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刘浦锋(见图)是年初时就定的,启明星通讯录上显示他是上海超硅半导体有限公司研发部经理,博士学历,因为6英寸蓝宝石晶棒生长方面的工作得到2012年启明星计划的资助。我与刘浦锋联系采访时,还在德国出差的他很爽气地和我约定了时间,于是上周我有机会和这位来自民营科企的75后(1977年出生)启明星见面。
 
  那天我是搭刘博士的车从上海市区往他所在的地处松江的公司赶的,单程80 多公里的路途即使不堵车也要开一个多小时,在车上我们就开始慢慢聊起来。
 
  小刘是无锡人,大学本科和硕士都是在苏州大学,读的是应用物理专业,之后考到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所读博士,期间在技物所呆了2年,第三年作为中法联合培养项目,在法国巴黎中央理工大学的微电子与固体电子学专业学习,师从Brahim教授。
 

感念苏大和上海技物所的老师

  谈起大学以来所受的教育,刘浦锋至今很感谢苏州大学的老师:“苏大的老师对我帮助很大,特别是物理学院对我们学生的培养非常用心。硕士期间导师只是给我一个研究的大方向,具体如何实施都要靠自己,但整个过程导师绝不降低要求。”“导师是按博士的培养模式来指导我们硕士生,即都是从查阅国外文献入手,教学科研更多是采用讨论、启发的培养模式。虽然痛苦期提前,但以后的成长之路就比较顺。”刘浦锋觉得自己在硕士期间就有SCI论文三篇与苏大导师的严格要求及培养模式是分不开的。
 
  读博阶段,刘浦锋师从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的褚君浩院士,尽管褚院士当时要忙的事很多,在一些细节上不会花很多时间在学生身上,但小刘觉得褚院士在最重要的物理思想上给了他点拨和帮助。小刘印象很深的是所里和褚院士会通过偏重半导体材料的一系列讲座让学生和年轻科研人员对这个领域大的发展、框架和关键点有一种全景式的理解,譬如半导体这一块的发展史,一步一步是怎么过来的,最初是怎样发现问题,如何解决,最后又是怎么达到目标的。
 
  这些突出重点的讲座为年轻人今后研究指点了方向。这类讲座一般10人左右,主要参加者是组内人员,通常由褚院士或其他一些资深研究人员主讲,其他人提问,一些先行者研究人员会给学生分享一些案例,“我对物理学的接受和理解,我脑子里那张物理图景的形成就是在博士学习阶段,所以我很感念那一段学习和研究生涯。”
 
  应我的要求,刘浦锋讲述了他在技物所读博期间的一次经历:在他们铁电材料这一行上世纪70年代曾有过持续一段时间的电热效应研究热,转化到实际应用,可以使制冷方式从化学制冷转向物理制冷,这样整个机制就变了,一旦成功将对制冷技术会有一种本质性的提升。如果这一思路能成功的话,会减少对化学制冷剂的使用,有助于环境改善,但之后因当时的材料性能较弱,电热效应达不到实用的效果,就慢慢淡出材料研究者的视线。
 
  2007年,正好有一位他们十几年前的师兄从美国回来参与到他们的课题讨论,讨论中这位师兄提到美国近来对磁热效应的研究进展,主要是基于材料的突破。正是受那次交流的启发,当时正在研制高分子铁电薄膜的刘浦锋就想到从新型铁电材料中去寻找具有高电热性能的材料。最终,他们课题组找到并制备出了这种材料,其电热性能非常好。

 

留法感悟:人和机制是比设备更重要的创新要素

  采访话题延伸到小刘在法国一年的经历,想不到引出刘的一段很有普遍意义的感受:“在法国研究机构实验室一年的经历令我印象深刻,对我改变也很大。以前我和许多人一样,总是认为国外科研设备要比我们先进和强很多,所以他们会不断出一些高水平的成果。但我在法国巴黎中央理工学院实验室的实际感受是,他们绝大部分的科研设备比我们中科院系统实验室的要差很多。我所在的实验室也是法国科学院系统的实验室,那里的设备除了一台X射线衍射仪外,其余的设备感觉上要比我当时在上海技物所实验室的设备落后10年左右。但是他们所发文章的数量、档次普遍要比我们高出不止一截。”小刘说他回国以后也在不断思考这个问题,“看来他们主要是赢在人的综合能力上,赢在在观念和思想上。”
 
  刘浦锋博士提出的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国内科技界前些年热议过的,目前这种在实验室硬件投入、科研经费投入上,国内反超、甚至领先一些发达国家的情况绝不是个案,这当然也是表明国家对科研的重视,但是高投入和一流设备未必就能产出一流的研究成果,对这一现象的反思如今越来越指向人,指向科研体制机制,应该说这种反思的指向是在逐步逼近问题的实质。刘博士以下的分析在我看来就很有道理:
 
  “我在法国也参观了不少实验室,对比国内,我觉得差别主要还是在观念上,国内做实验的功利性明显(这可能就与我们的考核机制有关),有点小发现就急于发文章,一般不会去做深入研究,如此文章的档次怎么上得去?”
 
  “另外在对现象本质的认识上还是有差距,国外同行对现象的物理本质的认识更深入,而我们比较善于抓现象、表面的东西,发现一个新的现象,一旦写完文章就过去了,而国外科学家不轻易写文章,他们一定要把本质搞清楚了再发文章,这样文章的档次自然就容易上去。”
 
  刘浦锋举了一个例子:在法国期间,有个国内过去的同学做了一个在国内做过的工作,到法国后换了一种材料再做一遍,这位同学的国内导师赞同他发文章,而法国导师则问他你做这个重复工作有什么意义?后来法国导师见他执意要发就对他说你如果一定要发,就一定要深入进去找到本质的东西,否则你发的文章一定不要挂法国机构和我的名字。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刘浦锋作为第一作者,在著名国际期刊New Journal of Physics,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发表10余篇论文(匀被SCI收录)。其中关于超薄P(VDF-TrFE)薄膜电热效应的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被引用十余次,实验结果被收录到国际著名铁电材料专家Scott的综述《Electrocaloric materials》中。博士期间,刘浦锋还参与了97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法国自然科学基金等多个项目。

 

缘何弃研从企:就是想做有实际价值的工作

  留法一年,给刘浦锋的另一深刻感受是,法国应用类科研机构普遍的和市场、企业的联系很紧密,刘觉得这很可能是法国很多应用研究能较快产业化的原因。这种感受和经历影响了刘浦锋日后的择业取向,他认为研究者的研究成果如果仅搁置在实验室是很大的浪费,小刘说这也是他博士毕业后没有想到研究所而是想找企业的主要理由。“就是想做点有价值、有意思的工作,而目前中国企业相对比较落后的现状也给了想做事的人以很大的空间。”
 
  刘浦锋毕业时的2009年还是金融危机当口,国内企业大都停止招人,一家在苏州做硬盘的外资企业希捷公司彼时还在小规模地招人,小刘毛遂自荐进了希捷,希捷主要是做硬盘的铁磁薄膜――硬盘的核心部件,所有记录都是储存在这层膜上。小刘在希捷主要是负责薄膜缺陷的预测,通过对硬盘运行中的数据变化趋势来预测某一区域会出现何种问题,并及时做好数据备份,避免损失。
 
  在希捷工作两年后,因个人原因(家在上海,也有孩子了),刘浦锋就到上海找工作,在网上查到了上海超硅在招人,这家公司的老总陈猛的背景、追求、理想,刘浦锋早有所闻,“陈猛最打动人的是他的理想,他的理想就是在中国做自己的8英寸、12英寸的集成电路硅片。这种硅片是目前中国最欠缺的,国家投入巨资在本领域进行产业化的研发,但迄今为止仍然只有两家大型国企能做到小批量试样,陈猛想改变这种现状。”
 
  刘浦锋解释说,目前中国需要的所有8英寸以上集成电路用硅片都是进口的,而上海超硅希望从原料开始、从长晶、切片、磨片到抛光、清洗的整个生产过程都能独立完成。目前公司已经做到了切、磨、抛等项能独立完成,并且开始向全球最大的晶圆代工厂台积电供货。
 
  因为志趣相投,刘浦锋加盟了陈猛创立的上海超硅。一年多来,刘博士参与了2012年国家投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专项“高质量LED背光源关键配套材料――蓝宝石基片产业化的技术改造项目”以及松江区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投资项目“集成电路用8英寸硅片再抛光规模化生产”,作为项目的主要研发人员,完成了其中重要工艺路线的形成及固化。此外,刘博士还主持了公司直拉法2英寸、4英寸蓝宝石晶棒生长项目,成功生长出晶棒,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通过了客户的认证。
 
  谈起启明星项目,小刘介绍说,那是有关6英寸蓝宝石的晶棒体生长的项目,目前进展良好,已经成功生长出5英寸蓝宝石晶棒,正在为生长6英寸蓝宝石晶棒做相关设备的改造和工艺优化。
 
  访问完刘浦锋在写稿的这几天时间里,我蛮庆幸选对了人,刘浦锋的经历、已取得的成就,或许在启明星中算不上佼佼者,但是他更愿意做一些对国家、对产业发展有实际作用的价值取向,他对中外科研差距原因的分析,都令我对这位75后启明星心生敬意:中国的明白人越多,愿意做实际事情的人更多,国家才更有希望。
 
  期待日后有机会再来记录这位普通而真正优秀的年轻人的成长之路。

 

江世亮采写自2013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