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夫林 · 凯勒是数学生物学家、哲学家和科学史学家,她对“将科研活动视为男性活动”的观点提出了挑战。
伊夫林 · 凯勒(Evelyn F. Keller)因其在性别与科学、语言对塑造世界观的作用方面的研究以及她对现代生物学中基因等核心概念的分析而广受赞誉。她致力于从根本上探寻科学知识的形成机制,挑战有关科学的根深蒂固的性别偏见。凯勒的研究工作具有开创性,为寻找更合理的科学研究方法开辟了新路径。
凯勒还通过对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进行概念分析,为现代生物学作出了贡献。她主张摒弃基因是提供生物体蓝图并指导其发育的主要分子的观点,强调基因组的复杂性,提倡研究基因、生物体与环境的多层次动态相互作用。此外,她还揭示了语言如何影响科学研究的方向。
凯勒出生于纽约市的一个俄罗斯犹太移民家庭。1957年,她在布兰迪斯大学获得物理学学位后,继续在哈佛大学攻读理论物理学。然而,由于所在院系内部性别歧视严重且缺乏支持,她开始跟踪其兄长正在研究的分子生物学领域的进展情况,并决心投身于数学生物学的研究。1963年,她顺利获得博士学位,随后迁居纽约,开始担任一系列兼职教学和研究职位。1972年,纽约州立大学帕切斯分校为她提供了一份教职,她因此得以专注于跨学科学术研究。
在缺乏其他女性学者支持的环境下,凯勒试图兼顾婚姻、母亲角色与事业的平衡。这其中的挑战让她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女性主义的重要性,也促使她将科学视为一个由社会中常见的性别角色塑造的人类机构,从而深化了她对科学的理解。相应地,她的女性主义观念也塑造了她对科学的看法。
为什么女性科学家如此稀少?为什么科学被视作男性的领域?凯勒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反思,并决定着手开展两个项目:一是研究性别与科学的关系,二是为美国遗传学家巴巴拉 · 麦克林托克(Barbara McClintock)撰写传记。在《情有独钟》(1983)一书中,凯勒探讨了麦克林托克如何将基因组视为一个整体,进而揭示出此前未曾想象过的现象,如玉米中基因元素的转位等。
传统观念认为,科学本质上是属于男性的领域,而情感和主观性则被视为女性的特质。在《性别与科学的反思》(1985)中,凯勒对此提出了质疑。她倡导一种被称为“动态客观性”的新范式,允许接受研究者的主观性。
凯勒关于性别与科学的研究虽然遭到了一些批评,但其影响深远。在她为麦克林托克撰写的传记出版几个月后,麦克林托克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为凯勒的作品带来了极高的关注度。凭借在学术上得到的认可,凯勒在1988年成为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教授,并从1992年开始任教于麻省理工学院,直至退休。
在职业生涯的后期,凯勒开始深入探究现代生物学中的核心概念。她的著作《重塑生命》(1995)、《基因的世纪》(2000)和《生命的意义》(2002)均指出,科学的进步不仅依赖于实证研究的推动,还需要不断修正那些限制我们理解自然的观念。值得一提的是,凯勒倡导人们摒弃将基因视为决定性状的遗传单元的传统观念。而在她的另一部作品《先天与后天之间的幻影》(2010)中,她进一步指出,先天与后天之间的争论往往建立在混淆不请的概念之上,这些概念掩盖了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方式的复杂性。
凯勒非常珍视自己的思想独立性。她能够迅速从一个关注点转向另一个,对每一个领域都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尽管她承认自己的方法存在某些缺陷,但她依然认为这种方法帮助她迅速切入问题的核心。
凯勒坚信女性能够勇攀科学与人文领域的高峰,这一信念激励着年轻一代不断前行。她引领我们关注语言、隐喻、性别和主观性,并揭示了它们与科学之间的紧密联系。尽管凯勒有时被误认为科学的批判者,但她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目标:为生活方式和科研方法阐释更加公正和合理的理论框架。
资料来源 Nat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