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千年来,中国学者仰观天空,不过他们迈入现代天文观测领域的脚步慢了一点,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在8月20日于北京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大会(每三年一届)上,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崔向群如是对《自然》杂志说。

 

崔向群

 

  问:中国第一次举办天文学联合大会,这意味着怎样的意义?
 
  答:它表明了对中国天文学已有成绩和未来潜能的认可在不断加大。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的天文学家没有接触过复杂的天文望远镜,他们被拥有更好观测器械的国外同行抛在身后。20世纪90年代开始,这一切开始变了,当时中国天文学迎向了世界,政府也开始在科学和技术设备上投入。
 
  问:这些投入给天文学带来了什么?
 
  答:天文学的中心是观测,中国需要一流的天文望远镜来跻身世界天文学。2008年,我们在河北省兴隆观测站立起了一台光学望远镜,名叫大天区面积多目标光纤光谱天文望远镜(LAMOST)。它能够观测到宇宙深处同时能够提供一个大视野,对了解银河系的构成而言,它将提供一道曙光。
 
  三年前,我们开始在贵州省平塘县建造500米口径球面电波望远镜。预计2016年建造完毕,彼时它将是全世界最大的单口径电波望远镜。
 
  2008年初,我们在南极高点建造了一座天文台。三台南极巡天望远镜中的第一台,在今年1月投入安装,很快即将完工。
 
  问:对于未来,将有哪些计划?
 
  答:我们希望在南半球的某个地方(还没有确定)建一个LAMOST,以补充兴隆站的观测,形成一个全天球的观测。还有计划建造高分辨率和高度灵敏的4米口径望远镜来研究太阳活动。同时,南极高点天文台将建造2.5米口径的巡天望远镜,名为南极昆仑站暗宇宙巡天望远镜(KDUST),这架望远镜将搜寻太阳系外的类地球行星,南极高点上的5米口径的望远镜太赫兹探测者5号,将探索恒星的构成。这些前沿的望远镜将在地球上最佳的观测点上为我们带来对宇宙的前所未有的认识。
 
  2016年前,中国将发射其第一颗天文卫星“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HXMT)以研究黑洞。中国科学院南京紫金山天文台正在成为探索暗能量巡天项目的领头力量,而计划中的深空太阳系天文台将建造1米口径的望远镜来探测太阳磁场。
 
  问:全球合作的重要性何在?
 
  答:我们同为地球村的村民,人类的任何科学探索都应是无国界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同国外同行们的观点和技术交流,对中国获得的科技成果至关重要。例如,在南极高点上的观测站,正是中国、澳大利亚和美国等多国共同努力的成果。
 
  国际合作仍然是主要的工作形式,中国已加入一个国际队伍,共同在夏威夷莫纳克亚山建造30米口径的光学和红外望远镜。另外也包括一项合作,在瑞士和别国的研究人员共同探索黑洞,2014年它将搭载在“天宫二号”上发射,探索恒星崩塌及黑洞合并产生的γ射线。
 
  问:中国天文学家面对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答:最重要的挑战是从拥有世界一流的望远镜变成掌握世界一流的科学。现在迫切需要整合资源以及研究工作,来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全中国已有的设备(这部分资源基本上都由中科院的国家天文台协调)。各机构的研究者需要利用望远镜,在前沿问题研究上,游刃有余地处理基础观测数据。
 
 

资料来源 Nature

责任编辑 粒 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