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人类的同伴――灵长类动物已陷入困境。

 

https://static01.nyt.com/images/2017/01/19/science/19MATTER/19MATTER-superJumbo.jpg

从左上顺时钟方向依序为:大猩猩幼仔、海南长臂猿、金头狮狨、滇金丝猴、大猩猩和它4个月大的幼仔、成年大猩猩。图中左:白颈狐猴、图中右:黑冠猕猴

 

  在一项史无前例大规模的研究中,由31位灵长类动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团队分析了所有已知的灵长类物种,判断它们的生存现状。这些与人类最接近的物种状况堪忧。
 
  研究者发现:3/4的灵长类物种数量呈下降趋势;而大约60%的灵长类物种正濒临灭绝。由于农业、狩猎和采矿,从大猩猩到长臂猿,各种灵长类动物近几十年的生存状况明显恶化。
 
  安东尼·赖兰兹(Anthony B.Rylands)是保护国际基金会的资深研究员,同时也是发表在《科学进展》刊物上的该项新研究的论文作者之一。他说:“我认为,如果不采取措施,在未来50年,会有相当多的物种灭绝。”
 
  杜克大学狐猴研究中心主任安妮·约德(Anne D.Yoder)并未参与该研究,她说:“这是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研究论文。这并非危言耸听,状况真的令人担忧。”
 
  要对地球上每个灵长类物种做出评估挑战巨大,部分原因在于科学家不断发现新的灵长类物种。自2000年以来,有85个新的灵长类物种已经得到确认,使灵长类物种总数达到505个。
 
  最近,一个研究团队描述了在中国发现的一种新的长臂猿。赖兰兹博士透露:已知至少有7个新的灵长类物种将于2017年公布。
 
  科学家能够发现这么多新的灵长类物种,部分原因在于森林的不断破坏,使得人们更容易接近那些曾经距离遥远的物种。
 
  赖兰兹博士说:“突然有很多人陷入恐慌,他们意识到如果不能发现并描述这些物种,那么或许它们会消失,而我们则永远没有机会了解它们。”
 
  新物种发现激增的另一个原因是:科学家已经开始研究灵长类动物的DNA,发现一些灵长类动物群体有独特的突变。
 
  约德博士说:“有一些不同的物种已经存在了数百万年,尽管肉眼看起来它们是如此的相似。”她强调,不幸的是,这些由DNA发现的新物种,其现存的数量少之又少。
 
  这项新的研究对于灵长类动物来说也并非都是坏消息。
 
  圣路易斯大学人类学家凯瑟琳·麦金农(Katherine C.MacKinnon)也是该研究参与者之一,她说:“生存状况不错的是适应性最强的物种而非超级专业化的物种。”
 
  但大多数物种并不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每一个猿类物种(包括大猩猩、黑猩猩、倭黑猩猩、猩猩以及19种长臂猿)都受到威胁,而87%的狐猴物种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其他极度濒危的物种包括厄瓜多尔的棕头蜘蛛猴、尼日尔三角洲红疣猴和因为捡起了摄影师的相机玩自拍而闻名的印尼冠猕猴。
 
  麦金农博士说:“情况比我们10年前想象的还要糟糕。”
 
  她和同事发现,很多人类活动都加速了灵长类动物的濒危,例如狩猎。在非洲西部,当地对于灵长类动物肉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赖兰兹博士说:“在那里,森林依然存在,但是,当地人会猎杀跑出森林的所有动物。”
 
  实际上,不仅仅是当地人想要猎杀灵长类动物。大量灵长类动物的肉以及身体部位被运往了中国,那里有人错误地认为这些东西具有治愈疾病的能力。
 
  赖兰兹博士说:“中国从东南亚周边国家进口了大量的灵长类动物肉,这直接促使了整个地区灵长类动物数量的锐减。”
 
  为了发展农业而对森林进行的大规模破坏也使灵长类动物的生存遭到威胁。在亚马逊,丛林正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畜牧场和大豆田;在马达加斯加,狐猴栖息的森林正逐步被稻田取代。
 
  西方发达国家事实上也正推动着灵长类动物走向灭绝。从甜甜圈、口红到生物柴油燃料,很多商品中不可或缺的是棕榈油。在东南亚,森林即将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新兴的棕榈油种植园。而东南亚是世界上灵长类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
 
  甚至手机也会增加灵长类动物的生存危机。在非洲中部地区,矿工在雨林中挖掘一种叫作钶钽铁矿的矿石,该矿石用来制造手机电路。这些矿工为了谋生而发掘矿石。赖兰兹博士说:“实际上,他们是依靠灵长类动物生活的。”
 
  人类活动已经导致了一些灵长类动物的灭绝,但很难确定灭绝的物种数量。马达加斯加曾是重达350磅的大狐猴的栖息地。
 
  虽然西方科学家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些不同寻常的生物,但化石记录表明,2000年前人类来到此处定居之后,有17个狐猴物种灭绝了。
 
  最近,红疣猴在西非地区已经彻底消失。在过去25年间始终没有发现它的踪迹,可以说这个物种已经灭绝。在中国,一种被称作白掌长臂猿的亚种可能也已经灭绝。
 
  一些极度濒危的灵长类物种的数量不断减少,只剩下几十个幸存者。它们的未来堪忧,因为多数都是生存在人类人口预计增长最快的地方。
 
  例如:在马达加斯加,人们可能会为了开发新的农田而不得不深入狐猴栖息地。约德博士说:“这是一个高压锅,找不到缓解压力的方式。”
 
  这项新研究的作者们提出了很多阻止危机恶化的建议,值得一试。
 
  最近的研究显示,灵长类动物在自己所生存的生态环境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它们以叶子和果实为食,在树木之间传授花粉。而种子也可以通过灵长类动物的粪便得以传播,从而使植物能够分布在健康的生态范围中。
 
  麦金农博士说:“人们曾经认为灵长类动物对于生态环境来说只是额外的,并非至关重要。但如今我们知道事实恰好相反。”
 
  灵长类动物可以使人类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第一个灵长类物种的进化大约发生在8000万年前,在之后的数百万年里逐步分裂为现有的诸多物种。通过将人类的生活史与其他灵长类动物的生活史进行对比分析,我们明白了人类大脑、视觉和自身免疫力的进化问题。
 
  如果这些灵长类动物灭绝了,我们将失去深入研究的机会。
 
  赖兰兹博士认为,虽然前景堪忧,我们还是可以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来帮助灵长类动物。他说:“必须停止对它们的猎杀,给它们一个生存空间。”
 
  同时他承认,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为在灵长类动物的栖息地,附近的居民通常难以养家糊口。在有些地方,可以考虑通过建养鱼场来满足对蛋白质的需求,以此减少对灵长类动物的猎杀。
 
  在其他一些地区,从长期看,与刀耕火种的农业相比,保护森林以发展旅游业可以赚更多的钱。
 
  赖兰兹博士以金头狮狨为例,说明了一个灵长类物种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得到拯救。大量的金头狮狨曾经生活在巴西境内的大西洋沿岸森林中。后来,森林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甘蔗种植园及其他形式的农业生产,这使得金头狮狨面临濒危。
 
  1983年,在美国国家动物园的主导下,通过国际上多方面的努力,开始对金头狮狨进行人工繁殖,森林得以保护,狩猎被禁止。
 
  如今,生活在野外的金头狮狨虽数量仍不多,但稳定在3 500只左右。
 
  赖兰兹博士说:“在某些地方,我们能够挽救处于濒危的灵长类动物,但是对热带雨林的大规模破坏使我们的挽救行动举步维艰。”
 

资料来源 The New York Times

责任编辑 岳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