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恐龙”一词原来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比较大,看上去有些恐怖;其实,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恐龙固然有个体大的,但也有个体小的,有的甚至只有公鸡那么大。从科学上看,恐龙不是一种具体的动物,它是一类爬行动物总的通俗名称,包括了蜥龙类和鸟龙类全部属种,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及白垩纪前期达到它的顶峰时期,并沿着不同的方向衍生出繁多的类型;至于恐龙最后的绝灭早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普遍认为恐龙的绝灭是突然的、并从宇宙空间、地球自身及恐龙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诸如①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使气候发生了变化,大多裸子植物绝灭了,这就直接威胁着吃植物的恐龙的生活;而吃植物恐龙的绝灭,使食肉恐龙也相继遭殃;②也有人说恐龙患了传染病,所以很快死亡:③也有人说是哺乳动物吃了恐龙的蛋,以致使它们断了后;④白垩纪末小陨星撞击地球使恐龙绝灭;⑤恐龙吃了有毒的食物使其灭亡等等,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在阅读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就恐龙的演化问题做一尝试性分析,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

二、恐龙的“绝灭”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在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处在不断地运动之中,不断的变化发展着,动物界也不例外。动物的发展过程一方面显示出明显的连续性和过渡性;而另一方面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发展的阶段性使得物种与物种之间、类群与类群之间表现出明显的性质上的差异,产生了相互转化的类群之间的界限,使得进化链上的每一个环节都具有“非此即彼”的性质。但是,发展的连续性和过渡性又使得物种与物种之间、类群与类群之间同时具有“亦此亦彼”的中间物的性质;连续性和过渡性状态的存在消除了对立转化中的“绝对分明”、固定不变的界限;盛极一时的庞大恐龙同样经历了产生、发展和灭亡的既连续又具阶段的演化过程。

对于恐龙的绝灭虽然观点很多,但归纳起来主要为两类:一类为灾变观;一类为渐变观。作为两种观点渐变观是比较合理的,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因为恐龙作为一个爬行动物的类群来说,它的绝灭是有一段较长的地质历程,其绝灭有先有后,剑龙是最早绝灭的一类,之后鱼龙和翼龙才绝灭,一直到古新世早期仍有11个种,而决不像新突变论所说的那样,恐龙是在3 - 5万年或者2万年,或者一两年、甚至仅二十多天的灾变中非;突然地绝灭的;另外,恐龙的绝灭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伴随着鸟类和哺乳类的兴起。

持灾变观的人主要从宇宙空间角度出发提出了小行星撞击说。恐龙的“绝灭”果真是小行星撞击的结果吗?这种观点对此问题是难以解释清楚的,因为灾变说的主要依据是白垩纪和第三纪界线上的铱异常,仅依此作为理论依据未免有点勉强。第一,正如古生物学家克利门斯教授认为:铱在地层中的富集状态作为小行星撞击的证据是值得怀疑的,因为人们对铱在沉积物中的活动规律还了解甚少,既然有机化合物有吸引铂和铂族元素的能力,那么地层中的铱是否可通过地下水的搬运而在某些地方集中起来?或者是否有其他使铱集中的途径?有意思的是,含铱透镜体在陆相地层中出现的四种产状中有三种是在褐煤层中,第四种是在含有许多树叶和植物碎屑的淤泥层中;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铱的富集和有机物有某种联系。这就说明我们对铱的地球化学行为还不全面了解,在这种情况下把铱异常归结于灭体撞击是片面的。第二,众所周知,发生于弗拉斯 - 法门阶界线上的生物绝灭事件涉及全球范围,但铱异常仅发现于澳大利亚的该界面上;另外,澳大利亚的该铱异常出现时间比欧洲群体绝灭的时间晚;亚洲的情况是该界线上无铱异常。因而铱异常不可能是生物群体绝灭事件的原因。从这个实例也可说明铱异常更可能是地球本身的产物,而与其他星球无关。第三,据报道美国新墨西哥州古新世地层中曾发现恐龙的残骸;阿拉斯加的冻土带内发现过6500万年前的三种恐龙和两种其他爬行类化石,这些事实是对天体撞击说的致命打击,说明了恐龙的灭亡并非是由天体撞击地球而引起的突发性的绝灭。第四,按照灾变说,伴随着恐龙的大规模绝灭,其余的生物也应该突然的大部分绝灭了,但是为什么正在此时又兴起了被子植物和哺乳动物呢?这是灾变说难以解释的。第五,按照达尔文的渐变观认为生物的进化是一种渐变的过程,一种连续的变化,物种之间存在着许多过渡类型。恐龙的演化也是如此,在其进化中逐渐被后裔所取代(此将后叙),而并非像前人所说的那样是突然绝灭。因此,这也是灾变说难以自圆其说。第六,持灾变论者都认为天体撞击使得气候、环境发生突变,在此情况下依靠孵化繁殖的恐龙不能使恐龙蛋孵化成小恐龙。但据日本《科学朝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在澳南端的维多利亚州海岸悬崖上发现了距今1亿零5百万年的食草类恐龙化石,发现这种恐龙化石的地区当时还在南极附近。由于这种恐龙化石的发现,恐龙能够生存在每年3个月不见阳光的南极大陆。正因为如此,用天体撞击而引起气候、环境变化使恐龙绝灭的假说不攻自破。总之,用灾变论的观点来解释恐龙的绝灭依据是不充分的。相反,它的灭亡是一个合理的渐进性事件,和中生代其他爬行动物的灭亡一样并不是同时发生、同时结束,而是有先有后经历了长达数千万年的漫长历史,并留下了其后裔。

三、恐龙真的绝灭了吗?

为了讨论恐龙在中生代达到顶峰以后是否真的全部绝灭问题,首先要搞清“绝灭”的概念。所谓绝灭是指完全绝种而不留下后裔。前人都把地史上白垩纪末恐龙的灭亡作为地史上一次生物大规模绝灭事件,但是随着人们研究程度的提高,第一手资料的丰富以及其他相关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不得不重新认识此问题。我们认为:从演化上番,白垩纪以后恐龙的确绝大部分灭亡,但并没有完全绝灭,在其演化中随着地史条件的变化,按照适者生存的原则而演变成了新的属种(当然其继承了恐龙的特性),演变成的新属种即是恐龙的后裔。这也就说明了恐龙在称霸的中生代过去后并没有全部绝灭,其主要依据为:第一,奥斯特罗姆研究了始祖鸟仅有的块化石的脊椎、盆骨、头骨、肩骨和肢骨的细部特征表明,实际上始祖鸟的每一骨骼特征在几种同期或近期的虚骨龙(曹脚龙)中也都存在,不考虑羽毛将始祖鸟与同样保存下来的小型同期恐龙化石按同一顺序并行排列,就可以看到保存完美的始祖鸟的骨骼实质上与这些恐龙的骨骼一一对应,就是牙齿和细微的骨骼特征也非常一致,显然始祖鸟是介于恐龙与鸟类之间的中间物。第二,美国学者约 · 琼生在研究白垩纪恐龙的蛋壳后发现,它的结构与现生鸵鸟相同;另外他还研究了现生鸵鸟的骨骼构造有很多明显的特点与常见的鸟类不同,而与古代的小型食肉恐龙——美颌龙相同。就颅骨来说,鸵鸟的颅骨结构特点与美颌龙也很相似;从生理上看两者也一样。不会飞只能跑,而且是靠双足行走。这些特点有力地说明了鸵鸟不是鸟类,而是恐龙的后裔。第三:特别重要的是从脑容量看鸵鸟的脑容量很小,相对美颌龙来说要大2~3倍,但比起高级鸟类以雀形目鸟为代表其脑容量只及后者的几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这也说明鸵鸟是中间物。第四,近年来巴克通过对恐龙骨骼结构的研究,认为恐龙不是变温动物,而是恒温动物,说明它是一种特殊的爬行类,它在生理上有高度的新陈代谢,在生理上比任何现代爬行动物更和鸟类近似,鸟类是直接从原始恐龙进化来的并继承了其高度的新陈代谢机能、这也说明恐龙并不是无后的绝灭类群。第五,古新世早期恐龙仍残存有11个属种,这种延续本身就说明了恐龙并没有灭绝而留有后代,第六,杰克 · 霍尔纳是知名的恐龙专家之一,他研究发现小恐龙刚孵出时只有35厘米长,而出窝时已达120厘米长,似乎与鸟类相同。从小恐龙的孵化、出生到出窝其喂养过程与小鸟出世后的过程是一样的,特别蜥脚类恐龙最接近现在的一些鸟类如企鹅、海鸥。从此也可以看出以前人们认为的鸟类和已“绝灭”的恐龙互不相干的观点是错误的,相反证明了鸟是恐龙的后代。第七,1910年科学家首次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叫科摩多的小岛上发现了一种与早已“绝灭”的恐龙有亲缘关系的动物,被称为“科摩多龙”,它的锯齿状的牙齿和“霸王龙”一样,其捕食方式与食肉型的恐龙也一样,这说明科摩多龙继承了史前的祖先——恐龙。以上可以充分证明这样一个事实:即称雄中生代的恐龙并没有断后,随着地史的发展为适应新的环境条件逐渐变化以便与外界环境达到平衡,并在此过程中演变为更适于环境的动物——恐龙的后裔。因此,认为恐龙灭亡是地史上一次生物绝灭是不正确的。

那么,为什么直到现在人们还没有找到被公认的恐龙后裔呢?这是因为首先人们受传统观点的迷惑,一提起恐龙就认为已绝灭无后了。其次,对恐龙后裔研究在世界范围内在不同程度上分别进行,而未统一研究,当把所有资料加以整理时,就可以看出恐龙的两大类即蜥龙类和鸟龙类都有后裔,其中蜥龙类后裔代表即为科摩多龙(而鸟龙类经过始祖鸟,如果把始祖鸟作为鸟的祖先的话)演变为现代的鸟类,其代表即为鸵鸟。总之,恐龙并没有绝灭,对这一问题的正确认识对研究恐龙的进化以及其他生物的演变都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结语

从以上讨论我们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1. 自从地球上出现最原始的生物以后,经过几亿年的发展和变化,最终发展到脊椎动物,随着脊椎动物的出现形成了称雄中生代的恐龙,之后其按照生物进化规律发展变化。

2. 恐龙的灭亡像其兴起一样经历了漫长的缓慢过程而逐渐消亡,并留下了后裔,蜥龙类的代表为科摩多龙,鸟龙类的代表为鸵鸟。

3. 那种认为是天体撞击引起恐龙绝灭的观点是不全面的,证据是不充分的。

4. 由于传统的观念影响和人为的因素以及实际资料的缺乏使得我们目前还不能真正完全揭开恐龙的演化历史,还需要进一步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