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中国台湾的渔民在距离台湾岛西海岸约25公里外的澎湖水道区域打捞出一块下颌骨化石,化石随后被命名为“澎湖一号”(Penghu 1)。如今,科学家通过古蛋白分析锁定了遗骨主人的身份,即一名生活于至少一万年前的男性丹尼索瓦人(简称“丹人”)。澎湖一号自然也成了迄今经遗传鉴定的最完整丹人化石标本。该新进展发表于2025年4月10日的《科学》杂志。论文作者之一、哥本哈根大学教授恩里科 · 卡佩里尼(Enrico Cappellini)表示,过去在青藏高原发现的丹人下颌骨能拼凑出些许面貌轮廓,我们判断这些古人类似乎拥有粗壮突出的下颌和硕大强健的牙齿;现在,新化石进一步深化了丹人的相貌特点。“这是重大进展,我们掌握的图像越发丰富了,未来若能发现头骨或其他身体部位的遗骸,那就更是妙哉!”
经测定,在澎湖一号化石形成的时期,其所在区域是位于海平面上方的陆地。这表明,这名东望台湾岛的丹人要么停留于1万~7万年前的冰期,要么来自13万~19万年前的冰期。这里需要指出,由于化石浸泡海中太久,研究团队没能通过碳-14或铀测年法等传统方法完成可靠的年代测定;此外,DNA提取也失败了。
但如前文所述,古蛋白质组学技术成了研究突破口。针对从骨粉和牙釉质处获得的蛋白,卡佩里尼等人开展分析,并基于多处蛋白变异确定了丹尼索瓦人谱系。我们知道,对多元环境的非凡适应力是丹人的标签。从极度严寒的西伯利亚到极高海拔的青藏高原,再到温暖潮湿的东南亚,以及眼下新标记的台湾海峡,面对地理位置与气候条件的巨大跨度,丹人颇有“智人去哪儿我去哪儿”的气度。
在部分专家看来,新发现进一步佐证了丹尼索瓦人可能属于“龙人”(Homo longi)的理论。龙人的完整头骨化石出土于中国东北。伦敦自然博物馆的克里斯 · 斯特林格(Chris Stringer)教授说道:“未来我们可能要搞清楚,究竟将龙人归于丹尼索瓦人,还是把丹尼索瓦人改称龙人。”
资料来源 The Guar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