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到这样一则报道,我国一位科学家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时,心中不免产生许多遗憾和反思,中国科学家真的与诺贝尔奖无缘?当然这不会永远如此。相信有这样的一天,让全体炎黄子孙扬眉吐气,这就是中国本土的科学家走,上诺贝尔奖领奖台。我们企盼这一天能早日到来。

在当今世界科学的诸多领域,中国科学家已经取得了一些突破性进展,为各国科学家所公认。但总的来说,我们与世界上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距离,在某些方面差距还比较大,这是事实。但是,中国科学家的原创思想常常又是超前的,这对于取得诺贝尔奖又是非常有利的。如果这样的科学家再多一些,那么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就会大大增加。

原创思想,实际上就是在科学研究领域最初的创造性思路。别人想不到的,他想到了,而且又做到了。

与诺贝尔奖擦肩而过的科学家王育竹院士,就是这样的一位。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是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他的获奖成果是“激光冷却捕获原子”。王育竹院士早在1978年就意识到“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研究价值。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提出3种新方法。这些原创性思想比后来获得诺贝尔奖的3位外国科学家要早5~10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创新。而且,他在这个领域处在领跑地位。关于这一点,朱棣文倍加赞扬。为什么领跑的科学家王育竹院士没有继续领跑下去呢?据说是研究经费不足。没有足够的经费,就无法购买两台总价值为120万元的激光器。“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设想很好,没有激光器,好比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最基本的仪器,就不能做实验。王育竹院士曾经为这120万元通过多种渠道向有关主管部门写申请报告,希望有关部门能批准拨款支持他的研究。但是,要让主管部门批准这笔经费,用于当时还看不到应用前景的基础性研究,确实也有难言之处,那支笔是极难写下“同意”两字的。王院士只好靠其他科研项目微薄的结余经费,添置一些必要的研究设备,原本可以一次完成的实验,被分成几次,十几次进行。这一拖就是十几年,直到1993年他才完成“积分球红移漫反射激光冷却气体原子”的实验,并写成论文,但发表时比国外同行已晚了10个多月。

王育竹的原创思想是领先的,他的实验也做得比别人早,仅仅因为缺少两台必不可少的激光器,延缓了实验时间。10多年时间内可以做多少实验呀!在科学研究激烈竞争的年代,能耽搁这么长时间吗?你慢慢走路,别人快速冲刺,眼看可以到手的成果,被别人先摘了。诺贝尔奖与王育竹院士虽然有缘,但未成“姻”。这让我们局外人好不惋惜!!

王育竹院士是《世界科学》的老朋友,在本刊创刊20周年座谈会上,他不仅为我们题词:继20年光荣传统,为21世纪科普事业做出新贡献。而且,他在会上还有精彩发言。他说:“这是一本非常有特色的高级科普读物。我的办公室里有许多科技杂志,包括《世界科学》和一些国外的杂志。在我的印象中,我的同事或学生来办公室时,非常喜欢看《世界科学》,这在客观上反映了《世界科学》是受欢迎的,在专业研究人员中也有很大市场。由此可见,《世界科学》在定位上是准确的。”因此,我们对王育竹院士的这一经历感到非常扼腕。写这篇短文,帮不了王育竹院士多少,但我们想提醒一下,珍惜科学原创思想,帮助科学家解决必要的科研经费,支持他们的基础性研究,是为中国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