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岩波令店出版的《世界》月刊在1985年第5期中刊登了日本群马大学名誉教授、神经生理学的权成高木贞敬的文章。文章以问答的形式讲述了读书与大脑生理的关系,向年轻人介绍了锻炼大脑的方法,通俗易懂,给人以启連,值得一读。译注]

很久以来就有“在年轻人当中‘影像文化’占了优势”,“年轻人‘离开了铅字’”等说法。怎样从大脑的生理学方面来看这样的问题呢?看电视和读书哪个对大脑有益呢?这首先得从大脑的生理结构来分析。

大脑的前额区和头顶连合区

高木贞敬:我们若从脑细胞方面作为考虑问题的出发点,可把大脑大致分为四个部分:在额内侧的部分叫额叶;在头顶的部分叫顶叶;在两耳内侧的部分叫颞叶;在头后部的部分叫枕叶。看电视时所使用的是大脑的头顶连合区,看、听之后理解的部分是头顶连合区。电视节目若难,收看率就会下降,所以电视节目中不出难题。正因为如此,电视对脑的训练并没有什么大的效果。

然而,在读书时,则必须边读边理解。为了理解,遇到难题就要进行思考,就要从各个角度进行探讨,就要向别人请教等等。这时就需要大脑的前额区起作用(而解决问题、应用问题的部分正是前额区)。

读书时,一边读一边要对所描写的场面进行想象,它有培养十分重要的想象力的作用。现在,不要说大学生,就连社会上的人都爱看漫画,那上面字很少,它把一切都画出来了,根本没有再去想象的必要,只是在脑海中轻轻掠过。漫画用来消遣倒是不错的,但对锻炼大脑,培养脑细胞却与读书相距甚远。

从前有这样一句话:“十岁是神童,二十是才子,二十五是平常人”。这就是说,在小学、中学成绩很好,经常得百分,用现在的话就是全5分。老师教的东西全部都能够理解,按照答案解答问题。到了二十五岁一走向社会,在学校成绩不错的人就吃不开了。这种人以前相当多。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在于:应付考试的学习,主要使用的是大脑的头顶连合区,听读的感觉、学习上的理解和认识都是头顶连合区起作用,并以这为中心进行活动的。因此,在出同类问题时,是能够回答的,可是,一进入社会,遇到的事情不见得都是在学校中学过的,每天都有很多实际问题,这样,就不知道怎样一一处理了。学生时代的考试题,基本上都在可以预料的范围内,所以能够解答。一到社会上,遇到各种现实问题,头顶连合区就不能应付了。

——解决实际问题的部分是前额区吗?

高木贞敬:是的。葡萄牙的精神科医生E. A. 莫尼兹(E. A. Moniz)使那些凶暴得无法对付的精神病患者(通常指家属和警察都束手无策而关到精神病院铁窗中的患者)变老实,发明了切除大脑前额区的所谓脑白质切断术。接受了这种手术的患者一下子从凶暴非常变得像猫那样老实。因此,这个手术在世界上风行一时。

手术后,患者变得老实了,领回家中也不会闹事了。可是接着却又出现了更为困难的问题。那就是患者本人完全失去了主动性。失去了向上的心理,失去了所有欲、失去了个人显示欲,也失去了喜怒哀乐的感情。

总而言之,做过脑白质切断术的患者的人格完全改变了。因此,人们对得过诺贝尔奖金的莫尼兹的手术进行了反省,一个人给另外的一个人进行如此的手术,是否合适呢?这个问题,人们至今还在争论。

另外,现在发明了一种特效药,不用做脑白质切断术,也能使凶暴的人变得老实,因此,这种手术已经不进行了。不过,通过在世界上风行一时的这种手术,使人们明白了大脑前额区的作用。

新脑与旧脑

高木贞敬:人来到世上,耍碰到各种各样的难题,碰到各种危险。这时,怎样战胜困难,避开危险就成了动脑筋思考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脑最起作用的部分就是前额区。这儿是神充分使用的部分。当然,为了使这儿起更大的作用,过去积蓄的经验也是必要的,没有过去积蓄的经验,也不会有新的智慧。到了这时,头顶连合区储存的东西才起作用。因此,应付考试的学习是绝对必要的,也就是说,头顶连合区必须经过充分的训练,与此同时,也必须对前额区的功能进行训练。

发挥前额区、头顶连合区的作用,使脑得到平衡的人是人生的成功者。不知用“成功者”这个字眼是否合适。但是,我认为成功者是战胜人生中的困难、立于不败之地、比一般人取得更大成功的人,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再来谈电视。电视对大脑的前额区是起消极作用的。看电视几乎没有使用前额区的必要。这是因为电视节目中提出的全部问题,再在电视节目中进行解答,根本不用动脑,只要等着就行了,所以人的积极性就失去了。

如果用另外的观点对脑的内部进行区别的话,可以分为新脑与旧脑。所谓新脑就是覆盖大脑表面的部分,像包子奉面的皮那样的部分就是新脑。实际上它有许多很深的皱纹,脑的表面积可以扩展到相当大,并不像包子皮那样简单。包子馅的部分相当于旧脑。旧脑使人保持和动物一样的最基本的生存本能。

若只有旧脑起作用,那么人就和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所以新脑经常控制旧脑的作用,支配人进行人间特有的生活。不过,新脑总是压制旧脑、旧脑也会进行反抗。这和现在家庭内的暴力、学校内的暴力,以及飞暴徒[骑着摩托车等横冲直撞的歹徒——译者]有关。因此有必要适当地放松旧脑。当然,也必须对新脑进行锻炼,也就是说保持新脑、旧脑两方面功能的平衡。

比如男人,白天在公司拼命地使用新脑进行工作,下班后在小酒馆喝上一杯,以解除白天的紧张和疲劳。这样,保持了内心的平衡,家庭生活也就平安无事了。可是这个人如果不去喝上一杯,就有可能向妻子发泄,这种发泄,成了家庭不和的种子。看来为了解放旧脑,上小酒馆也是必要的,当然,解除白天的紧张和疲劳,也不只限于小酒馆,反正得有个发泄的地方。

大脑中像头顶连合区这样的起高级作用的部分、连同负责肌肉和关节运动的部分、负责视听的部分以及负责皮肤感觉的部分,所有这些,都是新脑的功能,而在控制这些功能过程中,占据首要地位的是前额

——在新脑中最高级的部分是前额区……

高木贞敬:综上所述,在充分地使用新脑之后,从解放旧脑功能的意义上讲,电视也是有用的。我们并不是说电视一点好处也没有,看看电视中轻松愉快的节目,哈哈大笑一阵就解除了一天的疲劳。它的意义就在于使新脑休息、旧脑解放。可是,仅凭电视是不行的,人们的消遣方法不同,有些人需要以其他方式来消遣。

所谓脑发达

—那么,用脑、锻炼头脑,意味着脑细胞的变化吗?

高木贞敬:人在生下来之前,妊娠七个月,脑细胞的数目就确定了,它的数字大约是100亿到150亿。从那以后,细胞只能减少,绝对不会再增加了。可是在脑细胞的数目刚刚确定的时候,头脑中仅仅具备了这么多脑细胞的数量,它们相互之间并没有联络。随着身体的发育,脑细胞与脑细胞之间渐渐有了联系,这就是

脑的发育。越锻炼,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就越紧密。

打个比方,高级电视机、收音机和一般的电视机、收音机的区别就在于一般的电视机和收音机零件特别少,并且互相的联系也很简单。高级电视机、收音机零件用得多,装配线也复杂。电视机、收音机还不特别明显,电子计算机就更了不得了,要使用相当多的装配线和零件。

人到了二十岁,脑细胞还很年轻,数量还不少于100亿到150亿,因此,从生下到这个年龄,有必要使脑细胞之间的配线加密,使它的功能更加优越。这就需要学校的教育,需要积极学习自己不懂的东西并进行理解吸收。这种学习可以使脑细胞的配线加密,用电子计算机来比喻的话,就是创造出更高级的电子计算机。

在这个意义上说,读书是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如果不读书,未知的世界就不会在你的面前展开,你就只知道自己身边的事情,因此,也只具有与此相适应的配线。我们只看见周围这么一个小圈子的生活,只听到小圈子内的事情,视野就不会宽阔。有些事情从电视上是能得到的,比如看电视新闻,就能知道世界各地已发生着什么事情,那些地方的人是以什么样的信念来生活的;就会知道在外国有抱着和日本人完全不同的想法或完全相反的信念来生活的人。然而,如果读书的话,就会得到更深刻的东西。

一一大脑越用越好一一

高木贞敬:大脑越用就会无止境地变好。要说到什么地步停止,这是没有界限的。用脑,是有着相当大的希望的,脑的功能是越用越强的。应付考试时,想比别人的成绩好,因而努力学习,从这点来说,脑功能的增强也是受益于读书,反之,脑功能就不会增强。

——过了二十岁再锻炼大脑,不是太迟了吗?

高木贞敬:锻炼大脑不可能在人出生之前,但如果认为过迟则是不对的。脑是具有无限的能动性的。战前,有人认为出了大学就不用学习了。可在欧美,毕业仪式就是始业式,毕业是人生的开始。他们大学毕业后几乎一生都要坚持学习,现在也是这样。日本人现在和以前也不一样了。在这竞争激烈的时代,如果还是认为大学毕业就不用学习了,那马上就会落伍。在这个意义上说,最近日本人有了一个好的倾向,这对脑也有益。

不过,现在的大学生一入学就玩了起来。这也难怪,入学考试已经把他们弄得筋疲力尽了。因此,上大学后,玩一下,解放一下,使旧脑自由地发挥一下作用也是必要的。不这样也的确难以维持脑的平衡。因此,刚入学时,一般不怎么要求学生马上关起门来读书。可是我希望大家在基础课时间通过适当的玩和运动,使旧脑和新脑保持平衡,一进入专业课,还是要拼命地学习,不这样,将来就不会有出息。

“基础主义”的效用

——刚才您讲了脑细胞之间的联系变密,这变化在什么年龄停止呢?

高木贞敬:一生都在继续……

——大脑的效率渐渐降低吗?

高木贞敬:是的。人一生都是相同的神经细胞在工作,神经细胞是年龄越大越疲劳。十多岁左右,神经细胞最有活力、最年轻。在这期间应该尽量学习基础知识,像语言这样的基础知识,如法语、德语、拉丁语、希腊语等,把这些语言的基本框子,也就是语法掌握了就行了。这样即使在这之后一点儿不用,到了四、五十岁时,只要需要,因为有基础,有从前学过的底子,读了以前的书就恢复记忆。可是如果到了四、五十岁才开始学,这就需要花费相当大的力气了。用已经很疲劳的脑细胞来学习新东西,效果可不怎么好了。

在这个意义上说,在二十岁之前,从高中到大学的基础时代多读书、积累知识,那对将来的发展是相当重要的。“基础主义”是战前统治旧制高校的人的想法。我认为这是有相当的积极作用的。年龄也正好处在十几岁的阶段。以前的旧制高校不分文理科,不确定专业,可以广泛地读许多书。可是一进大学,由于学习专门课程,必须读专门书籍,因此,渐渐地,读书的时间就减少了。

为抵制“影像文化”,我希望日本能够掀起“铅字文化”。并且,基础部的教师是关键。值得尊敬的读书很多的老师若在基础部,学生就会受到教师的影响而开始读书。

——在这里改变一下话题:与旧制高校时代相比,您对现在的学生怎么看?

高木贞敬:旧制高校时代吗,战前的年轻人都有锻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这样一种共同的愿望。就是说具有生存在世上,就要不断地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才这样一种愿望。比如有“基础主义”、“自我完成”这样的说法。自我完成是一个目标,为此必须读书,必须吸收世界上不同的东西。读传记、读伟人写的书,以此磨炼自己。

可是,现在却没有这种共同的基础了。现在的社会是物质丰富的社会,因此许多人认为有趣地、轻松地度过人生就行了,并不怎么去想将来的事情。这种只顾眼前的庸俗认识占了统治地位,便产生了一种与以前相反的意识,即:觉得读书麻烦,认为不读书也行。这是当前大多数人的意识。然而,在现实的社会中,着眼于未来十年、二十年的世界,从长远的观点出发,来严格要求自己、努力学习的人不是没有的,虽然这部分人的数量很少。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有进取心,他们在拼命地读书,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那么,只满足于现在轻松、有趣地生活的人将来怎么办呢?待他们结婚生了孩子,就会产生一种欲望:希望有显赫的地位,有高额的工资,有美好的生活。我觉得他们的这些欲望,现在也是作为萌芽而存在于意识深处的,如果他们有这样实际的动机,那么就会明白仅有“影像文化”是不够的。同时他们就会认识到:如果读了各种各样的书,把未知世界的东西吸收进来,那么无论将来发展到了什么样的新时代,遇到什么样的事情,出现了什么样难题,就都能应付。这样,他们就会感到这种实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对于这一点,认识得越早越好。

大宅壮曾说过:“电视造成了一亿白痴”。这话的确是至理名言。大部分人只为眼前的利益活着,放松了对脑的训练,因此就失去了辨别的能力。这样,努力学习的人就会统治不学习的人,因而独裁统治体制出现的可能性就大。我们提倡民主主义已经四十年了,要想使民主主义永存,每一个人就必须读书,必须有很宽的知识面,能够进行有根据的批判。如果每个人不具有自己的个性,不具有自己的见解的话,民主主义就会垮台。我担心,和“离开铅字”的现在相联系着的将来还是存在着这样的严重问题的。

要想锻炼前额区……

——我们还来谈刚才的话题,要想锻炼前额区,怎样做才好呢?

高木贞敬:第一是读书,不是读周刊那样的杂志,而是要读经过千百年考验的古典、伟人的传记、人生论,在读书中去发现和理解自己前所未知的精神世界,然后把自己读书的感想同他人交谈,别人和自己读同一本书,但有时读书感想和自己不同,知道了别人的不同见解,也是十分可贵的收获。因此,多与别人讨论是非常必要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重视朋友,与朋友多进行讨论是大有益处的。

在美国,每晚都有大晚会、小晚会,大家在那里议论各种问题。这些人通过耳朵学到了许多知识。有了广泛的基础知识和宽阔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再加强专业,那就会知识广博、专业精深,这种知识结构有如日本的富士山,给人一种安定感。

可是,日本的专家很少和人对话,只在小天地学习专业。因此,日本专家的知识结构像新宿的高楼一样,给人以基础不牢的感觉。在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时,由于知识面窄,也会出现问题。

我们再来看学生的问题。学生们经常举行联谊会、茶话会。这种联谊会的内容很成问题,会上总是把谈论演员的逸事、吃点什么、喝点什么、唱几首歌、听听磁带、吵吵闹闹作为会议的中心。欧美人已结束了这种开吃喝会的做法,在他们看来,和吃喝相比,讨论点什么事情是最好的享受。被邀请参加晚会时,不准备点话题是不行的,因此需要广泛地读书。实际上,美国的女性都是认真地读书的。……

品味读书的乐趣

—最后,先生若在读书和生活方面有告诫我们的话,请您说给我们。

高木贞敬:我自己到目前还谈不上有什么经验。天野贞祐先生在《给学生的书》一书中劝大家每天读三十分钟书。比如早晨去学校之前或上班之前,读上三十分钟专业以外的书,这样坚持二、三十年,就成了了不起的读书家了。我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议,一天读三十分钟书最好在早晨。早晨刚起来,头脑还没被工作、生活方面的事情搞乱,非常清醒。如果养成了这种读书习惯,就可以领略到读书的乐趣了。

另外,早晨头脑清醒时,定出一天的计划也很重要。这样,把一天在心中描绘一遍,也培养了人的想象力。这种习惯和生活方式,必定会与这个人将来的成长联系起来。这样的人,与无所事事而生活的人截然相反,他们将会获得充实的人生。

再者,要记日记。

不要记那些太零碎的小事,记大事就行了。回顾了今天所做的事情,第二天的计划也就出来了,顺便写上第二天的计划也有用。十年、二十年天天过着这种有约束的生活,这个人就会变成与众不同的人,这个人一定有十足的长进。

年轻的时候,出发点都是一样,站在一个起跑线上,没有什么大的差别。可是到了四十岁,就会出现相当大的差别。这种差别是因年轻时养成的习惯和走过的道路不同而产生的,并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事情。

因此,要想在四十岁左右出成果,就要对准这个目标,考虑和规定自己现在年轻时的生活。这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