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出人乳头瘤病毒(HPV)引发宫颈癌的假设时,豪森遭到嘲讽,但他仍然坚持己见。如今,针对该病毒的疫苗已得到推广应用。
哈拉尔德 · 楚尔 · 豪森(Harald zur Hausen)博士是德国病毒学家,曾因发现看似良性的人乳头瘤病毒(因可导致尖锐湿疣而闻名)会引发宫颈癌而荣获2008年诺贝尔医学奖。2023年5月,豪森在位于德国海德堡的家中去世,享年87岁。
1936年3月11日,豪森出生于德国盖尔森基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所生活的工业区遭到猛烈轰炸。1943年,所有学校因此被迫停课。近两年过后,他才得以重返校园。中学毕业后,豪森决定学习医学。1960年,他获得杜塞尔多夫大学的学位,并对癌症的起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他先在费城儿童医院工作数年,随后又到德国多所大学从事研究工作。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他对爱泼斯坦-巴尔(EB)病毒和淋巴瘤进行了研究。1972年,他转到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任职,开始宫颈癌研究工作。之后,他又在弗莱堡大学继续从事此项研究。
正是在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他遇见了生物学家埃塞尔-米歇尔 · 德维利尔斯(Ethel-Michele de Villiers),并与其结为伉俪,后者成为他亲密无间的科研合作者。在同事们的记忆中,豪森彬彬有礼、体贴周到、令人敬重,不止一个人称赞其为“绅士”。
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科学家蒂莫 · 邦德(Timo Bund)表示,豪森潜心于研究,一旦有了想法就“不会动摇”。他所提出的关于人乳头瘤病毒导致宫颈癌的假设与“几乎整个科学界”达成的共识相悖,他用了十年时间才证实这一点。
1970年代,豪森首次提出了这一观点,当时许多科学家都认为宫颈癌是由单纯性疱疹病毒引起的。但是,在宫颈癌患者的活体组织切片检查中,豪森并未发现疱疹的迹象。在1974年举行的一次科学会议上,当他介绍这些结果时,受到了“严厉批评”。
有报道称,在极少数情况下,尖锐湿疣会转化为癌症。豪森对此感到好奇,于是开始使用基因探针(单链DNA短片段,可与HPV基因组中的特定序列结合)在宫颈癌患者的细胞中寻找人乳头瘤病毒的DNA。
此项工作极具挑战性,部分是因为人们发现人乳头瘤病毒有很多类型,每种类型的基因序列都不尽相同,而且并非所有类型都会致癌。
但是,豪森并未因此而气馁。最终,豪森及其同事在1983年宣布,他们在宫颈癌细胞中发现了一种新型HPV。次年,他们又报告发现了另一类型。他们发现,大约70%的宫颈癌活检组织中含有这两种病毒中的一种。
其他科学家很快证实了这一发现。豪森在《病毒学年度评论》中写道:“对此,我感到了一丝满足。因为在这之前,有几位同事一直对我们的研究嗤之以鼻,宣称所有人都知道尖锐湿疣和乳头瘤病毒纯良无害。”
豪森免费将该病毒的DNA克隆体与其他研究人员分享。由此,乳头瘤病毒研究领域的工作呈现出爆炸式发展。该研究使科学界加快了对病毒的了解,也有助于疫苗的开发。2006年,第一款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获准使用。两年后,豪森与两位法国人乳头瘤病毒学家弗朗索瓦丝 · 巴尔-西诺西(Fran?oise Barré-Sinoussi)和吕克 · 蒙塔尼耶(Luc Montagnier)一道,荣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款疫苗极为有效,但很多儿童却没有接种。他积极倡导接种该疫苗,认为最初主要针对女童推广的疫苗也应该给男童接种,这也是如今卫生官员们的建议。
1983年,豪森成为德国癌症研究中心科学主任,直到2003年才卸任。但他从未停止研究的脚步。近年来,他将注意力转向了乳腺癌、结肠癌和其他癌症的研究。
豪森的同事兼朋友约瑟夫 · 普赫塔(Josef Puchta)说:“他虽从主任职位上退休了,但从未离开科学事业。”
资料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