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下,“科教兴市”在上海被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解读“科教兴市”战略,就是要在全社会形成共识,让企业拥有核心技术,增强城市的可持续竞争能力。那么,企业的核心技术从哪里来,天上掉下来的?显然不是;用金钱买得来的?不是;是用市场换来的?实践证明也不是。企业的核心技术,只能依靠企业利用自己资金、人才不断地进行自主创新,“以我为主”,“巧借东风”,并在产品生产、市场考验两项实践中得来。

核心技术:千金难买

核心技术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是一个城市经济实力和综合竞争力的基础,是城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正如美国著名管理学家C. K. Prahalad和Gary Hamel在发表于《哈佛商业评论》的文章《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中所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以企业的核心技术为基础,通过战略决策、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等的整合而使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一种资产与知识的互补系统。正因为核心技术是企业的“生命线”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杀手锏”,国外大企业是不会把核心技术卖给其他企业的。

事实上,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们花了大笔外汇引进了很多当时国际上较为先进的工业技术,我们也进行了一定的消化工作,但至今仍未走出“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怪现象呢?一方面是我们的引进消化和二次创新工作做得不够好,更重要的原因是别人卖给我们的根本就不是什么核心技术,很多国家在一些关键的科技领域还限制对华技术出口。我们必须丢掉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的幼稚幻想,认清形势,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特别是在国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的情况下。

市场换技术:山穷水尽

核心技术具有不可复制、不可速成等特性,过去我们缺乏对核心技术本质与形成规律的正确认识,天真地认为只要让出市场和别人搞合资,别人的技术就会给我们。而实际结果呢?我们不但失去了市场,还失去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而核心技术依然掌握在别人手里。在汽车工业,由于当初缺乏对汽车产业核心技术能力体现形式和形成规律的认识,出现了地方政府各自为政,重复和无序地引进汽车技术。好像哪个地方的企业不进行合资,就是不懂汽车产业的发展规律,就是落后的怪现象。这种以“市场换取技术”的做法,其结果是保护了国外技术,封杀了民族技术;扩大了外资市场,缩减了民族工业市场。

20年汽车工业合资过程中,一个个大型汽车企业都放弃了自己曾经拥有的自主核心产品,造成了汽车产业仍然没有摆脱对外商的技术依赖。我们必须进行自我反思,“这到底是我们的追求,还是跨国公司的愿望?”“这到底是中国的幸运,还是我们的悲哀?”我们也必须永远牢记:没有核心技术的产业是无法自立的产业,更谈不上产业报国!在合资的过程中,我们要牢记别人是绝不会把先进的技术拿来和我们分享。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技术自主创新能力,纯粹的“市场换技术”已经走到了尽头。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买技术、换技术已经是山穷水尽,自主创新才是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唯一出路。

自主创新:核心技术的唯一源泉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跨国大公司控制了绝大多数产品的核心技术,并纷纷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技术标准,在关键技术领域提前点兵布阵,以控制当今和未来技术市场。严峻的竞争现实告诫我们:我们的民族企业正处于被国外的核心技术层层包围之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及时采取对策,我们将可能成为发达国家的“技术殖民地”,从而变成其经济上的附庸,进而发展成为别人的政治附庸。“世上从来没有救世主”,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培育企业拥有核心技术的唯一源泉和途径。

在加强自主创新,培育核心技术方面,国外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日本、韩国的工业,特别是汽车工业的发展,都是在引进之初就立下了自我开发、自我创新、产业报国的宏远志向,并按照技术知识不断积累与自主创新的轨迹发展成熟,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我们的企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以我为主”,采取“开放式”与“集成式”的自主创新模式,而不是闭门造车。令人欣慰的是,国内很多知名企业已经挑起了自主创新的民族大旗,奇瑞、海尔、华为、大唐的技术自主创新已初见成效。在上海,振华港机的“ZMPC集装箱起重机”、华谊集团的“丙烯酸技术”、中科院上海药物所研制的治疗老年痴呆症新药“希普林”等,都是企业技术自主创新的结晶。

自主创新的“三大法宝”:制度、人才、资金

1939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这对我们今天的自主创新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那就是制度、资金、人才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培育企业核心技术,在国际竞争中取胜的“三大法宝”,这“三大法宝”在企业自主创新中是一个也不能少。

过去,由于在自主创新的制度建设还存在着一些缺陷,造成目前我国人才和资本流失的恶性循环——“人才资本流失国外→在国外产出成果专利→成果专利为外国垄断→专利卖给中国→产生剩余利润→再引进中国人才→中国人才进一步流失”——同样也造成本国企业缺乏竞争力和利润流失。因此,自主创新必须先从创新制度抓起,制度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的第一大法宝。同样,缺乏必要的资金和人才来搞自主创新,那就是沙滩上盖高楼,纸上谈兵。因此,人才、资金也是企业自主创新的法宝。

目前,我国企业自主创新的“三大法宝”的“法力”还不够强大,还需要进一步修炼:一是要从制度上诱导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特别是要解决国有大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可以依靠行政指令来要求国有大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但这个办法在市场经济体制的今天就不适用。我们要通过恰当的税收或信贷政策来“引逼”大企业提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特别是要提高大企业领导人自主创新的权利、动力与能力;二是要从机制上解决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中小企业缺钱、缺人才,自主创新的能力不足。因此,要从创新制度和环境上更多地鼓励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结成同盟,建立中小企业合理的融资制度,以弥补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三是从人才制度建设上解决外资企业的人才回流问题,让曾经在外资企业从事过技术创新的人才更好地为民族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讲,“制度高于技术”,制度是“三大法宝”中的宝中之宝,制度建设上去了,机制理顺了,就不愁人才和资金,自主创新和核心技术也就可以实现。

核心技术的“试金石”:专利、品牌、标准

核心技术不是虚无缥缈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的东西,她不仅体现在产品中,更重要的是要依托于专利技术,核心技术必须通过申请专利来保护,以免被别人模仿。因此,专利也是检验是否拥有核心技术的第一块“试金石”。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公司,近三年光专利就“卖”了1.5亿元,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核心技术不能只停留在实验室、专利阶段,“养在深闺人未识”,还必须能提高产品的质量和降低其成本,在市场竞争中接受消费者的考验,提高企业的品牌。当年的“上海牌”手表、“飞跃牌”、“凯歌牌”彩电的辉煌都已成往事,为什么呢?那就是这些企业缺乏自主创新和超前精神,在竞争中落伍。而30万美元起家的上海微创医疗器械公司,研发出国内第一个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冠脉药物支架,建立了自主品牌,并首次进入垄断的日欧市场,这又是一个品牌需要核心技术支撑的案例。

“一流企业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但是没有核心技术,就根本谈不上制定标准。2004年10月底奥兰多会议上中国“WAPI标准”大反击再一次告诫我们,核心技术是多么重要,如果我们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恐怕反击的底气就不足。上海钢铁工艺技术研究所参与编制我国第一部《钢筋机械连接通用技术规程》,短短五六年间,获得工程综合效益12.5亿元,并主导编制ISO相关国际标准,又把自身的核心技术优势导入其中,接受标准的检验。

[作者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