高科技领域的发展一日千里,中国不能安于落后,必须一开始就参与这领域的发展。” “过去也好,今天也好,将来也好,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注: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1页,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32页。

③ ? ? ?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29页。

④《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0页。

⑤《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64页。

⑥ ⑦《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90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2页。

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91页。

⑩《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11页。

?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8页。

? ? ?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199页。

? ? ? 《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405-406页。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