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25日,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引进的“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巡览开幕式中,钟扬老师为戎嘉余院士讲座担任主持人。此时的钟老师西装革履,帅气逼人

 

  从上海科技馆建馆之初到上海自然博物馆再建到更新改造,我们一行与钟老师结缘。钟老师不管有多忙,对我们几乎是有求必应,以至于我们但凡碰到什么困难,总是第一时间想到向钟老师求助,也因此,有许多同事在工作中都与钟老师有所接触,都或多或少得到过他的指点和帮助。当钟老师遭遇意外的消息传来时,所有人都感到无比震惊和难以置信,微信群里一片泪海,然而在现实世界面对面时,我们却不约而同地回避着这个悲伤的话题。
 
  从中科大少年班到复旦博导,从无线电跨界到植物学,从东海之滨种红树到世界屋脊采种子,从科学大家到科普大咖,钟老师丰富多彩的人生就是一段传奇,只是这段传奇以这样的方式戛然而止着实令人扼腕。虽然和钟老师的同事、学生、亲友相比,我们与钟老师的接触并不算最多,但还是想记录下我们所认识的钟老师,用我们的方式表达我们对他的崇敬与怀念,感谢他长久以来对我们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我们的记录能让更多的人认识这位可亲可敬的师长,了解这位睿智博学的科学家为科研、为科普所做的卓越贡献。今天我们匆匆下笔,难以描述钟老师全貌,仅是我们每个人与他接触后的一点印象,而无数这样的印象共同描绘出了一个鲜活、真实的人。
 

珍稀标本采样结缘钟老师

  第一次与钟老师交流是在2011年圣诞节前夕,当时我(刘漫萍)刚接手上海自然博物馆两栖爬行类标本的征集任务,记得是为了青藏高原温泉蛇之事去咨询钟老师。因为温泉蛇分布局限、生境独特、种群和个体数量较少,仅见于西藏,标本极不易得。自然博物馆负责两栖爬行类标本的同事征集了数年,寻遍了国内相关单位而不可得。一个偶然的机会,了解到复旦大学研究植物学的钟扬老师与西藏大学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得知他每年都要在西藏采集很长时间的标本之后,就将温泉蛇的征集寄希望于他。他当时也仅说是去碰运气。但到了2011年圣诞前我接手两爬征集时,钟老师就已经将温泉蛇采集到了。而为了安全保存、顺利运送温泉蛇,钟老师特意来邮件询问博物馆对温泉蛇制作的要求,了解动物标本运输过程的保存方法。至2012年4月,历经艰辛征集到的温泉蛇才终于运抵上海,我去复旦钟老师处取这件珍贵的标本,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了久闻其名不见其人的钟老师。
 
  当时他的办公室门是开着的,我探头望去,好像没有人,于是又敲了敲门,这时才听到屋中的动静,我才在一堆高高摞起的书堆中看到了一个戴着眼镜、头发蓬乱的人。久闻钟老师是复旦的大教授,想象中他应是一个衣冠楚楚的斯文模样,一时不能确定眼前这位就是传说中的钟老师,还特意站在门口高声询问了一句,在得到肯定回答后,我才敢自我介绍并说明来意。他有些费劲地站了起来,这时我看到了他的全貌:身材微微发福,但没有明显的走形,可算得上魁梧,如果配一身合体的衣服定会气度不凡,不过此时他身上的衬衫是皱巴巴,休闲裤子也是无处不褶,更为搞笑的是两条裤腿一个长,一个短!
 
  待他笑嘻嘻地让我随便找了个空座坐下,还自嘲办公室的乱,调侃说放整齐了他找不到东西,他这叫乱中有序。在那一瞬间,我就对他产生了好感。他为我倒了杯水,倒水时,走路一高一低的,他随后给我解释说近来他腿疾犯了,行走极不方便,否则他就出去采标本去了,一旦出去那就是几个月,在上海根本不可能见到他。我当时还笑说幸好他的身体不允许他这么拼命,才给我一个机会近距离了解他采集温泉蛇的细节。

 

上海自然博物馆生态万象展区的“温泉蛇、高山蛙、跳蛛”标本都由钟扬老师的帮助

 

  在一通翻箱倒柜之后,他拿出一个大号雪碧瓶,这个不起眼的瓶子里就装着我们征集多年而不得的温泉蛇。谈起捕捉温泉蛇时,钟老师眉飞色舞,整个人都像在发光。他说到了与温泉蛇的偶遇,说到了亲自上阵捕捉温泉蛇的惊险。除了详细提供温泉蛇的采集信息,他还接着介绍了课题组在蛇类方面所做的科研工作,另外讲了许多采集标本时发生的逸闻趣事。我又趁机请他再帮助我们采集高山蛙及高原跳蛛的标本,他都允诺帮忙一试。那次见面从三点多一直聊到六点多,三个小时在他妙语连珠中不知不觉地飞逝,临别时我抱歉打扰他那么久,他笑称这时间远没有到他回家的时间,他要很晚才回家呢。与他告别后,走在路上,他那略带南方口音的普通话、洪亮的大嗓门、不修边幅的外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人果然是不可貌相的。
 
  后来,通过钟老师,我们又成功地征集了八个高山蛙标本,这些标本的获得,为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学说提供了展示的标本物证。(刘漫萍)

 

钟扬老师、卞毓麟老师与工作人员讨论自然博物馆图文版写作(2013.11.15

 

有求必应,精益求精

  (1)钟老师是自然博物馆知识图文工作顺利完成的功臣
 
  自然博物馆建设期间,需要寻找一个能够承担全馆图文写作的团队,但因为学科跨度大、文字要求高,我们始终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先后联系的几家高校都因这个项目难度太大而婉拒。我们只能再次求助于钟老师。原本想着他实在太忙太忙,如果能利用他在圈内的人脉帮我们牵线或引荐,我们就很感激了。没想到他听说了我们的需求后,二话不说就接下了这个要求高但回报少、时间紧却周期长的“烫手山芋”。因为此事,我们也得以与仰慕已久的钟老师有了频繁的接触。
 
  自然博物馆图文文稿的内容涵盖了天文、地理、生物、人文等多个学科,文字要求兼顾准确性、前沿性、可读性,可以想见其创作过程必然漫长而痛苦,一天的时间通常只能讨论十几块最多二十块图文的内容,而整个自然博物馆有将近五百块知识图文。一般科学家往往是在某一学科的某一具体问题上给予我们指导,而钟扬老师则不但在具体科学问题上能给予专业指导,还是少数能在整体展览策划和展示形式上进行指导的专家。不仅如此,钟老师还和我们一起字斟句酌地讨论每一段内容,我们也很“依赖”地把最难的部分都留给他。在半年多的时间里,每次听说钟老师从西藏回上海了,我们都会立刻去预约时间,他也总是爽快地答应,哪怕只有半天的时间,也会赶过来和我们一起讨论。
 
  虽然不是每次图文版讨论钟老师都出席,但凡是一些有争议的、内容比较复杂的图文版钟老师都会参加。我(刘漫萍)负责的“达尔文中心”就是一块展示面积小但内容涉及不仅广深而且集中反映许多进化理论的一个展区。如果说演化之道前面90%内容都是在讲述进化现象的,那么达尔文中心这10%的内容就是一个理论的升华,是一个点睛之笔。钟老师一开始就对这个展区的图文版给予高度重视,专门抽出一整天的时间对这个展区的图文版进行逐字逐句的审核,力求在这个展区内容上体现国际最前沿的进化理论和观点,希望图文版能做到科学发展的高度与速度同步。
 
  在一整天的讨论中,我们对钟老师又有了更深的认识。他不仅仅是一个口若悬河谈论标本采集趣闻的学者,更是一位严谨求真求实的科学家。对他不在行的内容他会认真听取大家的意见,对不明确不了解的地方,他就亲自查找文献核实,对于短时间内不能得出结论的内容他会空出待事后补缺拾遗。对于图文版文字表达的方式,他也不是一言堂,完全听取与会者的意见,认真遣字造句,在强调内容科学准确的前提下再进行辞藻的美化。他工作如此严谨,从早上八点半至下午六点半,才仅仅讨论了十八块图文版,连计划量的一半都不到!剩下二十几块图文版还是另约了钟老师一天半的时间才完成的。之后,我(刘漫萍)负责的上海故事的图文版内容钟老师至少参加了两次。试想下,作为业务繁忙的知名教授,竟然在这几个展区就花了这么多时间,他真的不仅仅是将科学教育放在嘴上,他是真去做了,而且还那么认真踏实地去做了。可以说,现在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展区图文版,几乎每块都有钟老师呕心沥血般的付出。
 
  (2)没有钟老师就没有科学绘画“生物一家亲”
 
  因为工作的关系,自然博物馆的视频审核,每遇到关于生物系统进化的内容,我多半会发给钟老师审核。即使再忙,他也会回邮件。如果不能邮件直接解决的,他就会约了面谈直到解决为止。达尔文中心的科学绘画“生物一家亲”就是在钟老师的帮助下才得以完成。
 
  “生物一家亲”这幅科学绘画将生物分类五界系统和三域系统综合表达于科学绘画之中,是一幅科学含量较高的图解式绘图。这幅画制作了大半年,迟迟不能落实,改了数次仍不得要领,百般无奈之下又找到了钟老师。在2013年9月我又联系了钟老师,钟老师认为“生物一家亲”是自然博物馆创新表达分子进化可视化的一种方式,比较复杂,需要当面讨论。邮件相约等他三日后从拉萨返沪即可讨论,谁知因他临时有要事不能如期返沪这事没能继续。后来,他太忙了,一直是神龙见首不见尾,我一直没有机会见到他,在盼了很久之后,终于在2013年11月我又见到了钟老师,这次和他充分讨论了这幅科学绘画,显然这次他是有备而来的,在讨论了许久之后,他提出了一个具体且切实可行的办法,既可规避一些科学争议又能直观表达现在的科学共识,在他的帮助下这幅创作了近一年的科学绘画才最终尘埃落定。(刘漫萍)
 

《生活一家亲》(版权归上海科技馆所有)

 

充满智慧和正能量的人

  跟钟老师的关系,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可以用亦师亦友来形容。实际上,与他的第一次相识,是在浙江大学组织的一个“植物分子系统与进化”学习班上,当时学习班邀请的主讲人就是钟扬教授。第一次听他的课就被他彻底征服了,那么复杂的生物信息学内容被他举重若轻地在谈笑间就解释清楚了,他就是那样浑身洋溢着才华和智慧的人,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一流,任何事情或话题都能信手拈来,不仅言之有物,还风趣幽默至极。只要听他一堂课、与他聊上一席话,就绝对不会忘记他这个人。后来我的同事们不管来自哪个部门、哪个岗位,也一次次证实了这一点,只要听过一次钟老师的讲座,都立刻对他“路转粉”。他的个人魅力、表达感染力、思想境界都是那么独树一帜,在人群中立刻就凸显出来,让人想忘记都难。
 
  在上海科技馆和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各类专家咨询、员工培训、各种类型大小讲座和活动中都活跃着钟老师的身影。有时是主讲者,有时是主持人,有时是答疑解惑的导师,有时又是带领公众参观博物馆的科普达人,角色任意转换,主题不断切换,都能控制全场,游刃有余。
 
  2016年10月,我(徐蕾)负责在上海自然博物馆引进英国伦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灭绝:并非世界末日?”巡展。开幕式上,我们邀请了戎嘉余院士来做一场关于生物灭绝的意义的讲座,听众是中小学生和普通市民,需要一位学术水平高又善于与公众交流的科学家来做讲座的主持人,第一反应我们就想到了钟扬老师。当时距离开幕式时间已经很近了,他立刻就答应下来,虽然他本人与戎院士并不是很熟,但仍然对院士尊重有加,当天晚上就找我要戎院士的个人简历和讲座内容,甚至仔细到询问戎院士当天讲座的衣着是什么样的,以便配合。讲座是下午举行,我答应他一早看到戎院士的衣着后,就立即告知,为配合戎院士做好主持人,钟老师特意穿上了西服,打上了领带,而这在他的生活中是很少见的,平时他对穿着是比较随意的,基本上一件休闲的衬衫,就是他四季不变的装扮!曾经问过他为什么愿意花自己那么宝贵的时间来做这些看似无用的事,他说他喜欢做科普,愿意为这些事尽一份力,而且很多事情自己一个人是做不完的,需要有后来人不断加入到队伍中来,他多做一份,就能影响到更多的人。所以每一次与他见面,都会长知识、增见闻,因为每次见面都能听到他兴奋地介绍自己最近在科研、科普、教育方面的新发现、新突破、新鲜事儿,聊到的事儿不仅是Science、Nature上的论文,还有网络红人王自健、papi酱,简直是十项全能,无所不包。他就是这样一个亦师亦友、温暖可靠的师长,与他在一起,总能吸收满满的正能量,获取无尽的营养;从他的身上,我看到的是这样一个经历丰富,从不埋怨环境的人;他总是无惧困难,不去等待上天的安排,而是自己给自己创造丰富的土壤,把自己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庇护着周围的一切……(徐蕾)

 

(本文作者均为上海自然博物馆员工)

责任编辑 游 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