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上约200个国家中,生活着5000多个不同的民族。可以说,不同的民族就有自己不同的文化。而作为文化之根的语言全球可能有2000多种。按照联合国人文发展报告的结论,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至关重要。

文人的时髦更可怕

在文化的基础——语言上,直到今天,更多的人比较的是语言的优劣,而非语言的差异和特点。因此,说到某一语言的特点是,要么加以否定,要么加以肯定。然而,现实生活对文化和语言的态度是,实用并让各种语言和文化共存,人类的生活才如同生态的多样性一样,呈现出斑斓色彩,并且获得可持续发展。

说起语言的多样性或差异,可以反映出知识分子或文化人或“知道分子”赶起时髦来同样与普通人的赶时髦别无二样。有时文化人的赶时髦比起常人的赶时髦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甚至其勾肩搭背和蜂拥而至的协同与裹挟更为疯狂、迷乱和谵妄。

在20世纪20~30年代,把汉语与英语、俄语等语言做比较后,相当多的文化大师们得出的结论是,具有象形文字特点的汉语比起字母拼音文字特点的语言更为落后,所以得出了一个流传多年的结论: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说这些话的不乏在今天说起来都声震中外的文化大师们。但是,多少年过去了,汉语和汉字不仅未灭,而且还成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尽管这一结果是中国人口占绝对多数而造成的,但也足以证明那时文化人对汉语象形文字的憎恶犹如梦中的呓语。

这表明,文人书斋里得出的结论有时不免迂腐,如果脱离生活的话。不过,姑且不论是否要取消英语四、六级以及形形色色的英语考试,仅由语言的使用人数和情况,在今天又形成了新的语言的优劣比较,似乎汉语优秀而其他语言比汉语更为逊色。

神经语言学的例证

语言通常是有声音的,因为声音是意义的载体,因此也就是口头的。而作为书面语言的表现则是文字,后者要么是以字母符号来表现,要么是以象形文字符号来体现,前者如英语,后者如汉语。

国内研究人员的一些研究表明,对于失语患者,语言、口头语(说话)不能让他们明白意思,而写出书面语言即文字符号,则具有象形文字特征的汉语能让人理解。这似乎让人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个结论,还是象形文字的语言好,因为象形文字的书面语言更能让人理解和记忆语言的意义,对治疗失语症也大有好处。

其实,国外在治疗失语症的时候也同样运用过口语与书面语的方法,两者的差异也是较大的。对失语症患者下达口语命令时,一般不会理解或难以理解,但用书面语则可以理解或容易理解。神经语言学家认为,原因很多。其一是口语较快速,意义是由声音表达的,声音一瞬而过,因而难以理解。而以文字表达的书面语言则是由符号来表达意义,而且是由人缓慢地阅读来理解,可以理解的成分居多,可理解的程度也提高了,所以失语者更容易理解书面语言。

即使不是失语者,对于正常人,也是口语理解难或弱,而书面语言(阅读)理解易或强。这在中国人考托福和外国人考汉语托福也能得到证实,听力一般都不如阅读和语法得分高,甚至听力成为人们的最弱项。

另一方面,所有语言都可能包含语言的各种要素,以象形文字为基础的书面语言同样含有字母符号的要素来表达意义,而拼音文字语言同样可以用象形符号来表达意义。例如,典型的拼音文字英语就是如此。最为典型的是英语的eye,几乎没有哪一种语言中的象形符号能比eye更象形和更传神,就连典型的象形文字汉语的“眼睛”也没有eye这么像一个人的一个鼻梁(y)加两个眼睛(e和e)。所以,要说象形,英语在某种情况下更胜于汉语,更形神皆备。

所以,同样地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在治疗失语症和人们正常的语言交流中,神经生理即大脑功能与语言意义的相互影响,以及大脑作为理解语言的中枢是具有相似和相同的机理的;而不论一种语言的书面语是字母符号还是象形符号,更何况所谓的字母与象形符号之分只是在比例上可能某一成分居多,但其实只要是语言都是字母、象形符号相互渗透(在书面语上),以及声音(拼音)作意义载体的口语与书面语的相互结合。

柔性名字和刚性名字对异性的吸引

同样,心理与语言意义的相互影响也是在各种语言中存在的,不存在所谓的语言有优劣之分。

比如,即使是像英语这样的字母拼音文字,无论其书面语还是口语,其词汇和语句给人的意义联想比起汉语来可能要逊色一些,但也可能在意义的心理联想上有意想不到的延伸意义或附加意义。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家阿米 · 佩福斯在“热辣或冷酷"(Hot or Not)网站做了一个实验。把一些男女性的相片贴在网上,请网民对这些相片的主人公的吸引力和性魅力打分。当把同一照片配以不同的姓名提供给评判者时,发现人们的评分根据姓名的元音发音而升高或降低。在其名字中有前元音的男人就比名字中有后元音的男人得分更高,被视为更性感和更有魅力。但是,对于女性的评判则恰恰相反。

为什么呢?这对于习惯了象形文字语言的人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在没有象形符号提示意义的情况下,为什么仅仅以发出的元音的差别就能让人们产生心理上的不同解读呢?

佩福斯的解释是,在字母拼音语言中,前元音通常视为比后元音更小,这种发音就成为一种标志或符号,与社会生活中区别男女性的习俗和方式有共同之处。例如,男性用的自行车、手表都要比女性粗犷威猛,而女性用的车和手表通常精致小巧。所以,前元音就多多少少有柔性的意义成分在内,而后元音就多多少少有刚性的成分在内。而男性使用有前元音的名字并非说他们有女性化的趋向,而是让人觉得作为强壮的男人有一点点柔性的表现反而证明了这样的男性有人情味,兼具两种性别的特点,因而更吸引人和更具魅力。反之,女性并非一味地柔弱而适当地加一些刚性,也同样能更吸引男性,所以女性取有后元音的名字似乎更吸引人。这好像是现代社会两性相互靠拢的一种表现。

其实,语言的这种心理附加意义在各种语言中都有。除了以字母拼音文字为特征的英语,以象形符号文字为特征的汉语也具有,甚至更能让人产生意义的联想。比如,“魁梧、狰狞”,一读到这样的词就会从心理上联想到所描写事物的形状,并让人有情感上的判断。而“淑英、香秀”等名字让人一看就联想到是女性。更为典型的是20世纪20、30年代,肖楚女、戴望舒和李叔同等名字对男性的吸引,因为这样的柔性名字更像女性。

只是,这样的意义联想与英语的意义联想区别在于,汉语以象形文字作基础,而英语则以发音为基础。

语言是工具,在于用来表达意义,正如荀子所言,只要约定俗成,能充分表达意义就是适宜的,否则就是不适宜的。因此,它不像某些工具,如长矛与原子弹,虽然它们都是武器但威力却相差甚远。只要没有数量级的区分,就不可能有优劣之辨,例如长矛与三节棍。所以,承认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并保护这样的差异,正如保护生态多样性一样,是资源丰富的体现,也是幸福之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