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IM1601.JPG

张鹏,河北沧州人,同济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心胸外科硕士、胸外科学博士,上海市肺科医院副主任医师

 

  张鹏在启明星群里是比较活跃的一位,不仅启明星组织的一些活动他积极参与,而且作为肺科医院的医生他经常会在朋友圈里发一些与肺部疾病及其防范有关的医学科普文章,也时常会转发一些呼吁改善医患关系、倡导医患一家的正能量文章,这让我们印象很深。前不久听闻张鹏获得国家基金委“优青”计划支持,就想到他是一个合适的采访对象。2017年元旦后的第一天我们就约了张鹏作启明星采访。很难得,采访那一天张鹏上午只有一个小手术,这样上午10点后我们就能坐在张鹏不大的办公室里开聊。聊了以后我们才知道这位话音柔润、言谈、举止让人觉得很体贴的张医生是一个有故事、有感悟、有追求的好大夫。
 
 
(一)
 
  张鹏是河北沧州人氏。生来胆子不大的张鹏认为自己其实是不适合学医的,之所有走上这条路是因为小学6年级那年,他父亲因为胃癌,虽然做了手术,但还是不到一年就不幸去世了。父亲是文革前的大学生,也是一名高校教师,父亲的英年早逝这件事对张鹏影响很大,也是从那时候起,张鹏立志学医,那年他13岁。
 
  之后,张鹏便发奋读书,每天起早贪黑,稍想懈怠时一想起疼爱自己的父亲,就会振作起精神。如此,他以全市第一名的中考成绩进入省重点高中,并在三年后考入上海铁道大学医学院学习。本科期间,张鹏继续以这样一种自我施压的方式督促自己,先后获得宝钢教育奖学金、李国豪奖学金、西迫政夫医学育英奖学金,本科毕业时被评为“上海市优秀毕业生”。本科最后一年,上海铁道大学并入同济大学,他有幸成为第一批保送进入同济大学医学院的的三名硕士之一。
 
  本科四年令张鹏印象最深的是临床实习的那一年同济医院的李素老教授的一番话:“作为医生最终都要选择一个就医的方向,也只有在做实习医生的时候才能全面接触各个科室,这其实是一种幸福,你们要好好珍惜。”这句话让张鹏记住了一个好医生一定需要有全能型科室的培训根基。张鹏硕士专业方向是心胸外科,导师王永武教授是同济医院的心胸外科学教授,副院长,他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从李素老师和王永武老师那里,张鹏学到了最基本的为医之道,也培养了作为医生的基本素质。
 
  硕士最后一年(2004),上海市肺科医院归到同济大学旗下,成为同济大学的附属医院,不久,张鹏应聘到肺科医院胸外科。进了这个科室张鹏才知道这是一个一直排名全国前三的临床科室,科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它是由我国心胸外科的学科带头人黄家驷、石美鑫等一批名医大家创建的。当年面试并拍板把张鹏招进来的姜格宁教授也是众多老专家之一,近年,姜教授更有幸获得英国皇家外科学院的院士,成为全国著名的胸外科专家。

 

张鹏医生指导外国进修医生手术

 

  这些大师的医术、医德经姜格宁等几任肺科医院胸外科主任的传承已形成这个科室的特有文化。也使肺科医院胸外科在全国的排名始终在前三位。譬如他们的术前讨论制度,每个病人术前其病情都会得到讨论,特别是那些疑难病症一定会得到仔细的分析和论证。这一制度在肺科医院心胸外科已坚持了40年。讨论小组由胸外科、麻醉科、病理科等科室组成,通常先由住院医师汇报病人情况,主治医师补充,然后由各位主任医师相互讨论,一般的主治医生和住院医生也可以提建议和意见,最后由姜教授总结。深受其惠的张鹏说:“这个例会本身就是打破各种经验和学术壁垒的,是实实在在的手术经验共享的盛宴,对于我们这些手术经验尚欠缺的医生,能够得到这么多一手资料,并能倾听不同前辈对于一个问题的见解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这个也是我们肺科医院近年来高速发展的动因之一。”
 
 
(二)
 
  2004到2007年,张鹏作为住院医,每天会跟进自己所管病人的病情,参与术前的讨论会,为主治医生的手术提供各方面的数据。2006年开始,张鹏师从王永武和姜格宁二位教授在职读博,其中2006年到2007年在法国图卢兹三大附属医学院做访问学者。在法国访学的这一年里,张鹏抓住机会把临床医学涉及到的分子生物学和分子细胞学的知识系统地梳理了一遍,也坚定了自己要走临床医学和基础研究相结合之路的信心。
 
  2009年,张鹏如期博士毕业,因为是一边工作一边读博,期间的付出之大也只有当事人更清楚,但也因为如此,他能把临床的需求和经验反馈到理论学习,同时也能把学习到的知识用于临床实践。“为了能做到这一点,我一刻也不敢懈怠。有了深厚的知识功底作为基础,加上全科的经验,才让我现在处理胸部疾病时能独当一面。”
 
  一路走来各位老师的提携,张鹏记忆犹新,尤其对姜老师的感激更是溢于言表:从最初的如何开胸做切口,到后来的复杂的胸外科手术和腔镜手术,都倾注了老师培育的心血。虽然现在张鹏已经逐步开始自己主刀手术,还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的指点,有他在,感觉做什么都能放手去做。
 
 
(三)
 
  张鹏去年申请到的国家自然基金委“优青计划”是支持他从事“胸部疾病的外科治疗研究”,而去年结题的启明星计划则是支持他从事早期肺癌的诊断治疗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从这两项课题看,张鹏实际上是在临床医疗和结合临床医疗的科研两个层面上齐头并进。应我们要求,张鹏介绍了他和他的同事在开展微创肺科手术方面的情况:
 
  “传统胸外科手术的后外侧切口,长10cm以上,需要切断两层肌肉,切除或者切断肋骨,对胸壁的损伤极大,尤其手术后切口的疼痛是胸外科近百年来无法解决的难题。所以我们科室这几年就在积极探索胸腔镜下胸部微创手术的技术,依托我院胸外科平台,在国内率先开展单孔(3cm)胸腔镜下复杂的肺叶切除术和肺段切除术等高难度术式。”“说它是高难度,是因为在狭小的空间中,需要同时操纵腔镜和3~4把手术器械,要求手术者具有精确的空间感和精准的手术操作。为此,我们尝试优化了手术器械,使手术不但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而且达到了年轻患者的美容要求。胸腔镜下肺叶袖式切除术摆线装置和胸腔镜下胸膜摩擦装置已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我们是国内率先开展胸腔镜下经单侧胸腔跨纵隔行双侧气胸及肺部其他疾病手术,特别适用于有美容要求的双侧肺大泡需要手术的年轻患者。”
 
  在张鹏看来,肺科微创手术的推出和肺科医院一直致力于用最小的代价挽救生命的追求极为吻合,“现在只要在肋间开一个小口就能治疗几乎所有的结节,对病人的损伤非常小。在中国,这一称之为金标准的手术案例已作为临床手术范例在全国推广。”张鹏说。
 
  为了便于我们理解,张鹏医生举了一个例子。一名35岁患者肺部长有一个10mm的结节,需要手术。以往这类手术是要把肋骨抽掉,开一个比较大的口子;现在只需要开3cm的小口,肋间创伤很小。患者术后1~2天就可出院。为了让肺科微创手术成为标准手术,张鹏参加各类相关研讨会,仔细揣摩国外同行的手术视频,比方胸外科微创手术的先驱者日本的Knono医生的手术录像他会反复看,“因为每一个错误动作都是致命的,所以尽量规范自己的动作是非常重要的。”
 
  凭着这样的努力精进,在不断与众多临床疑难杂症和胸外科最常见的良恶性疾病――支气管扩张和肺癌等的不断过招中,张鹏在胸外科创新技术、支气管扩张治疗与研究和肺癌复发转移治疗与研究三个方面都取得了进步,近5年张鹏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4篇,第一作者(共同第一作者)或者通讯作者(共同通讯作者)10篇(多篇发表在Annals of Thoracic Surgery,Journal of Thoracic and Cardiovascular Surgery等本专业最有影响力的杂志)。当然这其中离不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科技启明星计划和市卫计委青年基金等多个科研项目对他的扶持。
 
 
(四)
 
  张鹏的住院医生生涯自他硕士毕业开始工作一直到2007年,整整3年;然后主治医师岗位上呆了5年,2012年因各方面工作优异,被提升为副主任医师。如果再考虑到干医生这一行,每天七点不到就要到岗,每个工作日人均都要安排几台手术的工作量,医生这一职业的付出之多不难想见!
 
  也因为这些年来和启明星中的医生打交道的不少,多少能感受这一代白衣天使的追求、状态和他们对当前医患关系的看法。可以说包括张鹏在内的这一代青年医生是中国这几十年来整体医疗水准、他们自身的努力程度、工作敬业程度以及与患者的关系都是最好的。对这样一个守护大众健康的群体,对他们超负荷的工作整个社会理应给予应有的尊重,因为理解、支持和尊重医护人员就是护卫我们自身安康。
 
  这里让我们再听听张鹏的心里话:我每年有约300台手术,我会认真对待每一个病人和每一台手术。“临床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没有好的临床,怎么会有好的教学与科研!科研特别是paper也很重要,但是好的科研、好的文章还是来源于临床问题,其探讨的问题和结论都还是要造福于临床。”“我认为一个好医生首先应该是在临床上过硬,这是基础,是放在首位的,没有这个谈不上其他。”
 
  “作为临床医生,我一直不敢有丝毫懈怠。”这句话是我们采访张医生时他反复提到,也是最打动我们的一句话。张鹏是一个普通的外科医生,医生这份职业的神圣让他一直心存敬畏,兢兢业业做好每台手术,认认真真对待每一个病人。有这样的好大夫守护,我们作为市民是幸福的。

 

顾姚星、江世亮采写于20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