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哲学的课题
温德(Wendt)将技术定义为“文明的力”时说:技术的发展,第一要求更少体力更多脑力的高级劳动形式、人类劳动逐渐脑力劳动化;第二不断上升的脑力劳动将使一个国家中有更多的人格自由和政治自由;第三被这样解放的人将有更高更深的精神生活和文明。
温德的这种见解虽过于理想化了,但是技术确实不仅有物质的作用,而且也有提高人类认识的能力。电视机及电子计算机等各种科学技术扩大了人们的知识,这种知识的扩大给予人们认识能力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认识能力通过技术得到加强并被引向一定的方向。尤其重要的是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亦即提高人类和自然之间的本质的深刻关系的认识,以及人们之间的本质关系的认识。另一点是提高人类自身的认识,亦即关系人类存在的本质及其伦理学的认识。可以说技术的真正的积极面在于促进这种认识。
相反,很多思想家也阐明了近代技术的否定的侧面。他们认为近代自然科学是以自然或自然现象可以预先算定为前提,自然科学只是追求确保此前提的知识。因而认为近代科学技术是为了预先算定而存在的,无视于丰富多彩的自然的本来面貌。同时还将人们通过技术获得的认识局限于机械论的世界观内。这样,就将近代科学技术局限于直接改变自然及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或感性之中。
其次也将技术自身的发展规律的结果看成是对人类的支配。例如布匹的漂白技术的开发,要求下一步的染色技术,并进而要求人工地制造出布匹本身、迫使人类从无机化学技术追求有机化学技术进而追求高分子化学技术。一旦确立了有用于人类的自然,便会受到技术的下一步的要求。他们认为人类就是这样不断地受着技术理论的挑战、支配,逐步地被封闭在技术世界、技术机构之中,亦即装配的支配普遍,个人为机能所消除,物性代替人性。
围绕技术的哲学及思想,一直存在着肯定或否定的二者择其一的倾向。多数科学家对科学的进步性不抱怀疑,也有一些思想家彻底否定科学技术的继续进步。但是,在今天的技术文明的状况下,单纯地二者择一并无多大积极意义,燃眉之急的是建设新的技术哲学。
在科学史上这一问题是合理的进步史观和模式论的统一问题。通过科学的思考,人类逐渐接近真理,覆盖真理的面纱逐渐揭开,这种合理的进步史观是传统的科学史态度。模式论认为真理以一定的格式即模式为前提,真理因此模式改变而改变。这是真理相对主义,进而即成真理的否定或“知识的无政府主义”。合理的进步史观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作积极的评价;而模式论却作有限评价或从整个历史的空间的角度出发放弃对其发展作评价。
仅此两种概念也都给现代技术文明提出必须立即解答的问题。首先必须明确今天的问题处于何等状况,其次必须提出科学技术本质是什么的问题。阐明技术本质才能在合理的进步史观和相对主义的模式论之间架起浮桥。阐明什么是真理的合理主义、模式论转变的意义及技术文明应有的面目。
二、电子技术革命
1. 电子技术的发展
微电子技术对今后产业有决定性影响。欧洲共同体各国唯恐在这方面落后,因而七、八年前欧洲就在喧嚷“新的科学技术的冲击”即“微电子技术革命”。没有必要将新科学技术限制于微电子技术,包括遗传工程的生物工程及新陶瓷技术等高分子技术也应是新科学技术的一环。
例如新陶瓷可耐受摄氏1600 ~ 1800度高温,轻而耐磨,正在革新着飞机的喷气推进机及引擎等。开布拉是比铁硬五倍,比碳素纤维更便宜的高性能纤维,其利用价值极大;还有硼、卡刚、非结晶物质等的机能性很高的材料的开发均可称之为新科学技术。但就其影响大小及其意义、即在技术史和人类史上可称之为划时代的科学技术,依然是电子技术和遗传工程两项技术。
自1948年肖克莱的晶体管研究开始的集成电路产业、从集成电路走向大规模集成电路,带来了电子计算机小型化、微型机革命。初期的集成电路每36平方厘米容纳50个晶体管,用作晶体管收音机,现在已能生产6万4千位,进而还能正式生产25万6千位的大规模集成电路。6万4千位的大规模集成电路在36平方厘米的底片上可排列12万6千个原件,比之1949年1千位的集成电路,容量提高2520倍,价格也降至六、七分之一。集成电路的超大化还使器件变得小而轻,带来了微型电子计算机的爆炸性的发展。
微型计算机用途极广,一个工厂生产、机关工作、家庭生活自动化的革命正在进行。工厂里机械手作业;机关事务工作从手工转向电子计算机通信系统、字处理机、传真、微型计算机等的机械操作;家庭室内温度调节、防盗窃、防灾自不用说,只要按一下电钮,所需的东西就会到手等等通过电子技术可在室内控制。
这种技术不能仅依靠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例如工厂生产革命的推进体的数控机械及机械手依靠微型计算机和工作机械的组合,但若缺乏控制论技术也是不可能的。日本电子产业的发展说明:家用电器制品和微型计算机、通信技术与电子计算机、遗传工程技术和电子计算机等不同的复数技术的相乘效果促进了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控制论的发展在各种意义上将给今后的技术、人类和社会以深刻影响。
控制论原意是“掌舵”,亦即在某种状态下可得到最佳解的方法、运筹学的方法。具体内容是以发达的机械为模型、研究动物体的生理,将阐明的动物体的恒常性为模型作机械设计。因此可以说控制论的理想就是人工制造人类。
2. 围绕电子技术的各种问题
引起工厂、机关及家庭生活革命的电子技术,也带来若干反面问题。一般可预计到的负面现象有因失业社会、劳动受排斥及管理社会化的个人自由的损害,以及技术过度竞争产生的经济界限等。
因工厂、机关革命引起的失业,欧洲共同体及日本均有过若干报告。在工厂的机械手发展削减了工人的同时,机关事务革命化也减少了事务人员的工作。亦即因生产和管理业务的机械化,除研究开发及营业外,不用过多的人类的劳动。企业人员的配置将呈两端膨胀的马鞍形,失业扩大,特别是中高年层失业扩大。
集成电路技术带来的劳动排斥首先是人类从属于机械,其次是机械甚至伸展到人类劳动的不合理的传统的技术领域。从事生产业务的劳动乃至研究开发、营业也服从于机械管理,今天的生产机械不仅节约劳力,而且具有多品种少量生产的机能。人类的手工操作技术也终将在某种程度上为机械所取代。与机械的划一的大量生产相对,手制品被重新估价,传统技术构成了非工业社会文明的一环。但是,即使艺术领域例外,而在流通商品领域里,其技术也被机械化了。如此,剩下给人类的生产劳动已经相当有限,而它们也将不得不变成从属于机械的单纯的机械作业。
机械作业排斥人的劳动同时也使工作单纯化和缩短工时,给人们增加了闲暇,有可能参加文化生活。这就提出了关系到人类存在的本质的“工作和闲暇”问题。
现代欧洲的劳动观念之一是M · 威巴等人解释的、目的是赎罪的基督教式劳动观。另一种是马克思阐明的目的是自我实现的劳动观。二者相反,但都将劳动看成是与人类存在的本质有关,只是目的有所不同。一方面是通过劳动认识神和自己,另一方是通过劳动追求自己。双方都认为劳动不单是手段,而是与人类的目的密切相关的。但是,现实的劳动正好与这种劳动观相反,通常它只是生活的手段。因而有人认为劳动应该尽可能时间短而工作轻,只有余暇才与自己实现有关。也有人认为只有通过劳动,余暇才有意义,余暇本身并无积极意义。
微型电子计算机和控制论技术的发展迫使人们考虑:新情况下的劳动是目的还是手段,余暇是什么,劳动和余暇如何区别等很多问题。至少,若承认人是机械的主人时,就必须改变对劳动的认识。
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促进了情报社会化,并带来社会混乱,因而情报管理问题也突出了。谁来管理又如何管理呢?大型电子计算机本来就使情报的中央集权成为可能,易于和中央集权体制联结。为了管理社会全体或者有效地推进政策、依靠电子计算机的情报管理是不可欠缺的前提条件。但是,这又会助长机械论的社会观,助长对个人自由的损害。
微型电子计算机的发展使情报分散至社会全体,而它随着向大型电子计算机接近,就越会使得使用它的不特定的多数的私人控制整个社会,损害个人自由。
以上诸点是以电子技术和基于此技术的生产迅速发展为前提产生的弊害。相反,即使技术有进一步发展,电子技术产业也会到顶,从而也会产生技术本身有无存在的理由的疑问。由于厂商过度竞争,集成电路生产已有过剩趋势,价格迅速下降,从而开始出现生产制限或延缓增产倾向。
如前所述集成电路产业是和其它技术结合而发展的,尤其和数控机械及机械手的结合生产出的消费资料最终将达需要的界限。至少在已处于经济成熟阶段的先进国,物质已呈饱和状态下,消费也已不再扩大。这就是今日的低成长、景气慢性不佳的根本原因。加上前述其它弊害,使电子技术本身也产生了疑问。全面否定电子技术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可能的。因而就有必要研究技术应有的形态以及正确的技术是什么等问题。国际劳动组织(ILO)分析说这方面的发展将夺去发展中国家劳动者的工作,进一步扩大地球南北两半球的格差。尽管如此,也需再一次探讨技术是什么的问题。
三、生物工程的世界
1. 生物工程的成立
1977年前后,遗传工程技术进入应用阶段,八十年代与医药有关的胰岛素及干扰素或其它成长激素已能在大肠菌中合成。有的已作临床实验。一般对生物工程的未来的看法是乐观的。有人认为应用此项技术可使农作物及畜产取得飞跃发展,还可开发新的资源,粮食问题及人口问题的解决也不困难。这类生物工程的实际应用主要依靠DNA重组技术的开发。
以1953年华生(James D. Watson)和克里克(Francis H. C. Crick)的DNA双重螺旋结构说开端,1973年柯恩(Stanly N. Cohen)开始了遗传基因(DNA)技术的开发。它只不过是从两个生物体取出DNA,在细胞外组合的技术。但是,一般基因操作不只限于DNA重组。不依靠原来的性交配,从一个细胞里取出的遗传物质移至其它细胞叫做基因操作,所以除DNA重组外,还有细胞融合法、游离DNA法、核外基因法等。其中应用范围最广、有危险性,对生物存在样式及存在价值有根本影响的还是DNA重组。
1975年有关重组DNA国际会议上,经科学家们讨论决定禁止有关基因操作的危险的实验。1976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公布“关于重组DNA分子研究方针”,要求全世界遵守这一方针。该方针原则是在作危险性估价的同时对该微生物进行封闭。微生物封闭有生物学的和物理学的两种。前者是限于使用实验室以外不能生存的弱微生物,后者是限定必须有不使实验中重组过的生物外出的保护设施。
生物工程是应用范围极广而又必须封闭的危险的技术。
2. 生物工程问题所在
杀虫剂DDT对人体严重影响是在世界上经过了长期使用后才发现的。X射线也是一样。这种不可能预见的危险性也正是遗传工程技术最重要之点。产生危险有以下三种可能。
(1)已经认定对人类及环境无害的微生物、故意或不注意地漏出后,才知道对人类及环境的一方或双方有危险。
(2)已确认对人类或环境的双方或任何一方有危险的微生物,不注意地漏出。
(3)故意漏出对人类及环境双方或一方有危险的微生物。
危险性的内容是什么?遗传基因操作技术与其他技术根本不同点在于:生命体即具有自行繁殖机能的生物可由人工制造出来。这就是在迄今为止的整个历史过程自然形成的稳定的自我系统中导入了全新的自行繁殖系统,将会形成不能预见的自我系统的混乱。由于人为地操作生命还会扩大有关自然摄理及生物一般的机械论的世界观。它将改变有关生命尊严的伦理观。除对人类及环境直接危险外,遗传工程技术还含有一些综合性的危险:其危害所及的空间和时间不能预见,因而这种危险将极广泛而且不能改变;其次是其危险意义深刻,关系到人类存在的本质。
由此看来,有关生物工程开发的限制就很不够了。美国的“研究方针”原则上仅适用于接受NIH资助的研究,而与接受其它单位资助的研究则无关系。日本及其它国家也是这样。其次,美国的研究方针仅限于DNA重组实验,而其它生物工程的实验则不在此限。这种倾向也是世界性的。其它生物工程虽不像DNA重组那样危险,但也带有危险性。尤其是对于长期培养的危险,现在什么对策也没有,何况最近这种限制在全世界又有了缓和的趋势。
动植物基因的活动与细菌有所不同,将动植物的基因移入大肠菌,也不如原来那样活跃,因而其危险性比预计要低,这是缓和的根据。但其所带来的不可预计的危险并未改变。因此,强调物理学的封闭,并产生了P4级最强度的物理封闭问题。
在P4设施中的实验用的是病原体,设施应该避免建筑在人口密集地区。日本建筑在筑波城中心问题专家们意见也很强烈。其次,这种设施由谁管理也是问题。仅有产业用微生物使用机关是不够的,必须和使用病原体的机关共同管理,日本在这方面的体制也不完备。
以上所述危险性的预防措施,都只不过是立足于机械论观点作生物学的或物理学的封闭而已。NIH院长也说:“由于这些研究的应用,将来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等生物的遗传性质将有改变。现在还没有作为问题。”亦即指导方针的限制只是纯技术的见解,有意地回避了伦理上的问题。
研究最终走向何处、为什么、应该怎样做、如何领会生命和技术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应该怎样形成下去等根本问题,到现在为止没有任何单位涉及过。如今,性别的选择、试管内受精、遗传性缺陷胎儿的人工流产等很多问题已经引起了宗教的、伦理的信条性质的争论。罗马教皇圣保罗二世责难遗传工程违反自然法则。一位哲学家说,既然“神按自己的面貌创造人”,遗传工程技术也可解释是神和人共同创造。关于遗传工程已有不少像这样从宗教见地加以表明的;对于科学技术和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却没有作为社会秩序问题广泛地加以法的评价。
如今的科学技术已经不只是知识和效率的问题,而应是伦理的同时也是社会秩序问题了。尤其是遗传工程技术的危险性所涉及的时间空间范围的无法估量,以及潜在有无法大规模挽回的可能性,因而必须重新对现代科学本身作出评价。基于首创的无限冲动的实验精神——试验和错误——已经不能置之不理。试验、错误、再试验,科学技术是追求无限冲动的。
遗传工程技术特别需要作社会的法的评价,在小资本的企业也有应用微生物的现状下,更加强了这种科学技术评价的严格性及紧迫性。遗传工程技术及其应用不需很多资本,有很快发展的可能,仅此也可以看出其危险性。
四、技术的本质
早期科学技术的一般的两面性及现在新的科学技术带来的问题,要求从技术上作哲学的考察。
1. 如同物理学、化学是从占星术及炼金术发展起来的一样,近代技术是从咒术中诞生的。二者都是将隐秘在自然中的力引向人类的一定目的,都是以社会对这种神秘性的感情为媒体的。咒术虽与类似法则(Law of Similarity)及接触法则(Law of Contact)的感情止于同次元的延长线上,但技术还在其中加上合理的构思力。合理地整理感情,积极地使整理出的感情发挥作用,并在使外的环境适合此感情,这就是构思力。
2. 构思力是综合必然的“自然的世界”和人类意志的“自由世界”的主体的创造能力。它是感性的同时也是悟性的。起着人类主体作用的知、情、意中,“知”即悟性认识自然的必然性和规律性(科学的认识性),“意”是主体的精神活动的实践、即自由(实践理性)的源泉。因而在基于此自由改变自然的必然时,产生“快慰”感情。来自这种感情、合理地追求这种感情的能力叫做构思力。
3. 技术的根本就是这种综合机能的构思力,S而总是首先产生技术的统一的性格,它已经不是单纯的手段,而是推进着目的和手段的统一。技术乃是目的和完成目的以及可改变的自然之间的媒介。因此,技术按照以下形态构成其统一机能。
第一、自然是技术的物质因素,第二、人类精神是形式因素。人类精神和自然会合,从而以此为材料描绘出技术的具体的姿态。第三、在此基础上成立起来的技术的作用因素不是各个个人,而是专业化了的各个人之间相互补充的社会。第四、技术的终极目标的技术的目的因素是技巧。技术就是这样技巧地面向自然、人类精神和人类共同社会三者技巧地统一起来,亦即将此分开的三者有利地统一起来的技术。
4. 因此,技术不单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是为了一定的目的利用客观自然法则。其意义在于将自然的因果法则和人类主体的目的的合理性统一起来。结合人类来看,就是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统一。因此,技术的本质就是赋予目的因素的人类的感性和悟性的亲和、亦即是感情的同时又具有悟性的性格。只是此二者性格中悟性的色彩逐渐加强而已。“工具技术”向“机械技术”的发展是与这种构思力的合理化并行的。
5. 这里所说的自然不只指天然的自然,它还是无机的自然、有机的自然、人类本身精神的自然。与之对应的技术分别为物理、化学技术,生物工程技术以及有关精神、心理及记忆的技术。因而技术的对象就是天然自然的环境及人类的自然环境,即自然界、社会以及人类本身的全部,构成技术的物质因素的自然包括全部的这些自然。
6. 现代科学技术的根本问题
从过去所说的技术本质看,成为感性及悟性的技术的目的因素的“技巧”乃是人类可能性和自然可能性同时伸长的“技”。它是发掘出自然的潜在力、通过此潜在力以提高人类的可能性的“巧”。在此过程中,自然逐渐接近人类精神,精神逐渐深入到自然中去。
人类精神和自然以及人类共同生活的根本的如此统一;除了是技术的因素的“技巧”外,它还追求以下的责任伦理。
技术的第一责任是将受必然法则支配的自然的世界改变成适合我们的目的,使我们经常生活在“技巧”中。
第二是对自然的责任。将自然置于观念中,通过这种导入而产生技术,但不允许精神的独断。而且自然还要求精神发现它的潜在力,并加以实现。必须在接受自然的严峻的法的同时,满足此要求。
第三是对人类共同生活及对自己本身的责任。技术进步使人类走向专业化,因而要求人们之间合作。专业化越深越能形成似乎是失去全人性的合作社会。通过这种真正的合作确立人类之间的关系。
既非必然、也非自由,而只是尽可能地技巧地组合(Ge-Stell)其中的必然,试验、失败、再试验达到自由。这里出现着命运。因此,技术的特质是“技术爱命运,命运不爱技术”(尼各马可伦理学)、是主观的自由世界和必然法则统治下的客观世界的统一。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以“自活自然下的解放”为其本质。因而,我们依靠技术开始历史地现实地获得自由。能动、恒常、自觉地推进这种技术的本质,即不仅简单地活着,而是更好地生活乃是对技术的责任,也是自己本身的目的论的责任伦理。
执行这种责任时,精神必然受到自然的存在样式的约束,同时自然也要求人类精神有新的认识。它不仅要求有切合自然的严密而正确地观察和思考,而且要求设定新的目的。对我们的要求是认识自然结构的更深的潜在力,并加以提高。为了响应这种自然的要求,我们只有对自然作技巧的“探寻”,这是悟性的作用。但是,悟性本质上不过只是分析能力而已,予以过信则陷入精神的独断。
许多哲学家所指责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否定的一面及新科学技术的危险性,可以说都是来自这种精神独断产生的片面的自然观。这是物质或物质构成因素时刻形成各种排列的同时,向全空间扩展的世界观。正是这种将人类乃至一般生命看成是均可还原这种物的一元论的世界观、是构成现代科学技术危险侧面的基本因素。因而,它是极端地悟性认识绝对化的产物。
笛卡尔明确提出了“物的世界”和“心的世界”作为“广延实体(res extensa)”和“思维实体(res cogitans)”的二元论世界观。于是康德企图按照“知”即悟性作用领会物的世界的必然性(人类用悟性任意解释的必要性)(《纯粹理性批判》)、按照“意”的作用追求心的世界的自由(《实践理性批判》)、按照情的作用统一物的世界和心的世界即必然和自由(《判断力批判》)。黑格尔扬弃了康德的暧昧,通过“绝对精神”或“历史理性”将物的世界还原到了心的世界。马克思却正好相反,将心的世界还原到物的世界。
因为十七世纪以来的自然科学的发展、使得这种悟性优位的立场覆盖了广阔的世界。现代自然法思想及英国经验论否定不通过悟性的形而上学的存在,而大陆唯理论却相反地承认形而上学的存在,也是通过悟性达到了领会和思考。这些都是悟性主义的立场。康德对这种过度的悟性上的科学的自然主义表示怀疑,试述了上述的统一。黑格尔主张神(绝对精神)或历史理性非人类悟性(ratio)地和理性的终极的统一,仍然批判了悟性主义的科学的自然主义。
马克思再度立足于彻底的悟性优位的立场,展开了科学的自然主义的世界观。这是杰出的现代思想。此后在一切领域里科学的悟性认识总是走在前面。社会科学自不用说,连哲学也出现了“科学哲学”及“符号逻辑”等科学主义的立场。
7. 自然、机械和人类
世界观的演变必然通过自然观反映于技术,并且又为世界观所照射。
希腊以前的自然、对于人类是对话的对方,人类和自然的关系不是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自然同时又是人类理解力不能达到和不能征服的可怕的存在。伊奥尼亚以后的希腊哲学企图通过理解、说明自然,消除这种恐怖。亚里士多德的“原理”、毕达哥拉斯的理性为首、塞涅卡的“自然诸问题”及伊壁鸠鲁思想等都是这种自然观。
中世纪的人类和自然都是被创造的、人间是小宇宙,因而认为可以通过沉潜于人间,从自然中发现神。尼古拉(Nicholaus,Cusanus)和司各脱(Scotus,Eriugena)的通过人间的宇宙的救济就是这一思想。
乃至近代,大多接受处于伊斯兰的科学研究的影响,出现了自然应被征服的思想。但它同时又是新生的力、无尽的宝、无污的本然性出现在近代人面前。因而首先是通过模仿自然、制造机械,通过这种机械去理解、征服自然。模仿天体运行制造机械表,以此机械表为模型使自然研究的方法公式化就是发现的方法。机械表的完成是13世纪,这种机械含有的思想,因与理神论的发展相并行,是在17世纪以后,只有机械表才是一切机械的原型。
正如发现方法公式化所象征的那样、形成了机械论地领会自然。亦即在人和自然之间开始介入了机械技术。这里悟性的原理的理论理性的追求被作为第一次的“无限冲动”向前推进。从自然学取机械,通过机械确立机械论的自然观,它再做成高一级的机械,再促进机械论的自然观,再走向更高级机械,如此沿着直线的无限轨道前进。机械表带来的楚解牧和利用自然的隐秘的动力。在莱布尼兹的“能动的力正是自然的实体”的同时、1714年开发了蒸汽机,从而动力机械技术有了无限发展。从传统的“水力——木材复合体”的技术到“煤炭——铁复合体”,再到“电——合金复合体”,发展了技术文明。
这里产生的问题是我们必须和超出感觉、感情之物的非自然的自然相接触。人类对自然的关系失去了直接性,形成了非感觉的抽象的,即物的非感情的关系。从而,人类创造的物也成了自己不能直接体验的抽象物,感觉与之无关。于是在将自己的制造物向自己内面移动时不受伦理约束,从而对自己的制造物也不负责任。这就是药物公害及大厦火灾等最近过失事故的根本背景。这样,机械技术的第二阶段的动力机械技术的发展诞生了非人间的人间。
机械技术的第三阶段是自动控制机械。它是因前述控制论和信息的机械处理的发展而迅速发展起来的。自动控制机械不仅以物和能量而且以信息为加工对象,这就开始指向人造人间的完成。产业用机械手是其中的第一步。通过机械手使人类不可能的如高温、高压下的作业等等成为可能。由此重新组成的微细分工、单纯划一的具有机械论特征的操作和控制论的结合、最好地说明现代机械论的世界观的到达点正是这种自动化机械。
自动控制机械也使社会作微细分工,用符号来解释社会。因为社会是没有意义的纯符号体系,人类的表现也只有通过这种符号,所以人类受机械支配。
自动控制机械使工厂流水作业更为自动化,机械支配人类已经通过科学管理等这类流水作业系统而开始了。但它只不过要求工厂内工人成为机械的部件而已。与之相对,今天的与电子计算机相结合的自动控制机械的普及却使整个社会符号化,社会成员机械部件化和划一化,已经丢失的人类个性更为丢失,从而潜在着文明也有没落的危险。
五、结语
所以形成如此状况的原因是在人类的认识能力中,将不过是单纯分析能力的悟性认识绝对化了,局限于用此悟性的科学思考看待世界。它只能是自然地强制着人类的独断。处于这一立场,自然已经与神的创造无关,只不过是简单的物质的机能群而已。有目的地无视康德的“物自体”及自然的本质,否认与自然的对话,为了无条件将自然用于人类,仅着眼于自然的机能面。人类如此完全地支配自然的直接作用,虽实现了“从活自然下解放”,但就从此瞬间起,打算控制自然的人类自己也不得不被控制了。模仿自然而制造的机械,将终于控制人类自己。
前面所述的技术的本质与此单方地将此悟性理论照射于自然而陷入科学主义、即陷入心还原于物的机械论的世界观是不相容的。只有推进“物与心”即“自然与人间”的合作才是真正的技术。自然和人类之间的类似点(Analogie)的实践才是真正的技术,其结果必然是文明。这类技术的进展将使人类逐渐依存于自然,而自然也可模拟人类予以解释、逐渐接近人类。必然会出现物和心的接近、自然和人类的类似。在此过程中,自然和人类的可能性都能有所提高。
但是,真正的技术的使命不止是推进这种类似。它也有形成应有的人类共同社会的课题。社会分工随技术、产业发展而发展,结果是人们丧失个人。能够使心通过的个人丧失才是“自己丧失”。真正的技术恰好与之相反,通过技术各个个人的专业化加深,同时也必然自觉地形成相互合作的合作关系及共同的社会。真正的技术是推进这种社会体制的。
为此,第一必须在某种程度上将技术从资本的理论下解放出来。第二正确使用各个人通过技术获得的时间,例如进行加班工作获得社会的称誉,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等,不能浪费。必须真正地为了个人自己和为了社会来衡量这种时间。这首先是最好的认识悟性的界限、怀念形而上的本质。可以开始恢复与自然的对话,还可恢复个人自己。
如前所述,今日的技术文明状况迫切要求特别对新科学技术作出评价,立足于此的应有的基本理念,本人提出此“技术的哲学”。
[《世界经济》(日),1982年6月1日]
————————
* 题目为译者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