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年会,于19811028日至115日在北京举行,现摘发若干论文如下。

人类智能是指人类在认识、改造客观世界与人类本身的整个过程中由脑力活动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人工智能则是人类智能的物化,是在人的干预下机器进化的必然结果。它研究如何使计算机去做过去只有人才能做的具有智能的工作。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模拟智能的愿望。应该说,古人的愿望和实际努力是有根据的。人脑是自然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因而人的智能活动无非是物质运动的一种形式,它的自然机能在原则上是可以认识和模拟的。电子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把思维的物质段和思维的物质外壳——语言、算法结合起来,并能自动地高速进行复杂的信息处理,这样就逐步地使不少方面的智能模拟变成现实。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对脑的模拟,大致上按两条不同的途径进行:

其一是不考虑脑的结构,直接从脑的功能之宏观角度出发,用所谓启发式程序或数理逻辑方法,在电子计算机上模拟人脑的功能。开始模拟下棋、数学定理证明等,继而是建立专家系统,将有关专家的知识总结出来分成事实和规则,以适当的形式存入电脑。

其二是不仅在功能上,而且在结构上均模拟脑如五十年代末期出现的模仿神经系统局部结构与功能的感知机。

近年,关于将人工智能各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应用,以求建立一个“人的模型”,即建立一个通用的智能机器人是机器人研究关注的中心。智能机器人可以具有跟人类所有主要器官对应的模拟器官,从而能够模拟人类从感觉外界信息到加工、处理信息,并作有控制的行动反应的全套本领。

为什么要搞人工智能呢?人工智能是人类智能的必要补充,具有某些人所不及的长处。例如连续工作和忍受恶劣环境的能力、处理信息和采取行动的速度、记忆的准确性等方面都比人优越。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不论科学技术如何进步,各种智能机器人的工作效能如何发展,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在技术上进行对比的结论仍然是局部上超过,整体上不及。智能机器人不仅是人类智慧和劳动的产物,而且是受人类控制与使用的工具。总之,人类正把聪明给予智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又将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现在是包括研究人工智能和人类智能在内的统一的智能科学”应运而生的时候了。

谈谈优生学的几个哲学问题

于书亭

智力是否遗传的问题,是优生学创立以来人们研究和讨论的中心问题。我们认为智力是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综合结果。大量材料证明智力具有先天的遗传因素。如① 智力遗传的家族调查材料。德国音乐家巴哈家族从16世纪到18世纪共出了50名音乐家,其中有20名是特别优秀的。② 智力测验的材料。一卵双胞胎智商相关数是0.9. 异卵双胞胎是0.82,同胞兄弟、姐妹是0.59,堂兄弟是0.31。③ 高等动物学习能力实验材料。④ 精缺欠的遗传材料。⑤ 分子神经生物学方面的材料。如果承认智力以脑作为物质基础,就必须承认智力有遗传因素。这种看法是承认物质产生意识、意识是脑的机能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必然逻辑。其次,也有大量材料证明智力是有后天的环境因素。不承认智力的后天环境因素,必然导致承认人生下来就有意识,即“生而知之”的唯心主义结论。因此,从优生学的角度看,要提高民族智力的水准,就应研究智力发展的先天的、内在的方面和后天的、外在的方面,不能只注意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

在国外优生学的著述中,广泛流传所谓逆淘汰的说法,就是说人类面临体质和智力不断下降的趋势。日本佐藤重平说:“由于自然淘汰作用越来越小,有必要担忧我们子孙的遗传素质逐渐衰退下去”。对逆淘汰问题,虽不能完全否定其在人类发展的某一历史阶段有存在的可能,但从现有科学事实看,在文明人类的整个历史阶段中是不能成立的人与被动的动物不同,它不会长期对自己的进化规律盲无所知,束手无策。当人们认识到这种规律时,就会能动地利用科学手段和社会措施来改造客观自然界和自己本身,以便更加完善自己,更加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进化。

优生学的全部美好理想,最终都是通过优生措施来实现。在消极的优生措施中,主要是限制同劣性基因携有者结婚。这是既合理又易行的社会措施。从60年代以来,人们提出了一些积极的优生设想。如美国遗传学家穆勒提出建立精子银行的设想,霍尔丹提出杰出人才复制的设想。我们认为,人工授精措施,可能在特殊场合是有意义的,但作为全社会普遍实行的措施,即使技术上可行,在社会方面也未必行得通。人才复制的设想直接表明人类将从有性繁殖退回到无性繁殖,宣告两性关系与生育后代完全无关,必将引起社会的经济、政治、伦理、法律等一系列的巨大变化,其社会后果是难以预测的,因而不能给予积极的评价。

科学结构的实在性与创造思维的模式问题

赵红洲

科学作为人类的知识结晶,已经形成自身的体系,形成一种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结构。科学结构的客观实在性,主要表现在:一、科学选题的相对独立性。据1896 ~ 1960年全世界自然科学中重大的科研成果统计,直接来自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需要的选题只有14%,而由科学自身逻辑导致的选题却占86%。二、科学发现的逻辑次序性科学发现总是沿着由宏观物质层次向微观物质层次,由结合能低的运动级别向高的运动级别转移。三、科学突破的“同时性”。四、科学理论体系的预言性。五、科学革命的有形性。

科学结构是社会知识的一种存在形式。它用可感觉的物质形式,作为自己的外壳;用人类一切科学知识,作为自己的内核。因而是物质和精神的合体,或者说是有一定信息储于其上的物质性客体。这就是所谓的“中介世界”。“中介世界”是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相互作用的产物,即人类实践活动产物。它一旦产生出来,就对人类的实践活动方发生强烈的影响,使原来简单的认识过程变成由“中介世界”直接调控下的复杂认识过程。在科学劳动过程中,包括调研阶段、创造阶段、科学交流阶段以及再次教育阶段“中介世界”都有巨大作用。有了“中介世界”人类的社会活动才真正脱那种“一无图纸、二无资料”的简单模式,代之以由复杂的科学体系接参与的创造性科学劳动模式。如果说,简劳动过程是包括“物质世界——精神世界”在内的“二体问题”的认识模式的话,那么复杂的、创造性的劳动则是包括“物质世界——中介世界——精神世界在内的“三体问题”的认识模式。形象地讲,前者属于“二极管”模式,后者属于“三极管”模式。

创造性科学劳动是脑力劳动的高级阶段。其特点是:一、有前人的知识反馈,可以将简单劳动阶段所积累的正确认识,通过中介栅极输入到现在正在进行的劳动过程中,使之避免重犯历史上的错误,效率较高。二、通过中介栅极,可以对认识过程进行调控,使知识单元重组的方式大大增加,使新知识单元所包含的信息量进一步放大,创造性较大。创造性思维的“三极管”模式,再一次证明了毛泽东同志关于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公式:“实践——认识——实践”的正确性,同时也为能动的反映论提供了丰富内容。能动的反映论第一次把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放到应有的地位,真正突破“二极管”式的认识模式,为发现认识模式中的第三极开辟了道路。但并没有解决反馈的逻辑通道问题。创造性的思维模式恰恰给能动的反映论指出了一个科学的逻辑通道,这就是“中介世界”作为“第三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中介作用和调控作用。

论反馈概念的认识论意义

张长城

判定一个科学概念能否成为哲学范畴,主要看三点:(一)它的外延是否具有最大的普遍性;(二)它的内涵是否为客观事物本质联系的反映;(三)它的作用是否能成为观察研究一切问题的观点方法。从这三方面看,反馈概念具备了哲学范畴的资格反馈作为普遍抽象的哲学范畴,只表征一个系统的输出信息再返回来影响其输入信息,以实现系统的预定目的的过程。它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按其结构形式看,有简单反馈和复杂反馈;按其性质看,有高级反馈和低级反馈;就其在系统中的地位看,有主反馈和局部反馈;从其对输入的影响看,有正反馈和负反馈,等等

反馈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至少可从四个方面来分析。第一。反馈是认识过程的关键环节,人对客观事物认识的真实过程,不是单向开环系统,而是双向闭环系统,是一个相当复杂的反馈控制过程。其中有感性和理性的反馈,理论和实践的反馈,主体和客体的反馈等等第二,反馈是达到主客观统一的基本方法。第三,反馈是实现认识最优化的必要条件。第四,反馈是认识螺旋式上升的契机和纽带。

以前我们讲认识论,虽然强调社会实践,但往往忽视人对客观对象的改造控制作用。过去笼统地谈“反映”,但没能搞清反映的实质是反馈信息的传递过程,不能对反映作定量描述。讲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也不清楚其内在机制是信息的存储、加工和处理等变换过程。因此,有必要引进反馈等科学概念,使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更加具体化、精确化,这样,也能更彻底地驳斥机械论的反映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今天,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已跃升到前所未有的阶段,具有高度抽象、高度精确以及认识远距离天体和微观粒子等新特点。随着认识的发展,以反馈为主要范畴的认识论将越显出它的巨大威力和优越性。

[沈铭贤摘编]

对加速“科研 - 生产”过程的探讨

影响“科研 - 生产”周期的因素很多,例如:国民经济计划与科技计划脱节;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发展研究之间的比例不协调;现行的科研、经济管理体制和政策不适合科研 - 生产的结合;试验基地力量薄弱等。但是概括起来,主要是组织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因素。

从组织因素看:我国科研组织的主要弊病是部门所有制阻碍了科研与生产的结合。科研经费国家统一拨款,中国科学院、国防科委、各专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科委,层层分配,各自为政;课题设置各搞一套,出现热门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力量分散,浪费严重。这种部门所有制造成科学、技术、生产三个环节渠道不畅通,军事科研成果不能及时转为民用。

从经济因素看:我国科研管理主要弊病是,以行政管理为基础,在科研范围内没有采用经济原则。整个科研组织体系的各个环节间的关系是行政关系,而不是经济关系。科研单位、工厂企业往往是行政机构的附属物。这种单靠行政手段来管理科研,调节科学、技术、生产之间关系的做法,已经越来越不灵。

为了缩短“科研 - 生产”周期,保证“科研 - 生产”周期的连续性,加快科研成果的实际应用,可以采取如下措施或途径:

1. 改进科研组织形式,广泛建立科研生产联合

2. 推广科研合同制。

3. 要发挥价格在科研 - 生产结合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4. 把物质鼓励与取得的经济效果结合起来,切实贯彻按劳分配的原则。

5. 加强企业中的技术研究力量,这是改进应用研究与生产的联系,提高科研效率的主要方向。

[摘自蔡汝魁《对加速“科研 - 生产”过程的组织因素和经济因素的探讨》]

科研生产联合体优越性

科研生产联合体,是科研与生产结合的先进组织形式。联合体的建立,对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经济发展,获得了积极的效果。它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联合体有利于克服科研选题的盲目性,有利于制订科技发展规划。由于联合体有共同的目标,因此科研选题比较切合实际,目的明确。如苏联有一“育种”科研生产联合体,建立之前原大田作物研究所分22个课题进行研究,而现在则围绕5个大的综合性课题开展研究。

由于联合体能在应用科研成果的基础上,综合制订科技发展措施,联合体也有条件组织大规模的研究研制活动,因此有利于制订长远科技发展规划。如苏联塑料聚合物科研生产联合体,某所属企业原来只能编制五年的计划,联合后能编25 ~ 30年的发展规划。

二、大大缩短从研究到应用的周期。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出现,就在于创造一种形式,使得具有经济意义的科学发明,能以最短的期限用于生产。联合体是科学活动与生产活动由分离过渡到紧密结合的有效方式,可使得科研成果在联合体各个结构单元中加速物化,因此能成功地变科学为直接生产力。

三、实现了科学工作者、技术人员和工人的合作,提高了创造能力。在科研生产联合体中,科学家、工程师和工人密切交往,互相交流学术思想,交流新技术和新工艺;技术人员、工人有可能参与科学探索,进行创造性发明和实验活动;科学家也能直接参与试验和生产过程,科研劳动具有显著的实效;大家都立足于联合体,又有着共同的研究目标,这样的集体,最容易取得成果。

四、能取得较高水平的研究成果。科研生产联合体,一般拥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因此联合体研制出来的新产品、新工艺和自动化系统,质量都较好。联合体还便于安排中心实验室、计算中心等部门,为联合体提供较好的技术服务条件。

五、科研生产联合体成为部门的科技中心,科研生产联合体担负的职责,就是通过“研究一生产”全过程,创造出新的技术或装备,经过试制、试生产,到生产第一批产品后,移交给工业部门的企业进行大批量生产,它的任务就完成了。一个工业部门的先进科技政策,正是需要联合体将科研成果交给企业成批生产来实施的。因此,科研生产联合体成为本部门科技政策的主要组织者和执行者。

科研生产联合体,还常常为部门提供科技情报、专利输入、技术预测与市场需求预测、科技干部培养等技术服务。

[摘自金良浚《科研生产联合体优越性》]