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格尔·狄克逊的这本著作是猜想生物学领域的里程碑,它影响了一整代的古生物学家。

 

 

狄克逊在书中想象出的生物 Flooer

 

 

  1981年,道格尔·狄克逊(Dougal Dixon)所著的《人类灭绝之后的生物:未来的动物学》(AfterMan:A ZoologyoftheFuture)在世人瞩目中问世了。作为一名80后,他在科幻小说营造出的幻想世界中成长,在这个幻想世界里有《星球大战》中出现的机器人、外星人和未来的战斗机器,对他来说,它们就像真实世界里的事物一样具体,而《人类灭绝之后的生物》则展现了另一个以生物学为主题的世界。
 
  这本书的写作前提很简单:想象人类消失5000万年后,地球上现在的生物会进化成什么模样?又会进化出哪些新物种?当然,按照这种思路,也可能会写成一本无聊的历险故事。但狄克逊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写出了一本极为详细而又蕴含深刻思想的书,书中严密应用了进化论和生态学理论。
 
  就像模仿行为一样,避敌行为(避免被敌人或捕食者发现的适应性行为)也是一种常见的题材。趋同进化(指生活于相似环境的不同物种进化出相似的适应行为)同样贯穿全文。每个物种都按照分类学家的常用惯例取一个科学名称,作者描写了各个物种的行为以及物种间的互动。醒目的插图、丰富的注释,使整本书看起来就像是博物学家的田野笔记。
 
  除了严密性,《人类灭绝之后的生物》一书同样不乏趣味性。在太平洋新形成的火山群岛上,蝙蝠先于鸟类呈放射状地占领了这些新的生态空间。Flooer就是一个新物种,它头部的形状和颜色很像当地一种花的外观,它带着甜蜜香味的唾液又很像花蜜的味道。Flooer往往会坐在地上,脸部朝上,张着嘴巴。毫不奇怪,它是一种食虫动物。
 
  狄克逊曾在圣安德鲁斯大学学习地质学,在《人类灭绝之后的生物》出版后,他又写了两本猜想生物学方面的书籍。1988年出版的《新恐龙:另一种进化》(TheNew Dinosaurs:An Alternative Evolution)探索了白垩纪大灭绝没能灭绝的非鸟类恐龙的世界。1990年出版的《未来人类:未来的人类学》(Man after Man:An Anthropology of the Future)推断了未来500万年人类的进化过程。整整一代像我这样的进化生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受到狄克逊作品的启发和鼓舞。可喜的是,在近期出版的新版《人类灭绝之后的生物》一书中,狄克逊更新了内容介绍,并更换了新的封面,所以新一代的科学家们可以尽情研读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猜想生物学著作。
 
  在科学领域中,被人们接纳同时还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猜想著作并不多。和狄克逊一样,古生物学家必须从化石中提取一系列不完整的证据,并运用自己对自然世界如何运行的认识来了解曾经存在的生物体。这种猜想到底在多大程度上超越现存的物证,需要研究人员做出主观判断。
 
  约翰·康威(JohnConway)、C.M.科斯曼(C.M.Kosemen)和德恩·奈什(DarrenNaish)在2012年出版的《昨日》(All Yesterdays)一书中就探讨这一题材。虽然还原古生物极具吸引力,但对我们来说,最具启发性的部分是凭借动物骨架对现代生物进行还原,一些骨架甚至和它们对应的生物毫无相似之处。
 
  比较形态学和遗迹化石,比如足迹化石,确实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些动物的行为线索。但我们没有时光机,解读已经灭绝动物的行为很大程度上靠猜测。对大多数化石来说,软体部分保存很少或消失,所以谨慎保守的猜想对于重建生物体的外观至关重要。但这并不是说大胆的猜想没有意思。在《昨日》一书中,板龙通过参加摇摆颈部的竞赛求偶,完全就是猜想出来的行为,但这种猜想肯定会启发你想象过去动物行为的各个方面,而此前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理解。
 
  自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1895年在《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中探讨人类进化的问题以来,猜想生物学就一直存在于大众的视野中,但随着时间流逝,它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加深我们理解生物体的能力从未消减。

 

资料来源 The Guardian

责任编辑 游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