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任何一本伟大的纪实性著作都是寓教于乐的。在开列一份能让大家感兴趣的科技书目时,我们既考虑到它们的影响和价值,更注重它们能给读者带来的阅读体验。以下这份书目能让读者对每一本书都爱不释手,无论是工程师、程序师还是其他技术专业人员,都不会错过其中的任何一本。
 
 
《铅笔》
 
  作者:亨利•佩德洛斯基(Henry Petroski)
 

2

 

  铅笔,这是一件虽不起眼却须叟不可缺少的书写工具,在对其发明、改进、生产和销售过程进行详尽调查后,亨利•佩德洛斯基断言:“正是通过不懈的努力,我们才理解了那些最复杂的事例以及事件中所包含的简单想法和道理……工程学上的秘密其实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无论该事物是一般还是特殊,是小还是大,也无论它貌似简单还是确实复杂。”《铅笔》一书证实了这一论点。虽然不清楚这个带铅的尖头玩艺来自何方,佩特洛斯基还是追根朔源并对其进行全程观察,从它的最初形态直到产品成型,他所感兴趣的是铅笔的演变过程而不是它的文化史。该书的主角并非是最光彩夺目的一个群体,书中当之无愧的明星就是雪松和石墨棍。有关铅笔的方方面面如石墨、橡皮、形状和色彩等,都被彻头彻尾地考证了一番,没有遗漏掉有关铅笔的任何一个特征。
 
 
《镜中世界》
 
  作者:戴维•盖伦特(David Gelernter)
 

3

 

  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在《神经浪游者》(Neuromancer)一书中提出一个“适得其所的赛博空间”(cyberspace as place)理念;另一位科幻小说家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在《雪崩》(Snow Crash)一书中煞费苦心地解释一个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世界是如何运转的(注:上述两书的简介见以下附录)。而戴维•盖伦特在他的《镜中世界》中,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反映现实本体并与之互动的大千世界即将出现的概况。他知道尽管他的描述带有电脑朋客(反对现代社会的边缘人士的绰号)的色彩,但是他始终对“他的想法可被视作是吉布森或是斯蒂芬森的翻版”这一说法大为恼火,他在书中写道:“关于这些程序,没有一点科学幻想的成分”。
 
  这部书写于因特网风行之前,虽然部分内容现在看来已经陈旧,但是时间证明了该书内容的正确性:我们目前这个相互联系的状况,比如始终在线、能不间断进行博客聊天等,看上去很像是众多镜子世界中的一面镜子。请想一想吧,“当你打开城市镜子世界时,整个城市就显示在你的电脑屏幕上,一幅人口稠密、充满生机、令人心跳和车水马龙的画面。”这听起来有点耳熟,是吗?当评估“谷歌地图”和“肖像影集”这一类开放式服务的发展方向时,我却始终把《镜中世界》一书当作理解电脑与现实世界之所以能共存共融的一个最佳选择。
 
 
《新科学》
 
  作者:斯蒂芬•沃尔夫勒姆(Stephen Wolfram)
 

4

 

  当斯蒂芬•沃尔夫勒姆最初遭遇元胞自控数学滞后这一问题时,或者说他刚接触到美国CA公司设计的能根据特定规则‘运行’的人工网格系统时,他多少还是一位传统的粒子物理学家。当他意识到CA人工网格系统有助于解决他正在思考的一些重大问题时,他的注意力便转向这个领域。与此同时,他成功的开发了用于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计算机程序软件。运用自己的软件,依靠商业上的资助,他完成了一部名为《新科学》的1200页的巨著。他宣称,从CA公司学习到的东西,为我们找到了一条根据计算技术去了解自然现象的新途径。
 
  他的一个主要论点是,仅仅运用一些基本的规则,较为简单的元胞自控系统往往能绝妙地显示出复杂行为,这一基调贯穿于他所有的新发现和新主张。由此产生的变化促使他去探究从生物学到社会科学等领域进行以计算机为基础的CA实验之间的关联性。他甚至推测说:“我们所见的所有物理现象的下面都有着一些简单的程序,如能长久运行的话,这些简单程序可能会详细的再现我们这个宇宙的各个方面。”不管你是否购买这本书,它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充分展现了这位才气横溢的另类怪才的思想与理论。
 
 
《哥德尔、艾舍尔、巴赫:永不褪色的黄金组合》
 
  作者:道格拉斯•R•霍夫斯塔特(Douglas R.Hofstadter)
 

5

 

  虽然畅销书市场上通常都是名人回忆录、食谱和带有政党色彩的政治人物演说集一统天下,然而,偶尔也有对此提出挑战的例外。如《歌德尔、艾舍尔、巴赫:永不褪色的黄金组合》一书,这本以哲学随笔手法论述的是关于计算的本质以及基于哥德尔数学理论的人工意识的可能性问题,它还论述了难以理解的巴赫的赋格曲和艺术家艾舍尔含糊不清的绘画作品,其间穿插着一系列充满着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英国儿童文学作家、数学家)神韵的对话。
 
  该书之所以成为技术类书籍,因为它是一部讲述电脑如何帮助我们拓展视野的浪漫史。该书主要叙述了电脑如何让我们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野来审视我们自己,而通过计算机运算提出的问题又如何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听起来有点复杂,因为它本来就是如此,而霍夫斯塔特是一位诲人不倦的严师。由于有了詹姆斯•乔伊斯(James Joyce,爱尔兰小说家,多用意识流手法及隐晦语言揭露西方社会腐朽面)的存在,霍夫斯塔特作品的理想读者应该是那些能静下心来花费大量精力以解读这本书的人,也是由于有了乔伊斯的存在,下这样的功夫是值得的,是能如愿以偿的。
 
 
《黑客和艺术家:电脑时代的伟大灵感》
 
  作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
 

6

 

  25多年前,当人们首次发现一群令人惊讶的电脑黑客时,他们天马行空般的思想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了搞出最酷最具创新性的程序,黑客们必须突破先人之见以赶上时尚。当与这帮电脑奇才打交道并试图理解他们的时候,这种想法给人们提供了一条有力的途径,从而迈向一个更加广阔的世界。保罗•格雷厄姆这本小而精的文集让我们了解到这群极富超前创新意识的黑客们的内心世界。正当第一次互联网热潮的高峰期,自诩为电脑蠢才的格雷厄姆撰写了第一本有关网络应用程序的书,并把它卖给雅虎公司而发了一笔财。所幸的是,格雷厄姆有能力对自己的想法作出分析并向外行解释清楚。
 
  现在来解释一下书中这句话:虽然他是水,但他可以预见波浪。格雷厄姆是一位有天分的作家,但他的幽默丝毫没有掩饰,经典的一句话就是:“当你抑制钟摆时,你失去高点的同时也失去了低点。”当他以黑客的眼光分析非程序性问题时(如创建一个行业、理解大型设计以及掌握人类间的互动等),他从中感到满心的喜悦。
 
 
《日用品的设计》
 
  作者:唐纳德•A•诺曼(Donald A.Norman)
 

7

 

  设计大师唐纳德•诺曼的这部著作原名为《日用品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Things),这部书严厉抨击工程师设计的作品何以让人难以理解。他原以为这个书名很睿智、令人深思,而且各词的首字母能组成诗句。而现在的书名是该书的平装本编辑建议他采用的。诺曼起先并不赞成,然而一个相当于读者调查之类的东西让他改变了主意,因为该调查显示原先的书名容易误导读者,使读者以为这可能是一本自救类书籍。然而,这也是他的多个著名理论之一:创造者应该懂得,他们的用户未必和他们想的完全一致。
 
  诺曼在写作之时,公众对这样的理念几乎没有任何概念,所以,这位世界顶级设计大师刻意突出了有关大门、电话、飞行系统和计算机等产品的设计,指出这些产品在设计上存在的缺陷以及它们是如何混入市场的,然后他对解决办法作了概要说明。此书问世后的20多年内,诺曼的这一观点开始被广为接受。然而,迄今糟糕的设计还是层出不穷,所以,无论产品的设计者还是产品的用户,都应该读一读这本书。
 
 
《新机器的灵魂》
 
  作者:特雷西•基德尔(Tracy Kidder)
 

8

 

  当基德尔的《新机器的灵魂》一书因详细描述了Data通用微型计算机的构建而获得国家图书奖和普利策奖的时候,他的这本新书被认为是一本了解电脑的必读书。基德尔不但在书中描述了许多为Eclipse MV/8000(代号为Eagle)计算机的问世而挑灯夜战的设计师、工程师和经理人的业绩,而且还通过一系列深入浅出的指南引导读者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为此,他却受到了其中一位设计师的训斥。
 
  2008年,《新机器的灵魂》一书重放光芒,他所居住的马萨诸塞大道128号便成了数字行动的白热化中心。通过他那诗一般语言的叙述,基德尔证实了一个真理:揭示细节是让美好的东西更加光耀夺目的最好手段。多年以后,虽然Data和Eagle团队所设计的这款最普通的计算机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然而,当人们对于任何一本详尽描述某项工程的书所给予的最高赞语便是“这是关于某项工程的《新机器的灵魂》”,看来2008年该书重放光芒决非偶然。
 
 
《密码破译者》
 
  作者:戴维•卡恩(David Kahn)
 

9

 

  即使很多国家安全机密信息尚未被加密,要写一本全面介绍密码史的书也是一件让人知难而退的事。须知,试图从美国国家安全局的严密控制下获取这方面的资料几乎是不可能的。然而,20世纪60年代中叶,一位对于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报社编辑戴维•卡恩,却坚持要撰写这本对密码研究法有着最为权威记录的书籍。
 
  这也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书,作者从古代开始写起,接下来是中世纪罗马教廷的地下通道,一直写到电子密码时代(密码术在历次世界战争中的作用无所不包),修订版还延续到因特网时代。他对各种密码的解释和叙述相当精准,而且不惜笔墨,各种不同的密码系统成了书中当之无愧的主角。
 
  有关美国国家安全局的那些章节是破天荒的。《密码破译者》一书于冷战的鼎盛时期出版,书中对美国政府企图查禁该书的情节作了大量的披露。该书让你感受到通常在一流的间谍小说中才有的刺激,同时也会让你成为一名业余密码专家。
 
 
《经线》
 
  作者:达娃•苏贝尔(Dava Sobel)
 

10

 

  达娃•苏贝尔对“一位孤独天才如何解决当时最伟大科学问题”的直白而充满魅力的描述,激励了许多出版商出版了有着类似重大影响的技术史书籍,但是没有哪一本能超越苏贝尔所写的这本描述英国人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1693–1776)成就的畅销书。哈里森是一位自学成才的钟表匠,当时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是缺少可靠的航海手段,尤其是确定船的经线方面。事实证明,他那精湛的计时器对此是一大突破。相对而言,纬度的确定比较容易,因为围绕地球的那条想象中的水平线可以根据太阳和地球旋转的相互作用加以确定。
 
  在叙述早期解决这一问题的努力时,苏贝尔援引了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伽利略(Galileo)、卡西尼(Cassini)、牛顿(Newton)和胡克(Hooke)的例子。但是,真正的工作却始于哈里森,他所制作的航海时钟是一个完美的精确定位工具。然而在书卷气十足的史学家手中,这个事例也许就是一个梅西耶式的故事,哈里森也许永远只是故事里的一个普通主角;而他的死对头皇家天文学家内维尔•马斯基林(Nevil Maskelyne)的动机则描写的不是那么恶劣。苏贝尔不无幽默地坦承,她的叙述带有较多的讽刺色彩,“一个歌颂英雄的故事必须基于对坏人的嘲笑讥讽。”然而,她所进行的叙述完全有理由衬托出哈里森的形象。
 
 
《原子弹诞生记》
 
  作者:理查德•罗兹(Richard Rhodes)
 

10

 

  世界上这一最骇人听闻的武器的诞生理应受到世人的唾弃,但理查德•罗兹在书中的第一段就把我们带入了物理学家利奥•西拉德(Leo Szilard)的内心世界。在大英博物馆外的一个红灯前,他在雨中等待,因为他掌握着原子弹发生爆炸的可能性。他沉思着:“(这是)一条通向未来的路,这个世界和我们的悲痛都将死去,这就是未来的世界。”接着,作者以直白的语言对一场接踵而来的大屠杀作了精心描述,叙述相当流畅,毫不拖沓。以300页的篇幅阐述了原子弹得以成功的物理学上的每一个进步,另外400页叙述的是原子弹本身的发展情况。除了这本书外,没有一本700页的书能称得上是饶有趣味的。
 
  通过对波尔(Bohr)、罗瑟福(Rutherford)、奥本海默(Oppenheimer)、特勒(Teller)、冯诺依曼(von Neumann)等主要人物的详尽阐述,特别是着墨于这些人的内心冲突——既为这一新发现感到兴奋,又为知其后果而恐惧不已——罗兹将歌剧的魅力赋予该书。他成功地处理了当时围绕这项成就的政治与军事背景,并将其与科学自然地揉合在了一起。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这一章节中认可了作者对此事的理解。罗兹以大胆、创新的笔调成功地将这一重要成就和盘托出。
 
 
《神经浪游者》
 
  作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
 
 
《雪崩》
 
  作者:尼尔•斯蒂芬森(Neal Stephenson)
 
  这两本科幻小说描写的都是以计算机为基础的另类世界。正是《神经浪游者》提出了“适得其所的赛博空间”理念,无意中将计算机朋客一类的科幻人物引入了小说中。威廉•吉布森塑造了一个数字时代的标志性人物,那就是凱斯(Case)——一位坠入计算机世界无底洞的疲倦不堪的黑客。吉布森以他华丽的文字,使这本小说至今读来还是让人感觉新鲜。在《雪崩》一书中,尼尔•斯蒂芬森以轻松的语气向读者解说一个以电脑为基础的世界是如何运行的,他的计算机视野现在已经成为另类世界的一个标准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