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_副本

王佳谊

上海市胸科医院检验科主任

一个对自己的医院、岗位爱意满满的人

初识王佳谊是在2019年上半年的一次启明星座谈会上,那时他从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调任胸科医院不久,他那天的发言谈到检验医学需要更多新的手段和方法来满足临床需求,希望能借助星友的多学科优势助力医学检验。胸科医院王佳谊的名字就此在我记忆中。时隔近四年后终于有机会对这位2018级星友、上海市胸科医院检验科/输血科主任、上海市胸部肿瘤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协同创新团队负责人王佳谊作启明星专访。采访中的两个场景让我印象很深。一是佳谊陪我从检验科到输血科和胸部肿瘤所,经过胸科医院正门面对医院主楼时,他停下来指着这幢建筑说,很多人一进我们医院看到这个建筑造型就说挺像人的胸廓外形的。是的,连廊连接的两幢楼略略围拢,有如支撑人体各脏器空间的胸廓。其实我从这个细节看到的是佳谊对自己供职的这家医院发自内心的热爱。另一个场景是我看了他那间五六平米的临时休息室,里面一张有被褥的简易床,一个简易的写字台,以及搁在写字台书架四周的蝈蝈小笼子,那是数以几十计的蝈蝈啊。佳谊说这些蝈蝈大都是从青岛等地买来的,以前他是自己人工养育繁殖的。在佳谊看来,抽点闲暇时间养殖蝈蝈,既是对童年爱好的追忆,也可以起到调节身心的作用。他指着简易床说,2022年3~6月份疫情困难时期,他们检验科全体人员都坚守在工作岗位。“我还不错,临时搭了一张简易小床,累了就在这张床上休息一会。这些蝈蝈的鸣叫还真是起到了舒缓压力的作用。”

是的,每一个经历过2022年上半年上海疫情这段艰难岁月的人都不会忘记那些日日夜夜,也不会忘记那些检测医护人员的辛苦付出。现在检验科主任在身边,我就问起当时他们的生活状态。佳谊说他其实也是一直在为自己的团队自豪着:“我们的团队太不容易了。疫情开始,科室就全力配合医院要求做好核酸检测工作。我们的新冠阳性检测率是100%准确,没有一例假阳性,而且保证了自身的安全。即疫情期间,团队采样、检测人员中,无一例感染者。一连三个月,大家工作、吃饭、洗澡、睡觉,都在医院,家里老人、孩子没有办法去照顾,其实心里都会担忧着急。但是没有一个人临阵逃脱,因为大家有信念,也相信自己能够撑住。三个月里,单是在核酸检测上,我们共接收并检测市级大筛样本数共计6万余管。常态化样点5月5日开放以来,截至6月30日,共检测1.2万余管。3月到6月,共服务检测院内人数约34.2万余人次,共服务检测院外人数约43.7万余人次。”  

时隔近半年,王佳谊报出这些数字时已经是很平静的口吻。如果放到病毒肆虐的半年前,这每一个数字背后伴随着的煎熬和不易相信每一个市民都会感同身受。平时身居幕后、处于非直接接触病患的医院检验部门这次更多地处在抗疫之战的最前沿,医学检测也由此开始为更多人关注。

而20年前就步入医学检验专业之门,并在这个领域做出不俗成绩的王佳谊有着怎样的成长经历?他和医学检验有哪些故事?在他看来检验医学未来会有哪些可期待的变化?

如果再让我选一次,还是会选检验医学

1983年出生的王佳谊是典型的“上海宁”。他是在上海有名的市第一妇婴保健院出生的,家住淮海中路复兴路。父母都是上海化工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妈妈从事与氮肥有关的科研,常年与氮磷钾打交道,爸爸则从事催化剂研发。佳谊小时候常跟着父母去毗邻长风公园的化工院,彼时的化工院还是一家副部级的科研单位,院落很大,除了多幢实验楼,还有规模不小的生产车间,生产多种涂料、催化剂,空气中常伴有硝酸味。旁边有试剂厂和味精厂。从入学前到小学几年里,化工院里的角角落落佳谊都走到过了,他在那里捉蟋蟀,抓蝈蝈,也会溜进父母的实验室看着大人们在瓶瓶管管里捣鼓,心里就想这个滴瓶是不是会施魔法,否则怎么会变出许多不同颜色、不同味道的东西?这可比玩具好玩多了!佳谊的父母肯定没有想到,当时家里没有老人帮忙照护小朋友,他们这样一个带孩子的无奈之举日后会促成儿子的专业认同。后来王家从淮海路换到了曹杨地区。曹杨地区的曹杨二中是市重点,中考缺了2分未进曹杨二中的佳谊进了区重点曹杨中学。高考时他想考上海医科大学的法医专业,但那时上海医科大学与复旦合并,分数一下子提高很多。最后他考进了位于重庆南路上的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医学检验专业,由此开始了他在二医大的5年本科学习(2001—2006),也因此踏上了检验医学的职业之路。在被问到当时为什么会选择检验医学这个并不太受医学生重视,大都是作为调剂专业而就读这个问题时,王佳谊的回答是选择医学检验专业多少还是受了父母的影响,同时也是因为自己对动手做实验比较感兴趣,法医、检验医学都需要动手。“高考时第一志愿我就填写了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检验系,后来硕士、博士都是检验专业,如果再让我选一次,我还是不改初衷,会选检验医学。”

9.1.2

王佳谊于2022年6月30日正式入党

医学检验专业5年本科毕业后,佳谊考上同济大学附属铁道医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后铁道医学院并入第十人民医院),导师是于永春教授,专业仍是临床检验诊断学。研二时,于老师派他到位于广州的暨南大学生物工程研究所进行研究生联合培养。在暨南大学生物工程所一年多时间里,佳谊学习并掌握了生命科学的基本操作技术。他一到那里就参与了所里一项涉及软骨损伤修复药物BMP-2作用机制的课题。BMP-2是暨南大学生物工程所为解决临床需求,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合成的促软骨生成修复的药物。从临床药效看,确实有助于患者的软骨损伤修复,其药效在患者中口口相传,犹如“神药”。王佳谊去暨南大学时,这个药已经研制出来,但要进一步推广,申报国家级奖项,并且在权威刊物上发表都需要进一步阐明该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于老师安排王佳谊去暨南大学就是让他参与这一课题。人的发育中,脂肪、软骨是同一个来源。除自体骨外,骨修复材料使用广泛,主要包括天然骨修复材料和人工骨修复材料。在骨修复材料上添加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凭借其良好的骨诱导能力能实现定向修复。近年来BMP被广泛应用于多种哺乳动物及临床脊柱融合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在暨南大学一年时间里,王佳谊以第一作者发了三篇SCI论文,从软骨分子机制上对BMP-2的作用机理做了一定程度的阐明。这对当时还是硕士就读的研究生来说已是很优秀的成绩。

研究成果得到NatureCell重磅引用

硕士毕业后,王佳谊又考回第二医科大学,在瑞金医院检验科攻读博士学位(2009—2012)。博士三年期间,除了做与血、脓、粪、精液等打交道的检验科常规工作外,他在科研上又上了一个层级,参与了当时该领域国际前沿的工作——ceRNA(竞争性、内源性RNA)与肿瘤增殖和转移的课题研究。佳谊介绍,当时是他的第二导师孙奋勇教授看到有关ceRNA相关文献后猜测:ceRNA的作用机制之一可能是长链非编码RNA可以像海绵一样吸附microRNA。导师出了题目,佳谊就在自己的第一导师樊绮诗教授(瑞金医院检验科主任)的指导下开展了探索性研究。历时一年左右发在《核酸研究》(Nucleic Acids Research)上的这篇论文,创新性地发现了PKA/CREB 信号传导可通过转录因子CREB 刺激长链非编码RNA HULC 在肝癌内高表达,而上调的HULC又可通过与microRNA-372 相互作用并制约后者对靶基因PKA 调节亚基(PRKACB)的抑制作用,从而间接进一步刺激HULC 表达。此研究揭示了HULC 与microRNA-372 间存在正反馈调控环,提出了ceRNA的原始理论模型,也就如何用一种基础方法(手段)去提取一些具有临床转换价值的肿瘤标志物提出了独到的观点。这篇文章被《自然》(Nature)、《细胞》(Cell)等权威杂志重磅引用,被学界称为是进一步阐发ceRNA机制及适用性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王佳谊是该文的第一作者。紧接着王佳谊他们又结合肿瘤标志物进一步阐明ceRNA机制的文章再度在《核酸研究》刊发。这两篇丰富这一假说(理论)的论文在一段时间内广受学界关注,其中第一篇论文引用达千次,被评为《核酸研究》当年的顶级文章(Top Articles),大家可以去不断验证是否具有潜在价值。根据这一现象,不断有医学临床同行发了更多类似的例证,进一步丰富了该假说,这方面的研究也促进了肿瘤标志物的进一步发现。

9.1.3

王佳谊与研究生合影

王佳谊告知,随着ceRNA研究升温和对其应用例证的不断丰富,若干年前又有一观点认为ceRNA是RNA范围内的暗物质。所谓暗物质是指一大类原本就存在于自然界或生命体内的物质或生物分子,其存在也一定是有理由和意义的,但人们对其具体作用和意义尚不了解。樊绮诗教授、王佳谊等人的工作也是从某个侧面揭示了其存在的意义。“尽管目前RNA范围内的这个所谓的暗物质研究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但是相关的探索已经开展了近10年,这与非编码RNA间相互作用论证的研究起到了引领潮流的作用。这个太重要了。”

以上这些偏基础性的理论研究为王佳谊以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王佳谊把它们归为是信号传导系统的重要工作:“之后我们的工作都是以信号传导为突破点去发现新的肿瘤标志物,发展新的检测方法,逐步建立肿瘤检验的体系。”博士阶段最后一年王佳谊有机会到美国麻省大学医学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访学(2011—2012),在那里也是围绕信号传导及其与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构建肿瘤检验体系,发展一些肿瘤转换机制的标志物。

上任伊始即登门征求临床诉求

2012年7月,博士毕业后的王佳谊入职第十人民医院检验科,并在那里做了7年医教研结合的工作。这7年的最大收获是:确立了任何科研都要基于临床需求,要能解决问题的信念。2019年,佳谊随自己的硕士生导师于永春教授去了上海市胸科医院。先是在上海市胸部肿瘤研究所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主持工作,其后两年里先后接棒检验科主任、基础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和输血科室主任。

走马上任伊始,王佳谊就带队登门院里各主要临床科室,了解、征求他们对检验科工作的诉求。这次登门走访得到的一个强烈诉求是:最希望检验科能提供瘤是良性的还是恶性的,结节要不要手术之类临床最常碰到的棘手问题的可信又方便可达的检测数据。佳谊把这个诉求归结为希望检验科提供的检测结果既能满足肿瘤检测的灵敏度,又能满足肿瘤检测的特异度的需求。而这两者从检测上讲是互为排斥的,测得准就要牺牲灵敏度,两者如何兼顾、同时达标是王佳谊和他领导的胸科医院检验科需要满足的来自临床的迫切需求。

佳谊非常清楚,肿瘤治疗三个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关键是早发现,这就要求医学检验手段或方法能提供足够的支撑。一直以来肿瘤检验的金标准就是体液活检,即从病患的分泌物来看相关的指标,这种病理诊断是大家公认的金标准。“今天我们的医学检验从业者要去挑战的就是用尽可能少的创伤(微创)方式,以对病患更人性化的方法提供检测方法和手段,让病人更易接受,但能达到同样效果。”这方面胸科医院已有一些成功案例。比如说针对肺癌这一高发肿瘤,胸科医院检验科基于医院的特色,引进以“叶酸受体”为靶标的肺癌患者循环肿瘤细胞检测(CTC)平台,实现了可检测早期肿瘤的效果:对肺癌检测灵敏度为80%~91%,其中早期肺癌检测的灵敏度是临床上其他常规肿瘤标志物的3~5倍。

9.1.4

王佳谊获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二等奖

王佳谊说,他入行以来就有一个夙愿就是通过抽取病患的一管血就能检测到大多数常见肿瘤的指标。而这些年来,基于上海市胸科医院检验科几代人数十年的积累,得益于他们在临床基础科研上的不断深耕,胸科医院现在基本上可以实现抽一管血就能检测与肿瘤相关指标的这一目标,获得这些指标为临床上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了可靠的支撑。“我们的追求是希望通过这些年的积累和科研能力上的不断提升,有可能使我们的常规医学检验成为同病理检查一样的可以在临床诊断上一锤定音的金标准。这或许还需要付出一代人以上的时间,但我们不会放弃这一梦想,会不断努力接近这一目标。”

这里还值得专门提一下,作为科主任的王佳谊非常注重人才梯队建设,一直会为科室里的年轻人的成长提供机会。2022年的启明星计划评审中,胸科医院检验科马丽芳和张骁两位优秀的博士、副研究员入选,胸科医院检验科成为各大医院检验科中唯一拥有三位星友的团队。

入行以来,王佳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其中IF>10的13篇),入选了国家优秀青年、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上海市卫生系统优秀青年,上海交大医学院“双百人”、上海市卫生系统银蛇奖二等奖、第八届树兰医学青年奖被提名人等,主持承担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7项。目前任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中国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青年教师科创联盟主席团成员、《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编委以及多个期刊的审稿人。王佳谊在临床需求牵引的基础研究、提升检测服务能力等方面显露出卓越才华,但他始终谨守检验服务的主责,甘于身居幕后为医院临床科室提供精良优质的检测服务。

在胸科医院为庆祝建院65周年而编写的《医者心语——人物篇》中,王佳谊回应采访者有关作为检验人员,最重要的素养应该是什么这一提问时,他这样回答:“心态很重要,要甘愿做医生背后的眼睛,就像是一个收集情报的侦察兵,把搜集到的信息交给前方打仗的临床医生。检测是帮助临床判断的手段,把检测做好,是工作本分,是守好治疗的第一道防线,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做自我提升。”

心中有对事业追求的大目标,但更在意谨守本职走好每一步路。王佳谊的故事诠释了上海人的追求卓越和脚踏实地的特质和素养,也为“上海宁”争光了!

江世亮采写于2022年12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