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1

心源性猝死(SCD),这个听起来非常严肃的词汇,实际上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据现有统计,我国人群心源性猝死的年发生率为41.84/10万,以我国13亿人口估算,每年有54.4万人死于心源性猝死, 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人猝死。因此,了解如何预防和应对心源性猝死,可能会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让我们从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基本知识开始,再到防治策略,最后深入到急救步骤,帮助大家提升应对心源性猝死的能力。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顾名思义,是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主要定义为无论发生地点,无论何种心脏病导致的,症状发作1小时内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研究发现大多数心源性猝死患者都患有严重的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冠心病患者,是这种情况的高风险群体。心源性猝死通常发生在心脏骤停时,心脏突然停止跳动,血液无法输送到身体各个器官和组织。

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如下。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为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最常见病种,由于心脏的供血动脉出现问题,导致心脏肌肉缺氧。严重时可引起心脏电生理紊乱,引发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研究发现,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 严重心力衰竭的患者是风险最高、危险系数最大的。2)心律失常,如室颤或室速等心脏跳动不规则,无法有效泵血。3)心脏结构病变,包括扩张性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严重的主动脉瓣膜狭窄或者反流等心瓣膜疾病。

心源性猝死的症状和预警信号

心源性猝死往往是突发的,但有时也会有一些前兆。了解这些信号,可以为及时干预赢得宝贵的时间。我们要密切关注患者病情变化,及时纠正病因,去除诱因,严防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心源性猝死的常见症状有:胸痛,通常是压迫感或紧缩感,可能会放射到左肩、颈部或背部;呼吸急促;感觉呼吸困难或气喘吁吁;晕眩或昏厥,有时候会感到头晕,甚至失去意识;心悸,感觉心跳过快、过慢或不规律。一些先兆信号包括极度疲倦(即使休息后也感觉疲倦,特别是在做轻微活动后)和无力感(感到无力,尤其是在没有明显原因的情况下)。

有时有些患者存在一些预警因子。1)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可能表现为心悸、晕厥前兆和晕厥)是发生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晕厥患者同时存在心律失常、传导障碍时,强烈建议患者去医院评估观察。2)心肌缺血:众所周知,心肌缺血者易发生心源性猝死,尤其是既往无心肌梗死病史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3)左室射血分数<30%:研究显示,左室射血分数低下是心源性猝死的强预测因子,随着左室射血分数的下降,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增加,左室射血分数每下降5%,猝死风险就增加21%。

心源性猝死的防治策略

针对已经存在明显器质性心脏病的高危患者,我们应当更加重视其病情的控制以及发展变化的监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防治。1)心电监测:约90%的SCD是由恶性心律失常直接引起。心电监测是最为简便、无创、价廉的检测心律失常、评价心脏电活动的方法,其多项指标被认为与 SCD 相关,对SCD具有重要的预测价值。常规心电监测可以预测SCD的发生,从而进行有效干预。2)一级和二级预防——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发达国家,植入ICD已成为 SCD 二级预防的首选,近年来,ICD也被广泛用于SCD的一级预防。最近的预防指南指出,对于左心室射血分数<40%且心肌梗死后<40天和/或血运重建>90天的患者,当电生理检查诱发出室性心动过速时,建议植入ICD。ICD 能够在数秒内快速识别室性心律失常,实现自动放电,进行电除颤,减少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从而预防SCD。3)药物预防:对于存在明显症状以及器质性心脏病患者,药物治疗不可或缺。预防SCD的常用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醛固酮受体拮抗剂等。4)手术预防:手术预防主要是针对存在明确病变,并且发生SCD风险较高的人群,主要包括冠心病的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手术、心脏同步化治疗。

从猝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来看,冠心病猝死在心源性猝死中的占比非常高,因此,预防猝死可以从预防冠心病猝死方面着手。而冠心病的发生主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有关,因此,可以从预防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着手进行猝死预防。

同时,我们也可以通过调整生活方式来预防心源性猝死。如健康饮食、规律运动、控制体重、戒烟限酒和定期体检。

饮食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关键一环。想象一下,良好的饮食习惯就像给你的心脏安装了一个健康的“保护罩”。比如多吃水果和蔬菜,这些食物富含维生素和抗氧化剂,有助于维持心脏健康。每日摄入至少五份不同颜色的水果和蔬菜,让你的饮食色彩缤纷;选择全谷物,如燕麦、糙米等富含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水平;减少饱和脂肪和盐分,过多的饱和脂肪和盐分会增加高血压和心脏病的风险,可选择健康的脂肪来源,如橄榄油、坚果等,减少加工食品的摄入。

每次运动都是给心脏“上药”的过程,有助于增强心脏的耐力和功能。可进行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或骑自行车等,这些运动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健康;结合力量训练,如每周进行2~3次力量训练,增强肌肉和骨骼健康,从而支持心脏功能。

超重或肥胖会增加心脏病的风险,因此维持健康体重是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合理饮食和规律运动来控制体重。每周测量体重,保持在健康范围内。

烟草和过量饮酒对心脏健康有着严重影响,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步骤。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心脏血管,增加心脏病风险,可以寻求专业的戒烟支持和辅导。

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早期发现潜在的心脏问题。把体检当作定期“健康检查”的仪式,确保心脏状况始终在掌控之中。测量血压:高血压是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每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检查血脂和血糖:高胆固醇和高血糖是心脏病的风险因素,定期检查这些指标,及早采取措施。对于有心脏病症状或高风险人群,定期进行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可以帮助发现心律失常和心脏结构问题。同时了解自身和家族的心脏病史,可以帮助制定个性化的预防方案。如果家族中有心脏病患者,应特别注意心脏健康,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额外的检查和预防。

心源性猝死的急救步骤

发生SCD时,及时有效的抢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脑细胞,减缓甚至阻止向脑死亡进展,因此,从患者预后方面讲,及时有效的急救是对SCD患者最后的防范。最近的指南细化了心脏骤停生存链,将其分为两部分:院外心脏骤停生存链;院内心脏骤停生存链。因此这里也把心脏骤停的急救分成两部分:院外急救和院内急救。

对于院外急救,一旦诊断为心脏骤停(有以下情况如:意识突然丧失,心音无法听到,大动脉搏动不能触及,血压无法测到,呼吸无法感知,瞳孔散大、固定或者对光反射消失等),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1)确认意识:首先检查患者是否有意识。轻拍肩膀并大声呼喊。如果没有反应,立即呼叫急救服务。2)检查呼吸:观察患者是否正常呼吸。将耳朵靠近患者的口鼻,感受是否有呼吸气流,同时注意胸部是否有起伏。如果呼吸不正常或没有呼吸,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3)进行心肺复苏:按压胸部——将双手叠放在患者的胸部中间,双臂伸直,使用全身的力量按压胸部。每次按压深度约为5厘米,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人工呼吸——如果有条件,可以在每30次胸部按压后进行2次人工呼吸。将患者的头部微微后仰,捏住鼻子,深吸气后紧贴患者的嘴巴吹气,确保气体进入肺部。4)使用自动体外除颤仪(AED):开启AED——按照设备上的语音提示操作;贴上电极贴片——将电极贴片贴在患者裸露的胸部上;让AED分析心律——确保没有人接触患者,AED会自动分析心律并给出指示;按要求施救——如果AED提示电击,按下电击按钮。之后继续进行CPR,直到急救人员到达或患者恢复意识。5)呼叫急救服务:在进行急救的同时,最好有一人拨打急救电话,报告情况并获取专业帮助。

对于院内急救,主要包括5个方面:监测和预防;及时有效地识别并能迅速启动急救;即时高质量心肺复苏;快速除颤;高级生命支持、骤停后合理有效的护理。由于监测和预防的特殊性及重要性,院内急救生存链将其放在第一环节。当发生院内心脏骤停事件,应立即启动院内急救,按照标准化程序,通知专业的复苏团队进行心肺复苏。

12.2.2

心源性猝死的心理影响

心源性猝死不仅仅是一场生理上的危机,它还深刻地影响着患者及其亲属的心理状态。这种突如其来的事件会在个人及家庭生活中留下持久的心理创伤。

急性创伤反应  当心源性猝死发生时,患者的家人和朋友可能会经历急性创伤反应。这种反应表现为震惊、麻木和难以置信的情绪波动。亲属往往无法迅速接受这一事实,内心充满了混乱和不安。如震惊和否认:得知亲人猝死的消息时,许多人会感到震惊和无法接受,往往表现为“这不可能是真的”这样的否认反应。这种情绪使得他们在初期无法处理悲伤和现实。还可能会产生焦虑和恐惧:对心源性猝死的恐惧感可能会持续很长时间,尤其是对于还没有发生类似事件的人。这种恐惧感可能会引发持续的焦虑,担心自己或其他亲人也会突然面临类似的情况。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 经历了心源性猝死的家庭成员,特别是那些目睹了事件发生的目击者,可能会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这种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包括:重现经历(反复经历事件的回忆,做噩梦,或有闪回体验,仿佛事件再次发生);回避行为(避免与事件相关的地方、人物或话题,进而影响正常生活);高警觉(对外界刺激表现出过度警觉和易怒,如惊跳反应增加,难以集中注意力)。

抑郁和情感困扰 心源性猝死往往伴随着深度的悲伤和抑郁。亲属可能会感到无助和绝望,情绪低落,生活质量显著下降。这些情绪困扰可能会引发如下表现:情感麻木,逐渐失去对日常活动的兴趣和愉悦感,感到孤立无援;自责和内疚,尤其是在未能及时进行急救的情况下,可能会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自责感;产生睡眠问题,难以入睡、易醒或做噩梦等睡眠障碍,进一步加重心理负担。

心理健康与压力管理  

有效应对和缓解心理创伤是重要的康复步骤。以下是一些应对策略。

寻求专业帮助  心理健康专家如心理咨询师、临床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可以提供专业的支持和治疗。他们能够帮助处理创伤后的情绪问题,提供适合的心理治疗或药物干预,帮助患者逐步走出阴影。

参与支持团体 加入类似经历者的支持团体,可以与他人分享经历和感受,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理解。许多患者发现,与经历过类似事件的人交谈有助于减轻孤独感和无助感。

保持开放的沟通 与家人和朋友保持开放的沟通,分享内心的感受和困扰。理解和支持是心理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关心可以帮助缓解情绪困扰。

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  保持规律的作息和健康的饮食,有助于提升心理和身体的整体健康。适量的运动也可以帮助减轻压力,改善心情。

练习放松技巧  如深呼吸、冥想、瑜伽等放松技巧能够帮助减轻焦虑和压力,提升心理稳定性。这些方法有助于缓解身体和心理的紧张状态,促进情绪的平衡。

设立小目标  设立可实现的小目标,有助于逐步恢复自信和生活的正常节奏。小目标的达成可以带来成就感,帮助逐步恢复生活的正常轨道。

预防和减轻心理创伤的措施  通过教育与培训,提高公众对心源性猝死的认识,有助于减少创伤的发生。熟悉急救技能不仅可以挽救生命,还能降低事件发生时的焦虑感。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社区和社会支持系统的建立有助于为受影响的家庭提供必要的资源,减少孤立感,提高心理恢复的可能性。推广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人们认识和应对心理创伤的常见症状,提供有效的自我管理策略。

心源性猝死是一个严峻的健康问题,但通过积极的预防和迅速的急救,我们能够有效地降低其风险和影响。了解心源性猝死的基本知识、掌握防治策略和急救步骤,能让我们在面对这一突发事件时更加从容,挽救更多生命。希望这篇文章能帮助你对心源性猝死有更深入的了解,为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

本文作者王超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硕士研究生;丁亦心是温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本科生,姜兆磊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心胸外科行政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