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格·尼尔斯·玻尔(Aage Niels Bohr,上图,1922年6月19日~2009年9月8日),丹麦核物理学家,197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不久前在度过其87岁生日后去世。

 

子承父业

  在丹麦,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尼尔斯·玻尔(Niels Bohr)的大名,因为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192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相比之下,知道他儿子奥格·玻尔(下称小波尔)的人就要少一些。小玻尔也是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尽管他不得不生活在他父亲的巨大阴影下,但他同样表现出具有为自己赢得不朽声名的实力。
 
  小玻尔出生在哥本哈根,是尼尔斯家庭中的第4个儿子,一出生就受到物理学氛围的熏陶,全家生活在哥本哈根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内。由于其父亲的巨大声望,当时该研究所成为了世界上理论物理学最重要的中心,国际物理学界的明星也是此地的常客,如海森堡(Heisenberg)、泡利(Pauli)等人。毫不奇怪,小玻尔很早就选定了自己的研究目标,并于1940年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
 
  就在纳粹占领丹麦后的几个月,1943年9月,希特勒下令将丹麦的犹太人赶进集中营。尼尔斯·玻尔积极参予了抵抗运动,他冒着被逮捕的危险,带领全家乘渔船逃到了瑞典。之后父子两人前往英国,加入了战时的科学和工业研究部,随后又来到美国投身于“曼哈顿”工程。由该项目制造的原子弹于1945年投放到日本,从而结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父子俩始终对核武器的问世心存担忧,他们把自己的忧虑不失时机地告诉了罗斯福总统和丘吉尔首相,成为战后众多对核扩散表示关切的科学家中的佼佼者。
 

问鼎诺奖

  1945年全家返回丹麦后,小玻尔重新恢复他的学业,于1946年获得硕士学位。度过了在美国的4年研究生活后,他又回到哥本哈根,最终于1956年任职哥本哈根大学的物理学教授。他的父亲逝世于1962年,而在1963年,小玻尔继他父亲之后成为理论物理研究所的负责人。两年后该所被命名为尼尔斯·玻尔研究所。
 
  1967年,小玻尔辞去研究所首席行政管理的职位,重新将精力投向研究领域。1975年,他与詹姆斯·雷恩沃特(James Rainwater)、本·默特森(Ben Mottleson)分享了该年度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1950年代,当小玻尔开始从事原子核结构的研究时,人们普遍认为原子的这些微小的核是被紧紧地束缚在质子和中子的簇中。正如他父亲多年的研究成果所展示的,原子核与由远离中心核旋转的电子所构成的原子不同,核的组分密集堆积。
 
  为多数人所接受的看法是原子核是球状的团块,但并不是所有的观察数据都很容易符合这一描述。小玻尔意识到中子和质子是非静止的,而它们的运动则可能扭曲原子核的形状。在中间部分的组分紧紧聚集在一起,而那些靠近外表的组分则更为独立;这些离群组分的运动会干扰位于中心的组分,扭曲整个原子核的形状――这种所谓偏振效应大到会使原子核变形。
 
  小玻尔发现了这些聚集的动力学原理,使得他描绘出了原子核中的旋转和振动。他用这个假设前提来预测伽玛射线生成谱,他的惊人的成功是实验中所发现的谱与预测的完全一致。前辈们对于原子中的电子所做的分析工作,现在则被小玻尔用来对一类原子核进行了描述。
 

资料来源 The Guardian

责任编辑 则 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