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 http://env.people.com.cn/mediafile/200508/29/F2005082917005000000.jpg

 

  最近,美国、欧洲一些实验室有关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变异病毒的研究引发了社会性关注。该实验打破了H5N1病毒只能通过禽传染给人,不能通过人传染给人的原有认识,获得5个突变的H5N1病毒很容易在雪貂中传播,增加了哺乳动物间乃至人际间传播的可能,从而提示人类禽流感疫病大流行的风险并非不存在。另外,人们更加关注实验室研究在揭示H5N1变异规律,加深对禽流感传播规律认知的同时,可能发生的“人造病毒”失控带来的危害。
 
  此类“双重用途”研究是福是祸,已由科学共同体内部的争议,升级为科研监管及生物安全的政策议题。《自然》和《科学》杂志为此组织了相关的讨论;数十位参与上述实验的科学家主动提出,暂停60天研究工作,以对实验的利弊作出相对稳健的评估;美国政府、世界卫生组织(WHO)以及相关机构都表达了公开、透明以及全球参与的决心,以期在如何更好开展科学研究、有效控制安全风险方面达成共识,并建立一个全球H5N1病毒传染性研究的监管框架。
 
  1997年,人感染H5N1禽流感病毒首次在香港被发现,即成为人类挥之不去的梦魇。2003年之后,禽流感在东南亚多国及非洲严重爆发,欧洲国家也有案例。目前WHO统计的570多个人感染H5N1病毒确诊病例中,死亡率高达60%。全球卫生组织高度关注这一病症,WHO出台了“应对禽流感大流行威胁战略行动计划”、“禽流感预防框架协议”等一系列文件,形成了研究成果共享、共同应对以及增进低收入成员平等权利的全球政策。但在疫情监控以及病毒数据库建设等方面依然困难重重。此次H5N1变异研究在提出新问题的同时,能为完善禽流感防控提供契机吗?
 
  H5N1变异研究的直接分歧在于研究论文应该全文发表还是有所限制,美国政府基于生物安全、社会风险和国家利益的考量,由国家生物安全科学顾问委员会(NSABB)提出限制出版的要求,而科学家更倾向于通过弄清真相防治禽流感,同时维护科学研究的自主性。2005年,有关1918年西班牙流感病毒重组也曾起过纷争,NSABB在表示忧虑的同时,果断给出建议,认为“完全公开比风险本身更有益处”,由此有效推动了后续研究。这一次,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的科技政策官员则认为今非昔比,此两项研究的安全风险已非原有监管框架可以解决。NIH科技政策办公室主任艾米·帕特森表示,政府将会出台政策草案,提出“双重用途”研究监管的综合框架。
 
  讨论仍在继续,在日内瓦召开的禽流感议题大会上,一些流感专家、公共卫生官员以及期刊编辑组成的团队仍然认为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变异病毒的研究结果应该全文公布。美国政府则要求NSABB重新评估敏感数据。以安全风险为由的科研监管政策到底何去何从,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