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无论其确切含义怎样,姑且也这么称呼),在今天几乎也都成了千夫所指,所有的不是、缺陷、污点甚至罪恶都可以扣在应试教育身上,比如导致学生自杀、高分低能、社会适应能力差,甚至无法生存等等。尽管如此,在事实上从广义上讲,所有人都离不开应试教育,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外国,也无论是在今天,也还是在古代。社会需要应试教育是有着深厚基础和强有力的理由。因此在这里不能不对应试教育作一些分析。
我国今天的应试教育最集中的表现是高考录取,因此首先要搞清的是,为什么今天会出现应试教育,而且竞争越来越烈。无论任何地方,任何时代和任何部门,为了公正公平地选才或分配资源,就必须要有一个标准。在分配上,人们当然已经认同了按劳和按质分配,而且是多劳多得。而在选择人才上也必须要有一种标准,这就是古今中外都认可的考试。固然考试不能保证把所有人才都选择出来,但是至少可以把相当多的一部分人才选择出来,而且比较公平和公正。
但是,考试最为重要的作用是保证资源的有效利用,特别是在一个社会所有资源,包括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之时。应试教育是要把有限的教育资源合理而有效地用到可造就之才身上,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的缺乏如同其他资源一样供不应求,就要求社会把教育资源合理地用到可造就人才身上。但确认一个人是否是可造就之才是口说无凭的,必须得有一个标准,这就是古今中外都认可的考试方法。即使在美、英这样教育资源相对丰富的国家,也并非是每个人都能上大学,也就有一个选拔程序和办法,也即是高考。除此之外没有什么办法能证明一个人是否是可造就之才,是否有资格上大学,是否能受到有效的高等教育,也就不能保证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
对应试教育大加挞伐和否定的人甚至提出了废除高考的建议,因为在中国应试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高考上大学,废除了高考也就是对应试教育釜底抽薪。如此做倒也干脆,不过反过来却要问一句,如果废除高考,用什么方法来取代高考选拔可造就之才。如果有一种方法比高考要好,那怕只好一丁点,我想也是不会有人反对的。但是谁能提出一个更好的比目前高考还好的办法呢?显然,迄今还没有。
如果记忆还好的话,应该是大部分人都不会忘记。我们曾采用过推荐和评议的方法公开选拔大学生。然而这种选拔制度下出现的是什么结果呢?结果一是白卷英雄上大学,二是权力寻租在教育界的疯狂横行,最后便是权力把所有的教育资源瓜分完毕。这样的结果是确实可造就之才但又出身贫寒者便不得不与高等教育无缘,而那些并非是可造就之才者则因为有权力或金钱的支撑而占有了本来就贫乏的教育资源。
而且即使是有些人的确可以当之无愧地享用教育资源,即上大学,但这并不能让人信服,套用一句话说是程序不公正,必然导致结果不公正。深刻认识到这种情况,才有邓小平在“文革”后期首先提出恢复高考并迅速实行之。
如果说这个举动深得人心的话,那是因为它承认了教育,也包括其他领域中科学、公正、公平地分配资源的机理,而且把通过个人的努力与奋斗也能达到自我实现的理想化作了现实,公平地放到了所有人面前,在其后面便是人才、教育、科技立国的根本和规律。
如果要取消高考,而且用推荐或其他类同的方式来取而代之,其结果只能是历史的倒退。它首先意味着,在几乎权力寻租已经把我们这个社会所有的资源瓜分完了的今天,在教育资源这样一个最能体现也是惟一体现“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或“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也还并不完全是)的一块净土又要被权力寻租或金钱收买殆尽。
谓予不信,今天的一些情况就可以做说明。在高考制度严格进行和在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今天,仍然有人能钻空子为权力寻租教育资源打开缺口。形形色色的高考舞弊就不用说了,只说说推荐之事。也许认识到高考举荐人才的缺陷,有关方面才增加了保送上大学和三好学生加分的规定。但是,就在去年高考录取的八九月,国内各大媒体报道了的消息却令人震惊。南方一个省的某县,几年来的保送上大学者很少有成绩特别好和确有专长的人,相反这一规定倒成了那些权力者寻租教育资源的绝好机会,因为被保送上大学者都是当地各种握有权力者的子女,极少有真正的理由值得保送。
另一个事实是,同样是南方某县县中推荐和评比三好学生,省级三好学生可以在高考总分中再加15分。这又成了权力寻租的极好机会。某县两名全校推荐的三好学生本以为加上三好学生的加分可以稳稳地上清华、北大,但盼穿双眼却是一般院校的录取通知。后来一查才知道他们的三好学生称号被当地的头头脑脑的孩子顶替了。
事情败露后当地有关部门互相推诿,甚至涉事者竟打电话威胁这两名三好学生和其家人,“你们还想不想在这个地方生活下去?”事情的本质是,如果连加分这样的小利和小资源都要不惜以权力来寻租,那么如果高考改为了像推荐、评比来分配教育资源的话,就再也没有寒门之子的上学权利了。所以高考不仅不能取消,相反还应当坚守和完善。
但是,另一方面并不是说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就没有缺陷了,相反有许多地方值得改进,而这些地方有些正是受到广泛诘难的缺陷。但是以高考为代表的应试教育需要改进的根本地方在于,高考“取士”的标准不应当僵化和片面,相反应当灵活而全面,因为以高考一锤子买卖定终身的办法显然是有局限性的。
美国也是以高考“取士”的国家,每年秋季全美都有100多万16~17岁的高中学生参加全国统一的“初级教育能力考试(PSAT),类似我国的高考。因为这一考试决定着学生是否能上大学和拿奖学金,当然只有高分者才能如愿。但是这种考试与中国不尽相同。因为,尽管美国以PSAT“取士”,但并非是以PSAT为惟一标准。PSAT在录取中的比重只占25%或30%,而美国高中生的平时在校成绩(包括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和回答问题等)、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成绩都作为高考生的成绩,其比例分别为25%。
当然美国各州的要求不尽相同,其中PSAT的成绩在高考总成绩中最高比例不会超过50%。其他成绩就得看学生平时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了。也就是说美国学生一上高中后如果想在毕业后上大学,就必须重视自己在校的每一次成绩。显然这种形式的高考“取士”要比我们的一锤子买卖定终身的高考要公正和公平一些,也要合理和科学一些,选择的人才也更广泛一些,能做到使“天下英雄尽入觳中”。
一锤子买卖所表现的我国高考的僵化和刻板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为数不少的学生或人才是有一定偏科现象的,因为人不是十全十美的,在某一些科目上成绩非常好或很有天赋,但在其他科目上便很差或“弱智”,例如韩寒现象。这样的人显然也是高考淘汰的对象,然而能否让这样的一些人参加特定科目的高考而获得上大学机会,显然是完善高考取才的重要因素。这在我国早就有例可循,比如过去钱钟书数学只考15分仍然被清华大学录取(但其其他科分数很高)。还有近、现代历史上另几位享誉海内外的大师在高考时数学成绩为零分也仍被录取,实践证明这样的“文通”而“理不通”的人仍然是世界级的大师。
与受到猛烈批评的应试教育相对应的是素质教育和生存教育,素质教育的概念现在还不太清楚,但显然没有多少人会反对生存教育。在这个方面,日本人、韩国人、美国人等都比中国人要做得好,尤其是让孩子受点苦难,同时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和生存能力,这些正是中国人所缺乏的。但是如何把生存教育与应试教育结合起来,是在应试教育中还是在应试教育前或后加强生存教育,都是值得探讨的。而且毫无疑问,生存教育必须加强。
教育脱离不开一个民族的环境尤其是深厚的文化环境,所以应试教育后的学生在毕业后同样可以在社会的环境中学会生存,而且也许会更适应一个社会。正如柏杨所说,中国文化是一个大酱缸,所有生活于其中的人都不可能幸免,你不想变灰变黑也不可能。因此进行什么样的生存教育同样是需要探讨的。
高考当然不能废除,它是我们选择人才和公正、公平、科学地分配教育资源的一块净土,但是需要完善和改革;生存教育同样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它关系到我们每个人及其后代是否能生存和怎样生存得更好,但是也需要讨论和选择。即使我们不选择,生存教育也依然存在,正如生物界广泛存在的现象一样,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个原理永远适用于人类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